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历史 查看内容

七夕习俗:从“闺蜜日”到“情人节”

加新网CACnews.ca| 2016-8-9 11:35 |来自: 雅昌艺术网

8月9号,农历的七月初七,迎来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雅昌艺术网今天刊登文章,从艺术品的角度梳理了七夕如何从“闺蜜节”变成“情人节”的历史,盘点了传统七夕佳节的有趣习俗。

以下是全文:

【七夕的演变:从“闺蜜日”到“情人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汉代,在历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当时的风俗是:“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这些习俗说明当时七夕节的纪念对象是天上最手巧的人“织女”,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一点关系也没有,相反,这一天年轻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女红能力,拜求织女赐予自己一份智慧与心灵手巧。因此,有人又将这个节日定义为“女友节”、“闺友节”、“闺蜜日”。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郎、织女星宿

吴友如 《长生殿七夕图》

徐操  《七夕密誓》

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文人雅士逐渐以牵牛织女星为原型打造出了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相传天帝可怜贫穷善良的放牛娃牛郎,派织女下凡与他成亲,谁知没过几年,王母就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在老牛舍命帮助下,领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划出银河隔开他们,只许七月七日由喜鹊搭桥相会一次。七夕节在这个传说的加持之下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唐宋时期七夕节开始重视其爱情内涵,吴友如 《长生殿七夕图》和徐操 《七夕密誓》描绘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于七夕在长生殿定情的故事。

傅抱石  甲申(1944年)作 《七夕》

自唐以后,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成为画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傅抱石的《七夕图》中,画面右下角的牛郎骑在牛背上,抬头仰望左上方回眸的织女,中间云雾缭绕,仿佛是将它们分割开来的迢迢银河。

刘旦宅  《鹊桥会》

戴敦邦 《织女牛郎七夕会》

鲍少游《鹊桥相遇》 扇面

时至今日,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仅余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品中的习俗:男女不一样的七夕过法】

由于七夕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很重要,所以这一题材也一向被历代画家所钟爱,下面就让我们从艺术品中看看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设七夕巧筵的地方

拜织女

千百年来,随着七夕的演变,它也流传下了许多民间风俗,在众多习俗中,拜织女与乞巧应该是最重要的活动。按照传统,七夕节来临前夕,富贵人家会在自家庭院中用竹竿、木杆、草席、丝绸等搭建一座二层的“乞巧楼”,并饰以灯笼、彩带、鲜花,摆上香案祭品,挂上织女、牛郎小神像,然后把亲朋好友邻居的少妇女孩们邀请过来,聚在一起,举办“乞巧会”或称“巧节会”。乞巧会常常以“拜织女”仪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少女、少妇们在月光下于案前焚香礼拜,祈求织女分赠一点巧慧给自己。钱慧安《乞巧图》、冯超然《七夕图》、程十发《乞巧图》描绘的都是少女、少妇们案前焚香礼拜的情景。

钱慧安 《乞巧图》

冯超然 1923年作 《七夕图》

程十发 《乞巧图》

乞巧(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

接下来,便是节日最重要的乞巧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差异,乞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从最早的穿针乞巧,到后来的喜蛛应巧、投针验巧,乞巧方式也变多种多样。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就是年轻女性在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针引线,谁穿得快就是“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给得巧者赠送礼物。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这个习俗就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情况判别得巧多少,“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盛行于明清两代,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如果水中出现的是花朵、云彩、鸟兽的形状,就意味着得巧;反之,如果影子细如线、粗如槌,就是未能得巧。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所藏《宫宴图》

(传)赵伯驹《汉宫图》

明后期 (传)仇英 《乞巧图卷》

丁观鹏 临 仇英 《乞巧图卷》

清 任颐 《乞巧图轴》

对于乞巧的描绘,据画史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朝陆探微就已经开始表现乞巧题材,在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此题材的绘画出现。藏于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宫宴图》(又名《乞巧图》)描绘的是宫女们准备乞巧的场景,画面中央的黑色漆案上整齐地摆放着数十只乞巧水碗,方便接下来 “投针验巧”比赛的进行。

赵伯驹的《汉宫图》描写的是宫娥彩女们在七夕,登上穿针楼乞巧的习俗。明代仇英的《乞巧图卷》画的也是妇女们焚香祭拜、对月穿针的乞巧活动。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八月桐荫乞巧》和任颐《乞巧图轴》描绘的则是七月初七仕女们“投针验巧”的场面,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根针放置其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如果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

供奉“磨喝乐”

宋青玉持莲童子佩
摩喝乐立像雅集古典艺术馆
金磁州窑白釉红绿彩持莲童子立像

除了拜织女与乞巧,根据时代与地域的不同,七夕节又衍生出了许多活动。在宋代,七夕节被添加了“宜子”、“宜生”的寓意,兴起一种叫“磨喝乐”的娃娃塑像,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人们会购置一对或多对磨喝乐供奉于几案之上,祈求多子多福。宋青玉持莲童子佩、金磁州窑白釉红绿彩持莲童子立像都是“磨喝乐”雕塑,其中童子头顶发辫,手持莲花,足下置瓶,活泼可爱。

吃巧果

程小青、范烟桥 《巧果图》

也是从宋时起,七夕节的乞巧活动除了织作手艺的较量外,又多了关于厨艺的比赛,并形成了七夕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材料多为油面糖蜜,其做法多种多样,手巧的女子,可以将面粉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例如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范烟桥、程小青合作绘制的《巧果图》就是以”巧果”藕菱为描绘对象。

拜魁星

清代《拜魁星》

在这属于女性的节日里,男性有什么特别活动呢?首先,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在这天祭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作为主掌考运的星宿,七夕这天祭拜,可保佑自己考运亨通。与拜织女相似,“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七夕这晚,一般人家往往会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男女汇聚一堂,又各自祭拜,非常热闹有趣。清代《拜魁星》描绘的就是这一图景。

晒书·晒衣

徐乐乐 《郝隆晒书》

刘斯奋 《晒书图》

除了祭拜魁星外,唐代又将七月七日定为晒书节,规定三省六部以下,可得金若干,组织“晒书会”。在这里,晒书会并不是真的晾晒书籍,而是朋友同事间的宴饮消遣。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在这里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关于七夕晒书题材常常被描绘成放浪形骸的文人躺着晒肚皮的情景。

与晒书类似,七夕节这天还可以进行晒衣活动,此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每见邻居晒绫罗绸缎时,他便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以示鄙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王祖蓝将三度做人父?李亚男“孕照”流出疑秘怀第三胎

娱乐 昨天 13:25

靠代写回忆录赚钱的年轻人,被AI卷哭了

科技 昨天 13:16

金马奖2024完整得奖名单!

娱乐 昨天 13:15

薄瓜瓜台湾娶妻 疑似“瓜嫂”许惠瑜照片曝光

台湾 昨天 13:06

菲副总统公开“预告暗杀”:若我有不测已雇人“刺杀总统”

国际 昨天 12:29

拼多多:天雷夹着人造雷,真成 “拼夕夕” 了?

财经 昨天 12:25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