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关于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从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到我们每个家庭的教子观念,都一直在调整和改变。 这篇文分析了日本“宽松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其中有些观点,很值得我们父母去思考。 教育孩子并不是在“一无是处的庸人”和“只会拿高分的考试机器”中作单选题。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一、追求减负的宽松教育,养出一批“平成废物” 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5月1日,日本启用新年号:令和。 平成时代终结。 从1989年到2019年,这个用了30年的年号,留给日本人的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平成时代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名词有: 房价崩盘、失去的十年、增长停滞、低欲望社会、记不住名字的首相们、3.11大地震、福岛核泄漏…… 以及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 平成废物。 平成废物源自军迷们流传的一个典故:据报道,在一次陆军演习中,一辆坦克的车长趁着休息时间用坦克内的显示器放动漫打发时间,被抓到后上司训斥他说:“这样怎么和中国开战?” 结果他说:“如果我们陆军都和中国开战了,那说明我们的空中和海上自卫队都已经完蛋了,我们还是直接投降比较好吧!” 但这个词早已走出军迷的范围,成为全世界嘲笑这一代日本年轻人的称谓。之所以这一代人被称为废物,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某些共同特点: 总之,这是一代及时行乐、没有欲望、追求像猪一样生活的“死宅”。 所以也被称为“平成养豚”,或者“宽松世代”。 平成废物们是怎么炼成的? 从社会背景来说,经济低迷、少子化、老龄化都是推手之一,但最直接的推手,则是“宽松教育”的盛行。 昭和时代和平成时代的征兵广告对比 日本政府从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宽松教育”,内容包括: 降低课业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公布成绩,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学习内容减少三成,上课时间缩减一成,等等。 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就是减负。 宽松教育的理论基础当然很“坚实”,说出来绝对政治正确: 出于对填鸭式教育的反省和国际教育形式的判断,日本政府认为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即从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型。 说得很好,我们来看看实施后的结果吧。 二、宽松教育的实施,必然导致松懈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曾说: 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是啊,我们一直在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但创造力和创新都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所有的创造力都必须扎根于基础知识,才有可能产生。 否则,让孩子随意地发挥想象力,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从2000年起开始举办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日本第一次参加时,成绩不错:数学第一、科学第二、阅读第八。 宽松教育实行后,2003年日本第二次参赛,成绩已经变成了:数学第六、阅读第十四。 所谓的宽松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然演变成松懈教育。 因为现代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人性、反惰性的过程。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中有一句台词: 在原始社会,一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在周围五公里内,有哪些东西可以吃,有哪些危险需要规避。 几百年前,我们还有牛顿这种无所不知的科学家;几十年前,人类还可以看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大神。 而现在,每一个领域都被细分成了无数个微小的细节。 如果说人类的知识像地球这么大,那么一个博士的研究工作,也只能给这个超大的球,拱出一个针尖的新知识。 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和知识极大细分的时代。 我们当然不必强求孩子成为爱因斯坦,但目前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只是知识海洋中最基础、最本分的通识。 在现代社会里,如果连这些通识,都要给孩子打折、减负,那么在这个人工智能都要到来的社会里,他们将来何以立足? 而我们还没有说那些学校教育之外的、同样需要孩子了解的知识: 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往、协同合作、口语表达、抗压能力…… 于是,日本政府给孩子减负了,培养出了废物的一代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三、宽松教育更大的危害,是带来不公平的竞争 宽松教育减少了学校教授的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 于是,每个孩子都能考100分,家长老师都很高兴,但事情到此结束了吗?