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年入汛以来最大洪水抵达三峡 三峡水库水位超160米 受近期强降雨影响,“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7月17日在长江上游形成,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18日8时达6.1万立方米/秒。这是今年入汛以来抵达三峡的最大洪水。 据官媒新华社报导称,“洪水抵达时,三峡枢纽安全平稳运行。记者18日11时在三峡坝顶看到,三峡枢纽开启3个泄洪深孔泄洪,3股巨型水流喷涌而出。三峡枢纽运行部门监测记录显示,大坝位移、渗流、变形等主要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大坝挡水建筑物各项安全指标稳定。”报导称,“三峡枢纽发挥防洪效益,拦洪削峰。18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6.1万立方米/秒,出库流量3.3万立方米/秒,拦洪率超过45%。拦蓄多轮洪水后,三峡水库水位已达160.17米,超出汛限水位15米多。” 报导还指,“拦蓄洪水的同时,三峡枢纽还积极发挥发电效益。在三峡电厂,32台单体功率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机组轰鸣,将滚滚洪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据介绍,从15日8时30分起,三峡电站出力达到2250万千瓦的满发状态,日均发电5.4亿千瓦时。”据中国三峡集团三峡梯调中心初步预测,18日此轮洪水达到顶峰后将缓退,但21日左右三峡水库可能迎来新一轮来水。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工程的实际防洪和发电功效一直是针对这一巨型项目在过去数十年来从未中断的争议性话题。 财新网17日报导指,湖北恩施州首府恩施市遭受暴雨洪涝袭击,因持续强降雨和清江河洪水倒灌,致城区多地被淹。该市在四个半小时内,三次升级城市防洪应急响应,直至最高级别的I级。因严重积水多处道路中断,恩施州公安交管部门深夜发布紧急通告,对恩施市入城通道全部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根据当地传出的视频和照片资料显示,城区部分街道被漫堤河水淹没,多个路段积水严重,有的路段甚至积水达到数米之深。恩施中心城区几乎泡在水中,巴士没顶。此外,许多市民被困,消防紧急展开救援。7月18日10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已达61000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32900立方米每秒,水位已达160.47米。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可达175米,过去10天水位上涨了近12米。 另据中新社报导,当天早上,江苏省水利厅发布消息,7月18日9时升级长江南京段洪水红色预警。当日清晨7点50分长江南京站水位涨至10.26米,已经超过1954年的10.22米,创历史新高。此外,依照中国中央气象台预计,南方天气 8省份局地有大暴雨。当地时间17日20时至18日20时,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大部、湖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甘肃东部、云南西部、华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中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和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重庆东南部及贵州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200毫米)。 德国之声:长江2号洪水来袭 中国防汛形势严峻 据中国官媒报道,长江今年年第2号洪水形成,南京市和安徽省等多地启动防汛最高级别应急响应。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网站四项预警齐发的状态依旧持续。 据中国官方消息,汛情灾情已致27省3789万人次受灾 据中国官媒新华社周四(7月17日)报道,受强降雨影响,近日长江上游干流及三峡区间来水明显增加,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7月17日10时达到50000立方米/秒。该通讯社的报道指出"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预计17日20时三峡水库最大入库流量在55000立方米/秒左右。目前,三峡水库已动用防洪库容约70亿立方米,还剩约150亿立方米。 被问及长江2号洪水对汛情的影响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云在接受官媒央视网采访时表示:"因为1号洪峰还是缓退的过程,长江中下游的水位整体是偏高的,我个人认为现在防汛比较紧张的、危险的地区仍然是两湖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和一些支流,第1号洪峰在两湖地区形成了有10个站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这些地区还是由于长江洪水的顶托和区间的降雨,形势可能会进一步的加剧。"他补充说:"此外在一些支流,比如说像江苏的秦淮河,安徽的巢湖水系,现在水位都是高的,超过或者接近历史最高水位,超过了保证水位,这些防洪形势也是严峻的,要给予高度重视。" 多地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据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官方微博18日发布的消息,南京主要江河湖水位全线超警,当天8时,长江南京站水位10.23米,超历史最高水位。据气象、水文预报,预计长江、水阳江、石臼湖高水位将维持一段时间。南京市防指决定,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江苏省水利厅及江苏省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同时发布,将长江南京段洪水升级为红色预警。 继无为市和芜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17日分别启动全市防汛I级应急响应后,安徽省水利厅决定, 18日15时起启动全省水旱灾害防御一级应急响应。央视新闻消息网的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7月17日至18日,安徽大别山区、江淮东部部分地区再降暴雨、大暴雨。7月18日12时,包括长江、淮河干流,安徽全省有35条河湖超警戒水位。未来三日安徽仍有强降雨。 中新社17日报道称,太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7月17日10时,太湖平均水位4.67米,超保0.02米。水利部预计,后期太湖水位仍将持续缓涨。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于当天启动水旱灾害防御一级应急响应。 同一天,湖北恩施水利防汛抗旱分指挥部发布通知,将该市防洪应急响应由II级提升为一级。武汉市江岸区、东西湖区、黄陂区也相继启动防汛应急一级响应。 四警齐发 目前中国中央气象台网站上的四个黄底红字的气象预警尤为醒目。16日晚,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同时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橙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中央气象台18日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8日8时至19日8时,黄淮东部和南部、江淮、江汉南部和东部、湖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云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安徽中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湖南西北部以及贵州中北部和云南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20日以后,雨区北移,长江中下游强降水趋于结束。