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1993年9月初,正值央视35周年台庆。 赵丽蓉搭档蔡明、郭达出演小品《追星族》,在CCTV1首播。 三人扮演祖孙三代。 其中,蔡明饰演的追星女孩,与赵丽蓉饰演的奶奶有段对话。 放今天看,依旧很准。 蔡明:我们冒着大雨,捧着鲜花,在马路旁边等着他的车 。忽然车灯亮了,越来越近,我看见那个歌星冲我微微一笑,我捧着鲜花呼喊着,上前拦他的车的时候,就听见那车轮“唰”的一下...... 赵丽蓉:停住了? 蔡明:开过去了。可是,那车它溅我一身的泥,那是多么幸福的泥点子啊。 追星追到这份儿上,被作践也幸福。 听得郭达(饰爸爸)直冒火:“真是个神经病。” 蔡明追的谁? 墙上贴着的四大天王。 九十年代,刘黎张郭四人于歌坛”厮杀,“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奖”近乎被他们垄断。 那几年,四人神曲叠出,风头无两。 只可惜。 2000年后,“台湾金曲奖”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腾飞。 周杰伦首张专辑《JAY》便获了奖,新的时代呼啸而来....... 八零九零后,谁人不识周杰伦、五月天,抑或是王力宏、蔡依林...... 2002年,第13届金曲奖 十年一转变,二十年一巨变。 如今,金曲奖已无人问津,各类“数字音乐榜单”粉墨登场。 四年前,《周杰伦的床边故事》以36小时破1000万销量的速度,堪称奇迹。 如今各种爱豆的新单曲和专辑,正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金额突破销量。 比如之前肖战发布新单曲《光点》,3元一张。 仅24小时,销量便破7000万,93小时销量破亿。 成亚洲销量第一,全球销量第三。 排他前面的是获格莱美传奇奖的Elton John,后面是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的Bing Crosby。 当然这个情况并不止发生在一个爱豆身上。 逆天销量的背后,爆出的是粉圈内部煽动性购买言论。 王健林式先定个小目标: 口吐芬芳式怒其不争: 等价量化式张贴大字报: 与妈翻脸式借钱氪金: 这...... 从“追星族”到“饭圈”,二十七年了。 粉丝竟比蔡明更加狂热,父母比郭达更加焦灼,吃瓜群众比赵丽蓉更加摸不着头脑。 《新周刊》随之转载了一篇文章,题目便是: “割韭菜,还是饭圈的刀快。” 如今饭圈再次引爆讨论,是赵丽颖在电视剧《野蛮生长》再次搭档王一博的消息引发双方粉丝不满,于是互撕引战,导致赵丽颖粉丝群被大规模禁言。 引得央视网和人民日报下场评论,要治理饭圈乱象。 从偶像和粉丝相互鼓励到人人喊打的饭圈文化,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入圈 饭圈,相同爱好的人组成的圈子。 这个爱好,可指粉单一明星、某一团体,或着某对CP...... 入圈,本始于“爱”,出于自愿。 但,近几年入圈门槛越来越高,标准也越来越严苛。 进入饭圈,新手需要上车指南: 打什么榜? 买什么代言? 关注什么博主? 发博有什么要求? ...... 上车之后,要勤勉努力。 微博超话作为主战地,每日签到、发帖互动,必不可少。 提升超话等级,领取积分,再用积分为超话打榜。 超话排行榜,随之成为各路饭圈必争之地。 个人超话等级,也成为检验粉丝忠诚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某后援会粉丝群的入群条件中,明确标明: 超话等级需要≥9级。 此外,微博主页相关博文需超150条。 且必须只粉一人。 为何只能粉一人? 因为别人即敌人。 处处有比赛,四面皆楚歌。 今日他家爱豆低你一头,明日有可能就骑在自家头上。 黑料不可怕,谁糊谁尴尬。 在这样的危机意识驱动之下,对粉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做数据!做数据!做数据! 最简单的,要给偶像“抡博”,即提高转评赞数据。 