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航天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自去年航天日至今一年时间内交出的亮丽答卷。 首颗硬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正式投入使用;8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开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阶段……目前中国在轨卫星已超过200颗,太空中属于中国的印记越来越多!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的号角,中国航天事业正阔步迈向新的征程。 探索苍穹新突破 上九天揽月,驻天宫揽胜。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探索苍穹迈出新步伐,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等方面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2017年4月,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圆满完成。“天舟一号”完成首次“空中加油”,填补了中国航天领域的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2017年6月,首颗硬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在轨测试期间,“慧眼”成功监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事件,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三号卫星投入使用,高分一号02、03、04星成功发射,高分地面系统数据接收站网全面建成,意味着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整体能力初步形成。 2017年,中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就喜人。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通信容量超过中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轨交付,中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更新换代;国际首颗大气和陆地综合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国内首颗设置红边谱段的多光谱遥感卫星高分六号研制顺利,将于年内实施发射。 广受关注的探月工程也按计划稳步推进。嫦娥四号任务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即将在今年实施嫦娥四号中继卫星和探测器发射,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目前已完成23颗卫星立项实施,将为中国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海洋监测和交通运输等方面提供高精度、定量化、长期稳定的服务。 航天应用新成就 航天应用不仅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还创造出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中国卫星应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专家表示,不论是飞机高铁的无线上网,还是偏僻山村的远程通信,不论是远洋航行的导航定位,还是农林水文的监测分析,都离不开卫星技术的支持。以实践十三号卫星为例,在地面无线信号覆盖不到或光缆接入达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这颗高通量卫星方便地接入网络,享受不间断的高速上网体验。实践十三号还成功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试验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晶、谭立晶教授带领的团队负责,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开创了国际卫星激光通信发展的新局面。 截至2017年底,高分专项部署了20余个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建设,设立了30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风云”、“海洋”、“资源”、“环境”等对地观测系列卫星形成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尤其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下,航天技术成果不仅用于“上天”,而且“下海”“入地”,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研究制定卫星、运载火箭和地面设施等商业化发展指导意见和鼓励政策,加快航天制造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航天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航天活动,0.5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已开始商业化运营。商业航天迈出坚实步伐,201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快舟一号火箭“一箭三星”商业发射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一号”卫星,国内首家火箭公司完成12亿融资…… 开放合作新格局 和平利用太空,共享航天成果。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国际合作成果颇丰。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李国平介绍,按照《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总体要求,中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建设与应用,中国航天技术及服务进一步融入全球、开放共享,惠及“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 据介绍,嫦娥四号任务已确定搭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4台国外科学载荷。今年2月,中国与意大利联合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此外,中法海洋卫星研制进展顺利,将于今年下半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中法天文卫星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中巴地球资源04A星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开启“南南合作”新篇章。 李国平透露,当前“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星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国航天宇航产品与服务“走出去”方面也亮点纷呈,中国为阿尔及利亚研制的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两国元首互致贺电,开创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航天合作的成功先例,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今年航天日期间,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气象局还将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正式签署并发布合作意向书,三方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战略计划,实现风云气象卫星对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更全面的覆盖,提供气象卫星数据资源和加密观测服务,进一步提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目前,正在太空遨游的俄罗斯宇航员,也为中国航天日送来了祝福。 “中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张开怀抱,与世界各国同行,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的过程中,深入开展交流合作。”李国平表示。 奋力迈向新目标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新时代对中国航天的使命召唤。中国航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拼搏奉献,彰显出自主创新的中国高度。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第一步,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第二步,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第三步,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李国平这样描述建设航天强国的路线图。 根据规划,2022年左右,中国空间站将会建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展开,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今年是第三步任务的关键之年,为空间站任务改进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转入试样阶段,后续将开展发射场合练及首飞任务前的准备工作。为满足空间站任务需求,目前已经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其中既包括航天驾驶员,也包括航天飞行工程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方面,截至2018年底,中国将发射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覆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到2020年,完成30多颗组网卫星发射,实现全球服务能力。 中国航天正在全面发力。中国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具备发射高、中、低轨不同类型航天器的能力。目前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故障调查完成,今年底将实施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后续,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任务,实现月面着陆、月壤采样并返回地球。未来,我们还将开展月球南北极的探测,建设月球科研站,不远的将来,中国人驻足月宫的梦想有望变为现实。此外,中国还将瞄准月球以外的深空,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开展火星环绕及巡视联合探测。 目前,中国航天一线的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被认为是国际同行最羡慕的地方。在“航天强国”新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4日 09 版)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