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app 查看内容

会哭就叫好演员 我呸!

加新网CACnews.ca| 2021-6-25 13:01 |来自: 独立鱼

「演技」二字,是影视圈里经久不衰的话题。


最近,陶虹在接受采访中说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关注:


「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



此言一出,这个tag立马冲上热搜第一,讨论热度持续了好几天。


这话到底是从何说起,好演员跟哭不哭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会下意识地把重点放在「哭不哭」上。


但话要看全。


陶虹这句话的全文是:


我说专业度是演员对周围人表演的一种感受力,是演员对自己戏份的控制、掌控力。我特别希望让大家知道,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好演员需要对角色有张弛有度的掌控力。


可见,哭还是不哭,并非重点。


重点是:好的演员要有对角色的掌控力。



在表现强烈情绪的时候,这种掌控力显得尤其重要。


失败的范例,就是把强烈情绪演成了五官乱飞。


这种现象在内娱里太过常见,甚至已经可以自立门户,开门收徒。


最近比较明显的一个新人就是周也


周也在《少年的你》里面饰演魏莱,是一个有心机、狠毒的「病娇疯批」。


把陈念推下楼梯后的仰拍镜头,恶毒和轻蔑都藏在不动声色的表情里,看得人心头发冷。


必须承认,这是一次极其优秀的发挥。



但到了《山河令》当中。


她饰演的顾湘性格可爱跳脱,于是就有了各种嘟嘴瞪眼咧嘴的三件套表情包。



当然,这里虽然有点夸张,但还算不上太差。


真正差的是《啊摇篮》。


活生生把一个抗战年代的大小姐,演成了看着就不灵光的二愣子。



就这一个动图里。


海清不动声色的一瞥,比她做了一堆表情的感染力都强。



有着同样问题的不光是周也。


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角色类型,可以说是年轻演员的重灾区。


林允在《一吻定情》里的袁湘琴,简直把观众对于原著女主的滤镜打碎成渣渣。



当然还有虽然不是新生代但五官的自由程度却可以吊打新生代的。


比如我们的爽同学……


她的例子实在太多,鱼叔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要以为这种情况是女演员的专利。


张一山童星出道,有过扎扎实实的好作品,但在《新鹿鼎记》里也是彻彻底底的翻车。


韦小宝的滑头、市侩,在这里变成了猴戏一般的夸张和做作。



王鹤棣版的道明寺,非但没有感受到角色应有的霸道、刚愎自用,以及藏在表面下的天真和敏感。


反而是挤眉弄眼,油嘴滑舌,倒像是个街溜子。



或许因为之前受到了批评,他最近在《遇龙》里来了个180度大转变。


从五官乱飞变成了呆若木鸡,这「宠辱不惊」的表情,真是让机器人都甘拜下风。



或许有些表情,在生活中是正常的,毕竟普通人也不会就特意去修炼所谓的表情管理。


但演员被放在镜头下,一颦一笑都要经得起考验,控制五官可以说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


像这样的表演,眉眼之间别说带出人物情绪的张力了,连基本的共情都无法唤醒,只让观众觉得辣眼好笑。



再说比较容易出圈、经常作为演技试金石,也是陶虹在采访里提到的——


哭戏。


为什么说「不是会哭就叫好演员」?


因为现在很多所谓的哭戏,表演的只是情绪,而非人物。


这个观点,其实跟何冰在《圆桌派》上所说的不谋而合: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表演情绪,审美的最高标准就是男的大声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员眼泪下来,再加上音乐来个升格,这场戏就算是『到了』」。



要鱼叔说,这样的戏不但「到了」,甚至还能作为演技爆发的佐证,在微博上广为流传。


具体是哪些人、哪些戏,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请把保护打在公屏上!!)


其实,最近几年越来越火的表演型综艺,也正是体现了这种审美标准的泛滥。


竞技舞台上,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观众的情绪,才能有更大的胜算。


于是大家对于演技的追求,也就变成了情绪大起大落。


不管是剧本选择、情节设置,还是人物关系的处理。


通通怎么催泪怎么来,怎么好哭怎么来。


这样的表演,确实保证了足够的情绪输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就获得认可。



秦昊在节目上对于大家评判标准的总结


可是换个角度来说。


演技并不只有寒冰烈火,大起大落。


如果被「情绪化表演」绑架,又怎么能体现出人物静水流深的细腻内涵,和演技上厚积薄发的丰富层次呢?


