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子女移民海外,老人通常有两种命运:1.留守国内。2.漂洋过海,换个国家留守。
“随子女迁至国外居住的老人,获得子女的经济和情感支持均明显减少。”这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超在最新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移民国外的子女,随着在国外生活时间越来越久,受到的舆论和责任的约束越来越少。他们对父母不仅没法贴身照顾,也难以保持感情支持,经济上的支持也会逐渐减少。” 罗奶奶已经72岁了,一个人住在湖北的老家。她有一个儿子,移民了,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退休前,罗奶奶是名老师,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退休后,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翻开过去一年的日记本,写得最多的是:“今日无事”。
在孩子过完年,离开后的一个月里,罗奶奶生病了。
终于有一天,她艰难地在日记本上面写了几个字: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罗奶奶去世的消息,儿子三天后才知道。 王师傅是安徽蚌埠的一名退休工人,60多岁,早年离婚,一个人将两个女儿抚养长大,女儿长大后都离开了家乡。
可能是害怕孤独,家里养了近十条狗。
有一天,楼下的马师傅发现不对劲,楼上的灯整天整天地亮着,也没关过,家里的狗一开始还汪汪叫,这几天却不叫了。楼下的大妈说,已经好几天没看王师傅出来买粮、遛狗。
大家觉得可能是出事了,于是报警。
门一开,就闻到一股异味,还有一屋子窜来窜去的狗,场面一片狼藉。王师傅已经死了,大概一周左右,具体时间不知。
有人猜测,王师傅死后,狗开始叫,想叫醒主人,却发现主人再没起来。慢慢的,王师傅的尸体开始腐烂,饿急了的十条狗,就开始分吃王师傅的尸体。
表面上繁华的都市,却居住着中国一半以上的孤独老人,没有陪伴、没有照顾,甚至连找个说话的朋友都很难。他们徘徊于公园、行走于河边,最终在没有黑暗的城市里,等待死神的到来,悄悄离去,没人发现。 而在海外留守的老人呢?为了子女漂洋过海,来到陌生的国家,就真的幸福了吗?
潘老和莫奶奶是在2007年前后移民到奥克兰的。
据他们介绍,因为此前二儿子和三女儿都在奥克兰定居,符合当时团聚移民政策中“家庭重心在新西兰”的条件,两位老人遂跟着子女定居至此。
不过后来三女儿移居到澳洲,两位老人便独自生活。
“子女们会常来看你们吗?”
问到这个问题时,潘老的笑容显得有些僵硬和局促。他用关节已经变形的手扯了扯衣襟,望向一边莫奶奶:“还是她说吧。” “大女儿今年都61岁了,她那时候(移民的时候)还没有退休,放不下国内的工作,而且年级这么大又不会英语,所以就没有跟我们一起过来。”莫奶奶说,“三女儿在澳洲,她那边事情也很多,差不多两年能回来一次。”
“那儿子呢?
他是不是在奥克兰?”
“儿子在奥克兰。他自己做生意也很忙,也就没有时间来照顾我们,有什么事打个电话联系一下。我还有个孙子住在汉密尔顿,不过孙子现在也要照顾自己的小孩,每次出门都要把小孩安顿好。他来一次奥克兰就要一整天的时间,来一趟也非常不容易。” “孙女也在奥克兰,现在在保险公司上班。有时候打个电话什么的,她也不回复电话,好像爱理不理的,我们把那个微信给她,她也不回复回来,是不是太忙了(也不知道)。” “她最近才去的嘛,三、四月份才去的保险公司,所以(比较忙)。”潘老连忙补充道。
许多老人来到海外身负“历史使命”——帮助子女照顾下一代。但大部分老年人受限于语言、文化等因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他们并不快乐。
子女们或奔忙于异国他乡刚刚起步的事业与生活,或已经完全融入西方社会“小家庭”的生活方式,这导致“青春献给子女,晚年献给孙辈,孤单留给自己”、成为当下许多海漂老年人的生活写照。
对这些老人来说,不缺钱、不缺穿、不缺吃,唯一缺的是,饭桌的对面能有个人一起吃饭。
故事或许沉重,但现实的确很残酷。如果一年就春节回家一次,一次待七天,除去聚会、应酬,以及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在家里陪父母的时间还不到两天。
这么一算,在余生剩下的日子里,陪父母的时间竟然不足一个月,算完,不禁哽咽。
远离父母,有时候是身不由己。不论父母是在国内,还是跟我们一起出来了,我们能做的是,仅仅是趁着父母还健在,趁着我们还年轻,多回家看看。对年迈的父母来说,这就足够珍贵了。 |
加拿大 2 小时前
科技 3 小时前
国际 3 小时前
华人 3 小时前
中国 3 小时前
中国 3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