偶像一条微博,转赞数要过百万,千万,甚至过亿。 而微博的总用户数仅3亿多。 在2018年,央视就做过专题报道: “人为操纵流量,转发点赞均可做假”。 某数据公司总裁直言:根本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刷出来的。 商家看到商机,提供刷数据服务。 粉丝可以直接在购物平台,选择留言内容,选择转评数量。 剩下的,就是一键付费。 除了“抡博”,还有“打投”。 即让自己家偶像,在各类说不上名字的榜单上位列前茅。 榜单都有时效性,往往今日辉煌,明日云烟。 所以,另有个名词叫“搬家”。 当出现新的榜单,饭圈需要连续一段时间连砸钱带做数据,把偶像从一个榜单搬到另一个榜单。 流量带来的不确定性,只能用砸钱来获得安全感。 每逢偶像生日会,又是一轮新的战争。 谁家也别让谁家小瞧了去。 买下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已经不新鲜,送行星命名权,送月球地皮(你没看错),直升机拉横幅绕城飞行,海报一路贴到冰岛...... 如此大规模、统一化的集资应援,单凭个人是办不到的。 背后是等级森严的管理结构: 统筹(后援会会长/副会长)→管理(各管理层)→干事(各工作组负责人) 规模越大的后援会,管理层的选拔越严格: 审核条件不仅包括年龄、学历。 还包括入坑时间,相关博文数量,有效氪金记录...... 甚至包括历史身份审查,是否粉过对家或者真人CP。 而后援会背后站着的便是艺人公司。 据央视采访的某后援会前管理层人员亲述: 事实上,每一次抡博、打投、大型集资,经纪公司都会进行统一安排。 经纪公司养大粉,由大粉下场煽动小粉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那场面,说是PUA或者邪教现场,一点不为过: “人都死哪去了?别人家半小时十万!咱们家半小时一万!” “榜单路人金主媒体都会看,姐姐只有我们了。” “过了今晚如果数字不好,你就等着全网铺天盖地嘲三年!” 粉圈本是圈内事。 管你是养粉还是养蛊,邪教还是正教,路人真的不在乎。 但随着饭圈不断扩张,手伸得越来越长。 控评、反黑、举报......入目皆是。 而留给路人的公共空间,越来越狭小。 乃至令人窒息。 出圈 公共空间,路人几乎没有讨论偶像的余地。 但却要被迫接受信息。 热搜一买,路人懵圈,这都谁跟谁? 饭圈语言入侵,随处而见的缩写: (救救孩子,谁来给翻译一下) 无休无止的控评: 让人生理不适的彩虹屁: “内娱今年能孕育出(某明星),是内娱的福气,是内娱长夜中终于燃起了一星亮,它终于懂得对美神低下头颅......” “他乌灵的眼眸,倏地笼上嗜血的寒意,仿若魔神降世一般......” 一方面,偶像是神,是完美的化身。 另一方面,偶像又备受迫害,需要被保护,容不得一点中伤。 所有美好的词皆为偶像而生,铲除异己时又异常恶毒。 赞美往往与诋毁一样浅薄。 撕表达不同意见的素人: P图,点蜡,再送一套灵车漂移 撕资源冲撞的对家: 祖坟被炸 撕番位。撕偶像经纪公司。撕偶像参加的节目...... 粉丝自称是偶像的妈妈、妹妹、姐姐,甚至是狗。 全方位包揽所有事宜。 看到没,饭圈认为自己手握“造神”与“毁人”的权力。 饭圈,是带有宗教底色的。 这种底色又赋予其暴力性。 正如《乌合之众》所说: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群体的恶,掩饰了个人的怯懦。 群体的皮,催生了个人的恶爪。 当路人已经对买热搜、控评、洗广场习以为常。 不听。不看。不理。 但是稍有不慎,便会触碰到饭圈敏感的神经。 我们遇到过。 写一篇分析偶像话语权的文章,会被评论扣粉籍。 写一篇分析中国影视少女审美的文章,会被评论威胁。 这篇文章甚至没有提到、批评这位偶像。 一句“喷子别喷,黑粉闭嘴”,便给定性了。 语言被简化,思维在退化。 最后,只剩下反黑与举报。 “所有帖子一律不去回复,直接举报”。 这话背后暗含的意思是: 不需要讲理,不需要辩论,只需要一哄而起,一棍打死。 媒体一旦发声,一律按吃流量红利、蹭热度处理。 这其中甚至包括官方媒体。 “因紫光阁批评偶像,造谣紫光阁地沟油,事实上《紫光阁》是杂志而不是饭店。” 骂不得。说不得。谈不得。碰不得。 饭圈之外,其他的圈子、个人更要谨小慎微了。 今年三月底,名为“亚非文学bot”的微博号宣布永久停更。 这个微博号由几位小语种文学爱好者组建,内容为转载亚非文学投稿。 直到某次,投稿人的昵称被饭圈定性为偶像黑称,“亚非文学bot”的转发被定性为夹带私货。 随后,“亚非文学bot”被炸号,最后发布停更声明。 “中东欧诗歌bot”为声援“亚非文学bot”,也宣布永久停更。 在“中东欧诗歌bot”的声明中写着: 是什么情况把人逼到噤若寒蝉,不敢发声?举报、人肉、洗地、控评,这样真的人性吗? 你们的偶像,还在,别人的房子,塌了。你们踩在别人家园的废墟上,说什么洗白的话会不让人群愤怒呢? 有读者难过道: “亚非文学bot能告诉你世界有多大,饭圈便告诉你世界有多小。” 小众文化死去,大众不觉得唇亡齿寒吗? 破圈 2008年,德国有一部电影名为《浪潮》,改编自真实事件。 讲的是独裁统治下的集体主义。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独裁统治”实验,学生从排斥到狂热,仅用了五天。 将老师视为唯一领袖,用相同的手势、穿着区分同类。 他们归属于集体,被集体安抚,借由集体的力量向外界开炮。 他们创建网页、四处宣传,并将集体的标志印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上。 集体的狂热带来手握权力的快感。 像极了饭圈: 集资。控评。洗广场。 举报。人肉。反黑站。 无意将追星污名化,也并非批判所有明星的饭圈。 不可否认,有的饭圈更佛系、更理智。 也并非饭圈行为,每位粉丝皆参与。 但是,生态如斯,内部腐烂,恶果外溢,圈内圈外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当崇拜化为浪潮,只剩下奔涌与呼啸,对不同的声音,唯有粗暴的拍打与遮盖。 结果吞没了原因,目的吞没了手段。 为铲除异己,便一步步降低作为人的底线。 粉一个人,为何要将自己化为枪、变成矛,任怒意支配党同伐异。 我想起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写的那句: “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 在尚未分辨真正的恶之前,便轻易行使恶的权利。 在已经有能力表达善之后,又任意丢弃善的本性。 曾经,豆瓣打分是评价文学影视作品的标杆之一; 如今,无数小号涌入豆瓣,给偶像刷五星,给同档期作品刷一星。 曾经,表达意见是据理力争,辩驳论证。 如今,我们需要通过混乱的字母缩写,猜测传递的信息。 曾经,向他人安利自己的偶像是靠作品。 如今,让他人认识自己的偶像是靠强迫。 曾经,支持偶像是量力而行。 如今,量力而行是咬咬牙、榨干钱包。 曾经,不同圈子,不硬融。 如今,小众圈子,抵挡不住饭圈的入侵与炮轰。 荧光棒应援相声 谁都明白,文化是用来交流的。 可,何处是阵地?哪里还有家园? 在《浪潮》的最后,老师让学生把不同意见的人架上讲台,让集体用暴力、用语言对他进行羞辱。 当老师发号施令说:再杀了他,学生愣住了。 直到那一刻,集体才察觉是不是越界了。 老师想借此敲醒学生:从开始,集体的所作所为便是错误的。 但,狂热的信徒冲出来,他不愿承认集体的虚无,也不愿承认信仰只是假象。 最后只能掏出一把枪。 想用极端,求一个答案。 而这把枪,不仅打向别人,也打向自己。 在“中东欧诗歌bot”退博时,他送给读者一首诗歌。 其中有几句: “当你听到被侮辱者和被践踏者的呼喊 愿你不要抛弃你的傲骨 保持警惕,当山光亮起,起身出发 只要血在奔流,只要黑暗之星还在胸间” 最后: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应该被饭圈文化摧毁。 没有谁的发言权,应该被饭圈抹杀折叠。 |
健康 4 小时前
娱乐 4 小时前
美国 5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