优秀的演技只有一种,那就成为人物。


就像鱼叔之前讲到过的,吴孟达在《臭屁王》里这场戏。


你说他是哭吗,是。


你说他是笑吗,也是。


就在这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细微把握,把苦涩杂糅的心境完美传达给了观众。



或者最近大火的美剧《东城梦魇》中凯特·温斯莱特的表现。


女主离异、丧子、生活不顺、工作压力巨大。


但凯特表现的方式不是歇斯底里、哭哭啼啼。


甚至在面对心理医生,讲述儿子自杀的经历的时候,也没有让眼泪喧宾夺主。


但你能从她的眉目中看到忍耐,从她的眼神中看到沮丧,从她的身型上感到疲惫。


这样的表演可以让人感觉人物是活的,感觉世界上真的在某处存在着这样一个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女警。



还有鱼叔刚刚介绍过的王志文,和他在《黑冰》中的这段表演。


他的毒、他的狂、他的恨、他的真,「字字」为营,丝丝入扣。



这就是表演的张力。


这种表演让人信服,不但是人物让人信服,而且故事也让人信服。


甚至在剧本本身的体量不够,对人物和情节的表达都有欠缺的时候,也能把这场戏拉起来。


这就是陶虹在采访里所说的「人保戏」


要完成这种程度的演技,单单凭借哭或者笑这种简单的情绪表达是不可能的。


成为人物,就要揣摩人物。


不仅仅是看两眼剧本,顺一下站位,背两遍台词而已。


而是像陶虹在采访里所说的那样:


「要天天磨一个角色,在一个角色里面,每一句话、每一步,甚至为什么拿起杯子,在哪句话拿起杯子是对的,哪句话说把杯子扔下是对的,都得琢磨透了。」


说白了。


哭哭啼啼也好,大吵大闹也好,这都是看似去往演技的捷径。


但演技的高峰上,从来没有捷径。



其实关于演技的问题,鱼叔之前就有聊过。


今天还想借机聊点别的。


我们总是说娱乐圈的演员们演技差,不专业。


但殊不知。


当「影视圈」变成「娱乐圈」的时候,它身上携带的专业属性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就像陶虹的这篇采访。


鱼叔本以为,会在评论里看到身为「观众」的大家对于演技、人物等方面的讨论和感慨。


谁想到。


看到的只有身为「粉丝」的群体在借机用陶虹的观点彼此拉踩,互相骂架。


「这就是在内涵A吧。」


「你直接报B的身份证得了。」


「戏保人说的就是C,自己能力不行全靠硬捧。」


陶虹的演技,原本是对于作品的诠释,是对观众的交代。


但到了撕逼的粉丝眼里,却成了拉踩他人的筹码。


「前辈内涵D,不躺平任嘲还在这里跳?」


「天天营销演技炸裂的E,敢把戏拿出来跟陶虹比比吗?」


战场拉开后,已经没有人还会认真讨论采访提到的相关内容。


评论里全是黑和反黑。


要不就是撕番位,放话术雷同的洗脑包。


下一步,就是组团去豆瓣给「对家」的剧打1星,拉低平均分。


根本不管这部剧本身的制作质量,也不管一部剧是多少人的团队创作出来的心血。


所谓「艺术」创作,早已经在畸形的粉圈思维中被践踏成了最不重要的那一环。


2014年播出的《战长沙》,7年过去了评分依旧9.1,是当之无愧的国产战争/历史题材的第一梯队神剧。


但可惜的,同样是7年过去了,也依旧逃不过成为粉圈的战场。



最近新开播的《叛逆者》,更是爆出了「1星差评组织」。


甚至连话术都已经规定好。



当然,有踩的就有夸的。


很多剧——包括上面提到的这两部,都能看到大量粉丝过来组团打5星。


一看评价,根本与剧情无关,与制作无关,与质量无关。


只与主演有关。


鱼叔说这些,并不是想称赞或者批评这些主演的演技。


只是想说。


对于真正的观众来说,根本无人在意你们「正主」是谁,也不关心你们跟「对家」的爱恨情仇。


大家希望看到的是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及基于这些作品本身质量做出的有的放矢的评价。


夸或者骂,都可以接受。


但不论是夸是骂,都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物,而不是让作品成了演员背后粉圈的靶子。


说实话。


在我们批评现在新一代的演员无法像过去的前辈那样扛起旗帜,贡献出那么多优良作品;


抱怨流量挤占了表演的空间,营销淹没了活人观众评价的时候。


不妨也反过来去想一想。


一个万物皆可被粉圈借力的环境,又如何去反哺出一个更加健康的表演生态呢?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今日推荐

神秘中国超级富豪 斥资1.1亿 连买南加两豪宅

地产 昨天 09:43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