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饮食均衡就可以避免慢性病?一名医生一向著重均衡饮食,但到40多岁时血糖仍开始升高。后来他改用1种饮食法,成功逆转糖尿病前期,更有助改变身体机制,减少90%慢性病,连从小到大困扰自己的多种过敏症状都不再发作。 医生靠1饮食法 不吃药逆转糖尿病前期 自然医学博士陈俊旭在节目《小宇宙大爆发》提到,父亲在40岁前已患上糖尿病,而自己大概42岁时出现血糖问题,末梢的伤口愈合比较慢,视力变差,这些都是胰岛素阻抗的早期现象,是糖尿病前期的阶段。 陈俊旭分享自己从30多岁开始便进行不同阶段的饮食调整,当中最大的改变是靠著逐渐减少吃1类食物,成功逆转糖尿病前期:
30岁后的饮食改变
40岁后的饮食改变
50岁前后的饮食改变
陈俊旭分享自己透过上述低碳饮食原则,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成果:大概40几岁时,空腹血糖约在110mg/dL的水平,餐后血糖则为160-180mg/dL,甚至只要一吃饭就会升至200mg/dL以上。至于在修复线粒体后,空腹血糖可保持在71-90mg/dL,即使吃饭,餐后血糖也能维持在140mg/dL的水平。 甚么是线粒体?与90%慢性病有关? 陈俊旭在研究如何通过饮食改善糖尿病的过程中,研读了大量医学论文,发现线粒体的健康与各种慢性病息息相关。他解释指,线粒体是细胞里的一种物质,常被形容是细胞产生能量的“发电厂”,但它更像是“司机”掌控了细胞的方向,可调控在细胞核里的基因。当线粒体回复健康,就可以关闭糖尿病、过敏、癌症的基因,使之不会发病。目前主流医学的研究都聚焦于线粒体,甚至认为线粒体可解释90%慢性病。 【同场加映】线粒体功能及线粒体出现异常的影响
陈俊旭表示,饮食影响是线粒体受损的主因。主食类被身体分解成葡萄糖,会进入血管,再被送到全身各细胞。线粒体在燃烧葡萄糖产生能量时,同时也会产生自由基,反过来伤害线粒体。随著年纪增长,身体会越来越缺乏一种名为“谷胱甘肽”的抗氧化物来中和自由基,于是容易引发慢性病。通过调整饮食把能量来源从葡萄糖切换至脂肪(酮体),有助恢复线粒体功能,从而避免肥胖、糖尿病、精神疾病,甚至癌症。 修复线粒体5大作用 不只逆转糖尿 除了有糖尿病基因之外,陈俊旭回想起自己从小就是过敏体质,包括气喘、鼻敏感、眼睛过敏、皮肤过敏、牛皮癣等都曾出现过。中学之后开始有情绪压力大及口吃的情况,30多岁后更常睡不好及作恶梦,其实这些脑部线粒体受损所致。借由饮食及其他方法修复线粒体后,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以下改善:
如何吃碳水不伤线粒体? 陈俊旭解释指,自己早期所用的“食物四分法”是通过目测方式,调整饮食比例。但“净碳”则是算出实际的碳水量。其计算方法是总碳水减去膳食纤维,只须计算主食类、菇类、豆类、水果,以及蛋糕、手摇饮品等甜食的净碳水化合物。“净碳30”饮食就是每天摄取不超过30g碳水化合物。 他强调,碳水化合物不是不能吃,只是吃太多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现在很多人都属于高糖饮食,吃很多面粉类食物和含糖饮品,净碳往往高达300至500g,如同在轰炸线粒体,让人提早生病。 他又分享自己的日常饮食:
血糖高多就是糖尿病?小心初期8大症状 根据香港医管局资料,香港约有70万名糖尿病患者,占总人口约1成,即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患病。当胰脏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不能发挥功能时,血糖便会不正常地升高,长远而言恐导致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mmol/L的人士,即可被判断为患上糖尿病。血糖过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长远更会引起心血管、视网膜、神经、肾脏等多个身体系统及器官破坏。 糖尿病8大初期症状: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急性血糖过低(血糖少于3.9mmol/L):
急性血糖过高(血糖等于或超过15mmol/L):
T10 |
中国 昨天 17:13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