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没几个月,加拿大的联邦大选又要开始了。与近两年来但凡有地方选举时的状态一样,“支持华人参政议政”、“积极投票”、“华人要团结起来”的口号又风风火火地响了起来。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统计和预测,2019年大温哥华地区华裔人口为47.5万,而这个数字到了2031年会增长至80万,占大温哥华地区总人口的23%,其中大陆背景的华裔会占多数。这样的情况在十年前,这是完全不敢想的。 华裔候选人在加拿大政坛日渐活跃(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一个在加拿大淫浸了十年的华人,笔者可以明显感受到:由于加拿大特殊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包容性,华裔在加拿大的地位远高于在美国以及许多欧美国家的地位。人口上来了,地位上来了,自然就要加强社会影响力了。只是,无论在任何国家,想拥有社会影响力,除了有钱,还得有权,而华裔政客,尤其是大陆背景的华裔政客,在政坛中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华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支持鼓励华人参政议政”的声音近年来在加拿大华人社区越来越响。 只不过大陆背景的华裔参选者是越来越多了,上位者却少之又少。如果细论起原因,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力争上游”的时候没有真正搞懂加拿大参政的基本“游戏规则”,更不用说像那些本土人士出身的资深政客那样“玩转规则”,在这套民主的游戏规则里游刃有余。所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最后铩羽而归甚至被政治圈扫地出门。 竞选口号里的族裔“陷阱” 前段时间,大温哥华地区某选区进行联邦国会议员补选,其实这不过是给联邦国民党新当选党魁名正言顺进入国会的简单过场,特鲁多阵营的联邦自由党谁出来当炮灰,意义都不大,只是看让谁去更能输得更体面一些。当大家更看好一位L姓香港华裔背景的老政客时,这个炮灰名额意外地被来自大陆的W女士拿下了。 仅从华裔奋斗史来说,W女士无疑是成功的:刚来温哥华的时候一无所有,通过艰辛而努力地工作,现在成了几所幼儿日托中心的创始人,再加上W女士在中国传统戏剧方面颇有些家族真传,因此在华人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气。 然而在两年前竞选省议员时,W女士一系列行为就反映出她初入政坛的幼稚——她每天热衷于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那种大家熟悉的“鸡汤段子”或者“鸡血口号”来拉选票,并且强调“如果我当选了我就是BC大陆背景省议员第一人”,其助选团队在开票当天还举着竞选宣传牌到市中心刷存在感(这是竞选规则不允许的)。 在这次的竞选中,W女士延续了之前把朋友圈当做拉票主战场的思路,未曾想,她的一条朋友圈却在关键时刻被英文媒体爆了出来,立马被扣上了“族裔对立”甚至“种族歧视”的帽子,随后被自由党取消提名。在历经一番挣扎后,W女士终究是退出了选举,其政治生涯大概率到此为止了。 一句“唯一华裔候选人”让W女士的政治生涯从此断送 事件发生后,许多人为W女士叫屈,觉得她被有心人士摆了一道,随之上升到主流社会排斥大陆华裔参政的谴责高度。要是以旁观者眼光来看,这条朋友圈好像也的确没什么大问题,哪来的“种族歧视”和“族裔对立”? 问题就出在“唯一候选人”和“印裔”身上,按照北美选举的“政治正确”标准:首先,如果候选人强调自己的具体族裔,用“唯一”作为前缀,潜台词就是对华裔选民说,我可是你们唯一的自己人哦,你们不投给我,投给谁?随即又点名对手的具体族裔,这就意味着可以被理解为这个候选人把华裔和印裔对立起来,并且透露出“华人就应该投我这个华人”的道德暗示。 W女士的退选在加拿大华人圈引发了很大议论(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拿少数族裔来给自己加分已经是选举中非常风行的做法,并且是一个理所当然应该利用起来的优势。但是即使如此,经验老到的候选人也必须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既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又不给对方任何抓住自己“触碰红线”小辫子的机会。 这一点上,港台背景的华裔政客是怎么玩的呢,他们会在言行中处处透露出“我是华裔,咱们自己人”的讯息,但说起话来却滴水不漏:“我明白华裔的需求,如果我当选,我会为华裔,所有少数族裔,以至所有文化背景的选民们服务”。说到这里,懂的人自能体会,英文媒体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内斗内行的“光荣传统” 笔者经历过市选、省选、党领选举和联邦大选,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华裔们的“自己人斗自己人”,黑料谣言满天飞,再加上人们挤眉弄眼的大肆渲染,最后的效果可以说是“耸人听闻”。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时候,两名华裔参政者明明没有非常直接的竞争关系,其本人或支持者也毫不客气地向对方“下毒手”,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要知道,华人参政者再多,也终归是少数派,自己人团结起来抱团取暖都还来不及,如果为了一点个人私利而削弱整体力量,到时候吃的苦头更多。 