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国际 查看内容

70万一针救命药入医保?同情患者也得“算大账”

加新网CACnews.ca| 2020-8-7 09:42 |来自: 狐度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罕见病病人注射一针专门药物诺西那生钠要70万元,但在澳大利亚仅需要41澳元(约合人民币280元)。后经澄清,该药物在澳洲的采购价格也高达11万澳元一支,只不过因为纳入了医疗保险范围,病人自负的部分只需41澳元。于是,有人建议诺西那生钠也纳入中国医保报销范围。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图片来源:美通社


罕见病人“看不起病”的遭遇当然令人同情,他们应该成为慈善事业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本文不对任何罕见病及药物是否应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下定论,本文想讨论的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即现实中,并非每种罕见病都被纳入了医保,也并非每种罕见病都应该被纳入医保,那么纳入与否,应当考量的尺度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医保应该解决看不起病的问题,所以罕见病应该优先纳入医保。此说法并不正确。医保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医保以及其他社会保险,甚至商业保险的本质都是一种互助的保障。大家一起交钱“凑份子”,谁得病了,谁拿钱去治。一个人花得多了,留给别人的就少了。


医疗保险正当性基础首先是常见性,其次是非大额性。举个简单例子,十个普通人凑份子组成一个保险基金,谁得了个感冒,谁拿钱去治,这很公平。但如果十个人里面,有一个是拳击手,若这个保险基金又能用于感冒,又能用于骨折等实际只适用于一个人的“罕见病”,那显然其他九个人恐怕就不愿意这么安排收支了。再举个例子,突发传染性疾病通常会得到免费治疗,民众一般也会支持花这钱,因为不治疗好传染病人,每个人都会处于风险中。


当然,罕见病人通常并非由于自主行为而患病。除了遗传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罹患罕见病,虽然概率很低。那我们是否会愿意因此而将之纳入医保呢?在现行制度下,哪些疾病纳入医保,主要是政府部门和医疗专家决定,在程序上不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但这种全民支付的基金的使用方式仍然需要在制度设计上“模拟”付费者的民意,即每一个人或大部分人是否会愿意多付点保费,从而令医保涵盖更多的病种,包括罕见病?



诺西那生钠是进口药,尚未纳入医保,最后704500元的医疗费用只报销了61元钱。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必然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汽车保险,这可能是最常见的、民众有自主选择权的险种。实践中,一个人购买的保险种类通常是少于车险公司提供的品种的。例如,很多人连盗抢险这种看似要紧的险种都不买。那种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但发生概率不大的“罕见”险种,例如“地面塌陷导致车辆毁损险”,更是鲜人问津。如果交管部门要强制增加车辆必需强制投保的险种,那肯定会激起强烈的反对,更不用说把“罕见险”纳入强制范围。防范风险诚可贵,哪天我家的汽车真的由于地面塌陷而毁损,我说不定也会感慨“要是强制保险涵盖这个就好了”。但现实中的车主在要动手掏钱付保费时,照样“身体很诚实”地斤斤计较。


的确,生命比车辆珍贵多了,大家为生命投保的意愿更强。但珍贵甚至无价的生命乘以发生风险的概率后,还是有可比价格的,也绝对不是不讲成本的。试问,众所周知医疗社会保险涵盖范围有限,有多少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额外购买了商业保险?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大家在乘坐飞机、火车、城际公交时,都积极为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但发生概率不大的“罕见”风险投保了吗?


罕见病抑或常见病本身也不是有截然界限的。只是,医保作为一项从公众处强制筹集资金的公共制度,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必须量入为出,必须让大部分人、尽量多的人的保费支付“物有所值”。这种“算大账”的公益,未必不重要。


我国的医保尚未实现全国统筹,一项疾病是否进入别的国家、别的省份的医保范围,对这项疾病是否进入本地医保范围,并无决定性的参考意义。应该合理考察的因素,首先是围绕疾病本身,包括:这项疾病的得病率、得病人群分布、医疗费用、医疗效果等。


其次是放入当地经济和人口状况、医保费用的总体收支和盈亏的整体背景来考察,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收益的“精算”。钱多的地方,自然更有承载罕见病的“余粮”。而倘若医疗效果好,患者治愈后恢复“生产力”、回报社会的可能性更高,那作为社会强制制度的医保,也更有必要将之予以涵盖。否则,就可能更适合通过慈善和民众自愿的方式予以救济。


此外,由于罕见病患者人群和药物生产商都比较少,也更需要加强过程控制,防止定向利益输送。一方面,罕见病纳入医保,应当是基于对这一类病人的情况的考察,而不是由于特定个别患者在幕后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罕见病本身属于疑难杂症,药物也多数疗效有限,生产商之间缺乏基于可比成本的价格竞争,纳入医保后,病人用起来不肉疼,就更要在事前防止价高质次的药物进入公费支付的名单“搭便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惨! 加拿大地产业华人老板痛裁75%员工 20年一场空 破产潮席卷全国 大开发商也挺不住!

加拿大 昨天 18:28

注意! 加拿大这款熟食藏致命病菌 84人中招9人住院 三省沦陷超市急召回!

加拿大 昨天 18:27

杨少华出殡最大尴尬 常马侯3家无一人到场

娱乐 昨天 18:00

泰国“红姐”专约高僧搞性勒索 涉案数十人

社会 昨天 18:00

关铁笼 剁手指 强迫卖淫 电诈回流人员讲述噩梦

中国 昨天 18:00

中国世界遗产再+1 跟随镜头实地探访西夏陵

中国 昨天 17:59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