不过,20-23日,四川盆地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汉西部、黄淮、江淮预计仍有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本周初,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6月以来,全国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汛情灾情已致27省3789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8万间,累计紧急转移224.6万人次。 连续40余天发布暴雨预警,大数据还原南方水情 新京报讯(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谢雁冰 傅中行)连日来,南方地区暴雨预警、洪水预警接连不断,牵动全国人民心弦。今年南方水情到底如何?洪涝灾害严不严重?记者通过水利部历年《水资源年报》、中国气象局历年《中国气候公报》、长江水文网等多资料综合梳理,用数据展现南方水情。 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达1961年来同期最多 中央气象台7月18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7月18日08时至19日08时,黄淮东部和南部、江淮、江汉南部和东部、湖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云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从6月2日至7月18日6时,中央气象台连续40余天发布暴雨预警,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 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 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6月1日以来,南方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截至7月12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达4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9%,超过2016年(395毫米)和1998年(358毫米),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但综合来看,今年长江流域强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强。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7月15日介绍,气候中心将今年长江流域强降水从暴雨持续时间、暴雨强度两个指标与1998年、2016年强降水分析比较,1998年长江流域主雨带降水量超过700毫米,2016年是580毫米,今年到目前为止是600毫米。 从降水范围看,1998年是全流域暴雨,今年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江地区,与2016年相比范围较广,但比1998年范围相对小一些。因此综合分析研判显示,今年长江流域的暴雨和1998年相比较弱,但比2016年强。 长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全国保持同步,但降水量常年大于全国水平,2016年,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峰值1205.3毫米。 长江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千米,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再加上我国降水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长江流域降水量一直较大。 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偏强,入梅偏早 据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介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的初步分析,造成今年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今年气候极端性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我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60年的暴雨发生频率明显增加,这次长江流域的强降雨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其次,今年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加之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交汇,导致今年长江流域的持续强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气候及旱涝密切相关。在高压东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好,在高压西部,低层暖湿空气上升,形成雷雨。副高北抬西伸会带来丰沛降水,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对应着我国主要雨带的位移。简言之,副高向北挪一步,所在区域便风雨交加。 据了解,今年6月以来,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同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的局面,由此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持续发生。 今年江南地区梅雨已于6月1日正式开始,入梅时间较常年偏早7天。6月中下旬至今,副高脊线一直停留在西南地区东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涡切变系统活跃,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的梅雨天气,是长江中下游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1951年以来,我国梅雨季节常年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2012年-2020年,江南地区入梅时间大多早于6月8日,最早日期为2016年的5月25日,与1995年并列史上最早;近年来,仅2014年和2018年两年晚于常年。 2号洪水形成,三峡入库流量远大于出 7月17日10时,长江三峡水库入库流量涨至50000立方米/秒,依据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形成。当日20时,洪水以59000立方米/秒流量涌入三峡水库,超过此前1号洪水流量(55000立方米/秒)。 自6月初以来,三峡水库水位一直波动上涨。受到长江上游流域金沙江、嘉陵江、乌江和三峡区间等区域强降雨影响,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从7月15日20时的28100立方米/秒、17日10时的超过50000立方米/秒,到截至7月18日8时,长江三峡大坝水位已高达160.17米,入库流量为每秒61000立方米,出库量为每秒33000立方米。 长江干流主要水文站未超历史水位 长江以湖北省宜昌、江西省湖口为界,分为上中下游。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截至7月14日,洪峰已经顺利通过长江中下游干流。九江站、湖口站等居历史水位第2位。 