说起这种让人厌恶和无奈的窝里斗,在此仅略举几个例子: Z女士和L男士都在竞选同一个城市的市议员,但所属党团不同。两人虽说算不上熟络,但相互认识也挺久,此前关系并不差。但背地里,Z女士说有过竞选经验的L男士天天做秀,对社区几无建树;而L男士则认为第一次参选的Z女士不知所云,纯为了混个脸熟; W先生和L先生同为华裔,在同一个选区竞选省议员,L先生先获得党内提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对手是谁都会表示尊敬并且感到荣幸,而W先生在宣布竞选的媒体发布会上,被问及对L先生如何评价时,W先生当着二十多家媒体的面说“I don’t know who he is”; Q女士业务能力强,被省政府授予要职,竞选连任成功板上钉钉,却遭到一位曾经当过她手下但不被认同的所谓“中立媒体人”口诛笔伐,多篇文章中称之为“花瓶”“伪君子”,连Q女士的每一个支持对象都进行攻击,这名媒体人的疯狂粉丝甚至在多人面前称其“老妖婆”; 这些都属于比较浅层的窝里斗,而有些造谣对方身世、诋毁其父母、对其工作经历进行抹黑的下作手段,就不细谈了。 “村支书的大锅饭” 何为“村支书大锅饭”?就是动不动搞筹款晚宴,收取餐费,请来一些略具才艺的亲朋好友,亦或是本地艺术社团,捣鼓几个并不见得多专业,但胜在热闹的表演,然后某某协会主席进行发言,某某商会执行主席发表感受,某某同乡会秘书长表达对该竞选者的支持,随后吃着千篇一律的油腻宴会例行餐,席间各种合影,我吹捧你一句,你敬我一杯,完全复刻的国内某些地区流行的“酒桌文化”,最后再由某位有头有脸的人士升华下“支持华裔参政议政,号召积极行使投票权”的主题。 至于这慕名而来、热热闹闹的几百来宾中,多少人拥有投票权,多少人居住在其选区内,又有多少墙头草......热闹散去后,没有人清楚,竞选者似乎也不太关心,聚会的效果最多可能也就是竞选经费稍微多了一点吧。而这种“村支书大锅饭”模式,则经常被主流媒体所调侃。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政客,毕竟温哥华许多上了点年纪的华裔还是挺喜欢这一套的。甭管是谁,来这儿先搞个名声响亮的某同乡会/商会/协会/校友会,大家轮流分配职位,以侨领的身份抱紧中领馆的大腿,然后混个华人社区知名人士当当,再抓紧机会出口转内销,借由侨领身份回中国发展自己的生意...... 总而言之,大家都是个官儿,都讲究个排面,一方面参选者想要扩大自身知名度,获得更多同胞支持,而一方面这些个社区知名人士和侨领也想借着参选者和“政界”搭上关系,好为回国谈生意多些谈资与筹码。 其实,不少华裔参选者又如何不知个中利弊,怕是也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但也有些参选者就此飘飘然,自感受到万众瞩目,于是愈发沉浸在这种层次并不算高的“村支书大锅饭”活动中,久而久之,一些其他族裔的人士变便产生了“华裔选民和华裔参选者也都不过如此”的错觉,损害的是华人政治圈整体的格调与形象。 拉完华裔的选票就完事了吗? 为什么总喜欢强调华裔身份,为什么会窝里斗,为什么会不惜拉下脸吃村支书大锅饭,终究到底,就是许多华裔参选者陷入了一个思维怪圈:自己只需要着眼于华裔选民的支持,所以便为了这一点有限的华裔选民资源抢得不可开交。 诚然,加拿大的华裔数量不少,但终究只是少数族裔,想要当选,须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支持;另一方面,这些针对华裔选民的种种“拉票”行为,会给其他族裔带来错觉:华裔从政,只为了给他们自己人谋福利,我们都是外人。一旦有了这种印象,其他族裔选民自然吝于交出手中选票。 2018年大温哥华地区市选,华裔参选者的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最终当选人数却不增反减。而其中一名资历尚浅的H女士,在竞选过程中并没有露面于各种饭局和活动,直到最终当选成为市议员,许多人才知晓有这么一号人物。 有媒体采访H女士,问及获选感想,H女士的回答很有意思:多跟着自家党团去和当地选民面对面接触,针对该市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理解,其余的事情基本推掉,免得浪费时间。因此,即便没有参政经验,她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一匹所谓的“黑马”。 不少竞选期间大张旗鼓在华裔当中高喊口号的华裔参选者,听到这样一番话,不知作何感想。 列举出这些加拿大华人参选中的种种光怪陆离的例子,并非笔者有意针对这些参选人褒贬一番,只是出于看到华裔参选人近年来热情地参政议政但成绩寥寥的惋惜和反思。有人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加拿大主流政坛容不下华裔”,但其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华裔、尤其是大陆背景的华裔候选人作为政坛的新面孔还没有真正熟悉和融入北美选举的“游戏规则”中,实际操作往往略显“笨拙”和“幼稚”。 值得高兴和赞赏的是,华裔族群在北美已经从几十年前缩在唐人街只图自己营生、只求“安分守己不惹事”的状态变成了如今勇敢走到前台,摩拳擦掌准备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只要有知识、有雄心、有策略、有大局观的新一代华裔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懈努力,华裔群体,尤其是已经在人数上占据主流的中国大陆背景的华裔一定可以成为北美政坛越来越有声音的力量。 |
娱乐 3 小时前
健康 3 小时前
中国 3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