当然没有。 因为教育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想让孩子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还是要去争夺那极为有限的招生名额。 所以,有能力的家庭就让孩子通过私立学校、补习班、游学班、素质班,提升将来的竞争力。 而那些享受到了宽松教育的快乐的孩子,他们的业余时间,真的会像政策制定者希望的那样,去发展个性教育吗? 也许有,但肯定百中无一,绝大多数的孩子,会把宽松和快乐的时间奉献给玩耍、游戏、互联网。 于是,阶层就此分化,一部分孩子在学校减负、在校外增负,获得社会竞争的优势。 一部分孩子真的减负了,却可能在各方面都全面处于劣势。 日本文部省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私立学校的学生成绩比公立学校的学生明显高出一大截。 钱文忠教授说: 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 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在《灌篮高手》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为了参加考试,几个人熬夜复习。 而现在,实施宽松教育的日本学校里,半个下午都是社团活动,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四、学校可以宽松,社会呢? 童年的开心就是一辈子的快乐吗? 宽松教育、快乐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只可能适用于学校,而不适合这个社会。 学校可以不公布分数和排名,但企业不会迁就能力不行的员工。 资本是赤裸裸的,它是要求员工竞争的,没有能力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 学校可以让孩子快乐就好,但社会不会。 进入社会之后,上级领导不那么在意你快不快乐,只会在意你能不能干。 那么多的企业,都把“抗压能力”注明在招聘启事中,是为了看员工“能抗多少快乐”吗? 童年时代的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不是孩子的终点,而是他们人生的起点。 而快乐教育、宽松教育,是把孩子的起点,建在了一堆沙滩上,一场大风、一次海浪,就足以摧毁宽松教育的全部“成果”。 目前的这个社会,还不会以“宽松”和“快乐”为主题。 宽松教育,只能让0-18岁的孩子开心快乐,但之后,他们18-80岁的这段漫长的人生里,谁来让他们宽松?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道: 随着人工智能、精密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演进,人类将诞生一个庞大的“无用阶层”。 因为,有了这些科技和算法后,有一些人,必将“毫无用处”。 你猜猜,到时候最先被淘汰的是什么人? 宽松教育的目标(培养创造力、创新型人才)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宽松教育的具体措施和教育结果,却几乎一败涂地。 最终,日本十几年宽松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出了这一代及时行乐、逃避责任的年轻人。 他们没有错,他们只是适应了这个规则而已。 但他们被人称作废物的时候、被同事瞧不起的时候,没有人能代替他们承担,只有自己承受着。 图片来源:电视剧《梅尔罗斯》 日本政府发现宽松教育并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于是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的驰浩,在2016年5月10日宣布: 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日本将与“宽松教育”诀别,不再强推减负措施。 《乡下人的悲歌》一书中,作者J.D.万斯出生于一个贫苦小镇,通过苦读考入大学,最终实现人生逆袭,在硅谷拥有了一份事业。 J.D.万斯,《乡下人的悲歌》 他衣锦还乡之时,看到自己的儿时伙伴们,很多都陷入了贫穷、酗酒、精神创伤、药物滥用的悲惨境地。 我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对此深有同感。 我当然没有万斯那么高的成就,但目前的生活状况,已经是我拼尽全力苦读的结果。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却也常常后怕,觉得真是侥幸。 在日本和美国这种发达国家,即便你真的沦落成底层,社会保障也能让你过上一份还可以的死肥宅生活。 但在目前的国情下,最底层的生活状况可不是宅就可以解决的。 我和孩子的妈妈,是211的本科和985的硕士,我们目前的工作成果、人生思考,完全得益于之前20多年的辛苦读书。 我也是一个爸爸,我和所有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快乐地长大。 但就像那句俗话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不仅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还希望他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在社会上立得住。 不必闻达于诸侯,但也不要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如同蝼蚁。 为此,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全是快乐,必然会有痛苦。 图片来源:电影《父子》 我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调动全部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论,为他学习的过程减少些许痛苦。 但我必须要让他知道:教育,不可能没有痛苦只有快乐。 这样,他的18岁之后的人生,才有更多可能。
|
科技 昨天 15:57
娱乐 昨天 12:03
健康 昨天 12:01
中国 昨天 11:52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