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中国 查看内容

37岁博士回村啃老 高智商巨婴 打脸多少中国父母?

加新网CACnews.ca| 2021-6-30 12:34 |来自: 精读

“啃老”的博士NEET


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关于“啃老”的新闻。


这些啃老族,不乏身强体壮,有高学历的年轻人。


比如,37岁的李明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小,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本科985毕业后,又一路读了硕士、博士,一直是全村的骄傲。


他回村时,父亲还专门摆了宴席,很多人上门祝贺,大家都觉得李明亮出息了。


可接下来的日子,李明亮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他每天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只有吃饭才出来。


刚开始,家人以为孩子刚回来,想休息一段时间,就没打扰他。


但这样的日子,李明亮一过就是两年。


“不找工作、不出门,理直气壮地啃老。”



家里曾经为了供他上学,一贫如洗:房子破旧不堪,就连父亲睡的床,都是别人不要了送给他的。


原本以为孩子出息了,家里的境况就会慢慢好起来。


没想到没等到孩子扛起家庭重担的一天,一把年纪身体欠佳的父母,还要做小工赚辛苦钱养他,就连已婚的妹妹也不得不拿钱接济家里。


正当壮年的李明亮,却丝毫不觉得愧疚,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家人的付出。


和父母起争执后,李明亮甚至会冲父亲咆哮:“你们只知道赚钱,没有人知道我的苦。”



而他所说的“苦”,就是博士期间,同宿舍的同学太吵,他每晚只能睡3—4小时。


李明亮不知如何处理,时间一长,就抑郁了。


还有一位啃老族,曾经也是学霸级人物,高考成绩浙江省前200,进了复旦一冷门专业。


进了大学之后,他没有像高中那样拼命,反而将更多时间花在打游戏上,结果导致两门学科挂科,被要求延迟毕业一年。


这一年,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到处找就业机会,而是继续窝在宿舍里打游戏,吃食堂,偶尔也顶着名校的头衔兼职做家教,赚一点收入。


毕业后,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在碰壁数次后,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最后干脆选择啃老,心情好的时候就做点兼职,钱花完了就接受父母的供给,日子就这样慢慢地拖着。



对于这类高智商的啃老族,网络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学霸废人。


指的就是这些在学校成绩很好的学霸,除了读书考试啥也不会,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社会和工作,最后选择长期在家啃老的“废人”。


有人分析,学霸废人之所以会走到“啃老”这一步,多是骨子里的“幼稚型人格”所致。


这种人格的成年人,大多有以下几种表现:


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则激动暴怒;


缺乏道德感,义务感,没有同情心;


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人照顾自己,不会关心照顾别人;


如遇挫折,会自暴自弃,暴怒发狂,甚至伤残别人会自杀。


把李明亮和复旦学霸的行为对应起来看,几乎全中。


啃老族们“幼稚型人格”的养成,多半也和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


比如,“你专心读书就行,其他不用管”就是许多父母在这些孩子学生时代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最终,孩子考出了漂亮的分数,却成了无法独立生存的高智商“巨婴”:没有追求,不懂待人接物,更不具备抗压能力。


三年前,那位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于滑铁卢大学的学霸大卫也是如此。


从小被母亲要求“只用好好学习,其他的事不用管”。


父母倾尽所有送他出国留学,可留学归来后,多年不工作,年近50却选择啃82岁身患尿毒症母亲每月3500的退休金。



只注重学习,是教育失败的伏笔。


而这种教育方式最具毁灭性的一点,是让孩子失去目标感,成了只会读书的工具人。


《凉子访谈录》里有一位受访者小王曾说,自己第二次高考完,成绩还不错,报了个不错的大学,也读到了研究生毕业,但毕业后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很多学霸也是如此,他们努力读书的最终目的,就只是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


至于有什么兴趣,理想是什么,一概不知。


小王说,衡水中学从来不避讳自己是一个高考工厂,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一点,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没有个性的,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然而,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高度,学历只起到了其中一小部分的作用,真正起到大作用的,其实是这个人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威廉·戴蒙观察到,这一代年轻人普遍面临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诺的现象,透过长期、大规模的研究访谈,发现他们生命缺乏的是动机的来源——目的感。


戴蒙认为,驱动力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谈论驱动力,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动机。


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的“目的”,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


有目的感的年轻人,都有高驱动力,会自动自发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前段时间,关于“钱伟长物理只考5分”的事,上了好几次微博热搜。


于是,这位科学家的传奇考学故事也随之被扒出。



1931年的夏天,18岁的钱伟长参加了高考。


为了提高录取率,他报考了五所大学:清华、中央、浙大、唐山、厦门。


结果他全部“高中”,最后他选择了清华。


当年,他高考的成绩是:国文100分,历史100分,物理5分,英语0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


尽管钱伟长数理化英成绩奇差,但国文系和历史系都抢着要他,因为“他的文学天赋可媲美外文系钱锺书。”


这是国文系教授杨树达的原话。


可钱伟长最后没选国文,也没选历史,而是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物理。


因为他进清华的第三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钱伟长义愤填膺,从此,“学习制造飞机大炮,报效祖国”的理想根植于心。


于是,他跑去告诉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我要改学物理。”


面对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吴有训有些哭笑不得,并果断拒收了。


但钱伟长不死心,吴有训不收,他就天天纠缠。


最后吴有训实在招架不住,和他约定:“试读一年,如果一年后,数理化有一门考不到70分,那就转回文学院。”


接着,钱伟长开始从零起步学习物理,每天早晨5点,就到科学馆去背书。


这一年期末考,他数理化成绩都超过了70分,


最后,他如愿留在了物理系。


再后来,他成了中国力学之父,为中国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像钱伟长这样的学霸,其实是没有学习壁垒的。


只要定下了目标,即使对物理不感兴趣,也能帮助他迅速掌握并精通这门学科。


这就是目的感所带来内在驱动力的作用。



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中把人分成三种类型:


不燃型: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人;


可燃型:点火就着的人;


自燃型:没人点火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人。


拥有内在驱动力的人,属于自燃型的人。


而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极具目的感。


在强大目标的支撑下,他们对待生活拥有强烈的挑战欲,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需要任何的催促,而是自动自发地进行。


树立目标,找到自己想要的,父母必须首先从根上开始放手,明白有些路,注定要孩子一个人走;有些苦,也必须要孩子一个人吃。


而不是让孩子在娇惯、溺爱、百依百顺中长大。


其次,年轻人应该尽可能地多探索世界,接触不同的可能性。


因为生活的意义感不会从天而降,一定要先行动,才有可能在行动中找到意义感、目的感,摆脱迷茫又乏味的生活。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你付出的每一个努力,都会成为一个坚定的锚点。


哪怕前面的大洋是逆风的,经历了巨大的风浪,但一步一个脚印,风浪迟早会过去,柳暗花明的一天早晚会到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惊爆! 华人超爱度假胜地集体出事! 加拿大1家4口沦“人质遭软禁” 被迫签协议!

加拿大 2 小时前

盘点遗传妈妈美貌的10位星二代,你最喜欢谁?

娱乐 4 小时前

跨年夜 成都19岁女大学生之死让人心惊…

教育 4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