鄱阳湖水系出口控制站湖口站12日20时出现洪峰水位22.49米,距保证水位仅0.01米,位居历史最高水位第2位,距1998年7月31日的史上最高水位仅0.1米。 中游江西九江站洪峰水位22.81米,该站历史最高水位为1998年,高达23.03米。 17日16时,宜昌水文站水位为49.47米,对应流量33800立方米/秒,该站1998年最高水位为当年8月17日所达到的54.50米。 长江中游汉口站12日23时出现洪峰,水位28.77米,超警1.47米,位居历史最高水位第4位,相应流量立方米/秒。汉口站史上最高洪峰水位出现于1954年8月18日,达到29.73米。 长江下游大通站13日21时出现洪峰水位16.24米,超警1.84米,位居历史最高水位第3位,相应流量立方米/秒。大通水文站史上最高水位出现于1954年8月,达到16.64米,1998年8月次之,为16.32米。 洞庭湖水系出口控制站城陵矶(七里山)站12日5时30分出现洪峰水位34.58米,超保0.03米,位居历史最高水位第6位,相应流量立方米/秒。城陵矶(七里山)站史上最高水位出现于1998年8月20日,达到35.94米。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7月15日上午在中国气象局发布会上介绍,综合来看,今年长江流域强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强。数据来看,目前汉口站、大通站、城陵矶(七里山)站、湖口站洪峰水位均未超过1998年最高水位。 鄱阳湖面积陡增,湖内多站超历史水位 据中国气象局7月13日消息,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20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受持续强降水和上游来水共同影响,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迅速增大。 受持续强降雨及长江上游来水影响,鄱阳湖星子站7月12日21时水位22.62米,超历史0.1米(22.52米,1998年8月2日)。鄱阳湖都昌站7月12日15时水位为22.38米,距离历史最高水位仅5厘米,超警戒水位3.38米。 7月13日,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表示,今年6月以来,全国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的洪水,109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433条中南方有422条。长江、黄河上游、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太湖都发生了今年1号洪水。 据预报,7月下旬,长江、太湖流域仍有强降雨过程,长江中游干流部分河段、洞庭湖水位将复涨,太湖水位将持续上涨。 湖北、江西、安徽、湖南损失较为严重 截至7月13日早7时,此次洪涝灾害已经造成了全国27个省区市3873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61.6亿元。但与前5年同期相比,受灾人口下降了7.3%,因灾死亡人口与同期相比下降了51.2%,倒塌房屋数量下降了69.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了9.4%。 从受灾情况来看,主要是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广西受灾时间长,灾害损失重。 截至7月14日,江西省受灾人数最多,7月6日开始的洪涝灾害已造成全省642.4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65.4万人。 湖南省房屋受灾情况严重,截至7月12日,已有1559间房屋因洪涝倒塌。 湖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经济损失最为严重,截至7月14日,全省已有超1371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面积188.813千公顷,据初步统计经济损失达210.89亿元。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给江西、湖北等省区市下拨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支持防汛救灾工作。 应急部财政部累计下拨中央补助17.55亿 入汛以后,国家防总、国家减灾委先后14次启动应急响应。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4日,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湖南和江苏等地已相继启动Ⅳ级、Ⅲ级、Ⅱ级、I级应急响应。 截至7月15日,应急管理部、财政部已累计下拨中央补助资金17.55亿元,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累计调拨中央救灾物资9.3万件,用于支持受灾地区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7月1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表示,国家防总向社会公开了2278名各级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的名单。其中16个省区市及31个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指挥长和责任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先后出动了4.7万人次,营救和疏散转移遇险群众7.6万人。 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在同一会上表示,我国计划2020年至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5大类。总投资约1.29万亿元,将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元。 近30年我国洪涝灾情损失波动下降 中国从远古起就有洪涝灾害发生及防治记载。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两千一百多年中,我国有1092年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平均每两年一次。 近30年间,我国洪涝灾害引发的受灾面积、死亡人口数量、倒塌房屋数量都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历年因灾死亡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明显大幅下降。而随着经济发展,总体上洪灾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呈波动上升趋势。 据水利部《2018中国水旱灾害公报》,2018年,全国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为5576.55万人,因灾死亡187人,倒塌房屋8.5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15.47亿元,占当年GDP的0.18%。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对洪灾的应急处理能力逐步增强。 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0年上半年,我国洪涝灾害造成26个省(区、市)1770.7万人次受灾,119人死亡失踪,84.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393.1亿元。但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上半年洪涝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37%、43%、75%和27%。(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实习生 谢雁冰 傅中行) |
多伦多 昨天 18:58
台湾 昨天 18:57
中国 昨天 18:43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