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最近,关于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授权的事,闹得沸沸扬扬。 一个月内,连上4次热搜。 几乎每条热门微博下,都有成百上千条留言。 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支持授权,觉得出于尊重事实,应当与受害者家属沟通。 有人反对授权,怀疑受害者家属这时候要授权,就是为了要钱。 起初,这件事只是受害者家属的单方面呼吁。 没想到,随着片方一系列“不回应”与“谜之操作”的加持下,事情已经演变为,当事人家属打算起诉片方,叫停电影拍摄。 回顾整件事,扒叔心里有点疑惑。 首先,受害者家属要求授权的诉求是什么? 其次,片方为啥铁了心,就是不愿沟通? 第三,到底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需不需要获得授权? 今天,扒叔就来拨开背后的层层谜团。 01 双方纠纷的症结是什么? 整件事是怎么从隔空喊话发展到要对簿公堂呢? 这还要从8月12日说起。 那天,有记者告诉操场埋尸案受害者的女儿邓铃,说有电影公司要把她父亲的案件拍成电影《操场》,且已立项完毕,预计10月开机。 从立项的剧情简介来看,剧情内容与邓世平操场埋尸案,几乎一模一样。 新光县第一中学操场改扩建工程监理董一民老师,拒绝豆腐渣工程的合格验收,被包工头杜立青及其同伙杀害并埋尸操场下。在中央督导组领导下公安部门一举打掉了以杜立青为首的“涉黑涉恶犯罪团伙”给社会一个公平交代。 得知这个消息后,邓铃心生疑问。 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在扒叔看来,答案显而易见。 案件原型邓世平是湖南新晃县老师,因为叫停学校操场的豆腐渣工程,惨遭黑恶势力埋尸。 整整16年后,这起案件才得以侦破。可想而知,其背后官商勾结、黑恶势力猖狂到什么程度。 若能把详细内幕拍成电影,可以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即便电影取材真实事件,也难免进行二度创作。万一片子拍出来,与事实有出入怎么办?谁来把控细节的精准度?谁来捍卫死者的隐私? 为了避免胡编乱造,邓铃决定隔空喊话片方,要求授权。 她的态度很明确。 首先,不反对将父亲的事拍成电影。 新闻来源:锐视频(下同) 其次,要求授权,主要出于三点考虑。 第一,担心剧情有不切实际的地方。 第二,怕透露当事人的隐私。 第三,绝不是为了钱。 你看,她想要的,只不过制片方的一个说法。 如果对方能主动沟通,就不至于对簿公堂。若对方置之不理,就打算起诉到底。 那么,当事人家属发声后,片方又是怎么做的呢? 这个过程,挺耐人寻味。 自邓铃要求授权后,这部电影的导演曾发表一篇上千字的声明。 声明称,影片立项手续完备、资料研究充足,甚至公示了律师电话,欢迎当事人家属来沟通剧情事宜。 这则声明,看起来是一次光明磊落的回应。 但就媒体的后续报道来看,片方却是在说一套做一套。 截止发稿前,片方不仅没有联系当事人家属,而且对媒体的追问还“一问三不知”。 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一件事,让扒叔怀疑《操场》剧组的专业性。 片方发布的选角海报,涉嫌信息作假。 海报上的定稿编剧一栏,写着董润年的名字。此人是《老炮儿》《疯狂的外星人》《心花路放》的编剧。 但据媒体采访得知,董润年压根就没有参与这个项目,他只是给片方引荐了一个编剧而已。 此事一出,董润年气得写了篇声明,与影片划清界限。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明白。 为什么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一事,会闹得这么僵。 扒叔总结一下↓ 受害者家属怕剧情与真实度不符,想要电影公司给个说法。但片方一系列的不回应与骚操作,则直接点燃了对方的怒火。 02 《操场》侵权了吗? 截至今日,片方依旧没做任何回应。 可能有人要问了,片方咋这么强势?这么做难道不算违法侵权吗? 真实情况是,就目前信息来看,还称不上违法。 这部电影的确是通过国家电影局的立项许可,才开始筹备拍摄的。 而且,片方的骚操作虽然看着窝囊,但也没有证据表明它构成侵权。 为啥这么说呢? 首先,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我们对剧情改编一无所知。 其次,如果改编后,出现以下行为,才算构成侵权。 1.若有涉嫌侮辱诽谤的内容,涉嫌侵犯名誉权。 2.若没有授权,就暴露当事人隐私,涉嫌侵犯隐私权。 3.若没有授权,就使用当事人的肖像和姓名,涉嫌侵犯姓名权。 从受害人家属的回应来看,他们最怕的就是电影胡编乱造,也就是害怕影片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 那扒叔就拿两个例子,再着重说一下名誉权。 