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健康 查看内容

常戴降噪耳机会怎样?让大脑“忘记”如何过滤噪音

加新网CACnews.ca| 2025-2-20 15:55 |来自: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五官科主任  孙玉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五官科医师  周晓庆

无论是地铁进站时的轰鸣,还是枝丫上小鸟的啁啾,纷繁复杂的声音时刻在向大脑涌入,耳朵也在持续处理各种信息。

2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刊发报道,讲述了英国一名25岁女性索菲饱受听力困扰的经历。索菲近几年上网课较多,当她到线下听讲座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听力发生了变化。她表示,“能听到有噪音,但无法判断来源;知道是人的声音,但所有词听起来都像胡言乱语”,经常有人骂她不听话、心不在焉,或者“有点糊涂”。然而,听力测试结果显示一切正常,直到索菲找到一位听力专家,做了进一步检查后,才最终确诊患有“听觉处理障碍”。


▲索菲


该专家表示,听觉处理障碍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或反复出现耳部感染的人群。目前,尚未确定索菲患上听觉处理障碍的原因,但推测可能与她“每天佩戴降噪耳机长达5小时”有关。英国听力学会副院长克莱尔·本顿表示,降噪耳机虽然屏蔽了汽车鸣笛等日常声音,但会让人生活在虚假、没有噪音的世界中,导致大脑“忘记”如何过滤掉这些噪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五官科医师周晓庆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她临床接诊的病例中,听觉处理障碍并不常见,但索菲的案例提醒大家,由佩戴耳机导致的耳部健康问题应引起关注。如今,降噪耳机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宁静的必备神器。无论是通勤路上、学习时刻还是想要放松休息时,戴上它或开启耳机降噪模式,仿佛就能瞬间遁入安静的小天地。然而,降噪耳机在带来宁静的同时,也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危害。

听力下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五官科主任孙玉莹表示,降噪耳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出与外界噪音相反的声波,从而抵消噪音。但如果长时间处于降噪模式且音量较大的状态下,容易导致人听不清声音,休息后才能缓解;重者耳内听觉细胞和神经功能可能受损,导致渐进性听力损失,一般不能自行恢复,也不可逆转。

突发耳聋。突发性耳聋通常由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发病时间短、听力下降严重,部分患者可伴耳鸣或嗡嗡声、滋滋声等异常声响,严重者出现眩晕、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症状。

耳鸣。耳机带来的局部刺激可能引发耳鸣,表现为耳朵内出现持续或间歇的嗡嗡声、铃声等,即使在周围环境安静时也能听到。


耳道感染。佩戴入耳式耳机时,如果耳机不干净或佩戴时间过久,不仅会对耳道产生过大压力,导致耳道瘙痒、疼痛、堵塞感,还会增加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风险。

两位专家强调,要想避免长时间戴耳机伤耳,建议遵循3点原则。

1.调低音量。在嘈杂环境中,可选择有降噪功能的耳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听力,但要注意控制音量,尽量把音量调低到能听清的水平即可,最高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

2.别戴太久。连续使用耳机时间不应超过60分钟,每戴一段时间就摘下耳机,让耳朵休息10分钟。

3.少用入耳式。选购耳机时,尽量选择半入耳或头戴式耳机,有助减少对耳道和听觉细胞的刺激,同时减少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

周晓庆提醒,有中耳炎、咽鼓管功能不良等疾病的人群,最好不戴耳机;儿童青少年耳部发育尚未完全,也不推荐使用耳机。一旦出现突发性听力下降或耳聋,发病后3天内是黄金治疗时间,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中国对中俄关系的新说法 值得普京政府牢记

国际 昨天 18:27

23岁男子自曝遭30岁女房东性骚:不陪她睡就不退押金

中国 昨天 18:24

刘国梁岳父陷争议:控股3家WTT关联公司 全网炸锅

体育 昨天 18:15

AI仅用两天攻克超级细菌“十年难题”

体育 昨天 18:07

49岁林心如大变样 脸超肿 连酒窝都快填满了

娱乐 昨天 17:58

“中美同日宣布量子芯片重大突破 所获评价截然不同”

科技 昨天 17:40

大批华人寒风排队2小时 1秒扫空货架+险些开打

加拿大 昨天 17:31

特朗普强调:没必要让泽连斯基参与和平谈判 他不重要

美国 昨天 17:18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