2006年,李连杰、孙俪主演的电影《霍元甲》面世。 上映没多久,霍元甲后人就起诉该片,说它剧情不符事实,侵犯了霍元甲的名誉权。 但法庭认为,虽然影片有些细节与历史不尽相符,但基调和情节仍以褒扬霍元甲的爱国精神及表现中华武术的内涵,对其历史定位亦未歪曲。 故影片并未对霍元甲的名誉构成侵犯。 新闻来源:搜狐新闻 那怎么才算侵犯名誉权呢? 扒叔再拿电视剧《在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举例。 该剧把夫妇为孩子治白血病的催泪经历,歪曲成他们在困难面前发生婚外恋,导致二人名誉受损。 这就算是影视作品侵犯名誉权的典型案例。 新闻来源:《北京晚报》 看到这里,可能还有人要问。 最近热播的《扫黑风暴》,不也网传改编自操场埋尸案和孙小果案吗?他们没有构成侵权行为吗? 其实你仔细看,该剧虽然让人联想到许多真实案件。 但它的处理手法,巧妙规避了对于涉及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的侵权行为。而且编剧,也没有捏造歪曲事实,所以《扫黑风暴》并没有侵权。 但至于这部《操场》,是否能做到《扫黑风暴》的严谨程度,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03 受害者家属害怕什么? 得知片方尚未构成侵权后。 网上出现一种舆论,开始质疑受害者家属是否过于矫情。 但扒叔认为,他们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确实有很多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为了增强戏剧性而杜撰情节,对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 先拿国内的电影举例。 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人物陆勇的经历改编。 影片虽然票房口碑双丰收,但因为杜撰男主角卖印度神油、看钢管舞表演、在夜店撒钱等行为,惹得原型人物大怒。 影片上映后,很多人称他是卖非法药品暴富的二道贩子,这可把陆勇气坏了, 斥责片方侵犯名誉权。 像《我不是药神》还仅仅只是杜撰细节的问题,并没有全然捏造诽谤侮辱原型。 而有的电影,则完全不顾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直接粗暴还原真实案件。 比如,2018年上映的韩国电影《暗数杀人》。 这片灵感来自于一宗真实杀人案件。 片方原本跟受害者家属保证,故事是100%原创不会复刻案情。 结果临上映才知道,影片中作案手法,乃至尸体藏匿地点都与真实案件如出一辙。 这给受害者家属带来巨大冲击,“简直像看到他被重新杀了一遍。” 如此粗暴还原真实犯罪,就像给受害者家属心上捅了一刀。 然而电影圈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 英国有一部短片《羁押》,改编自1993年的真实案件。 讲两个十几岁的男孩,残忍杀害2岁幼童,并把尸体放在车轨上,打算毁尸灭迹的过程。 命案的残忍程度令人震惊,当事人父母一直没能走出阴影。 悲剧发生26年后,有位导演把它搬上了银幕。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导演不仅没有提前跟受害者家属打招呼,甚至全程用一种同情,甚至美化的态度,来拍摄两位杀人犯。 竟然有人拍电影,给天性残暴的凶手洗白,扒叔简直无法理解。 说实话。 以上这些情况,其实就是操场埋尸案家属心之担忧。 为了防止胡编乱造,他们急于寻找法律手段,来叫停电影拍摄。 但如果片方概不配合,叫停拍摄还是比较困难,因为目前并不能判定他们是否存在侵权行为。 现阶段要求《操场》尊重原型,更多是一种道德约束。 如果要问扒叔持什么态度。 扒叔是希望,片方能提前沟通,避免之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而且,扒叔在这里也想对《操场》片方说几句话。 改编离奇案件的电影,的确是市场受欢迎的题材。 但影片拍出来,二次伤害也是难以避免的。 像操场埋尸案的家属,在听闻有电影公司想改编之后,已经抑郁症发作接受心理治疗。 但只要电影在不侵权的情况下拍出来,对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所以,二度创作一定不能胡编乱造、歪曲事实,也不能将受害人家属的感受置之不顾。 那些只想博出位,而不顾受害者家属感受的电影,无疑是哗众取宠的低俗作品。 就算是改编真实案件,也要心怀对受害者家属最基本的尊重。 要记住,道德标准,永远是艺术创作的底线。 |
健康 7 小时前
娱乐 7 小时前
美国 7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