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有一档节目,五毛钱特效,座机高糊画质,也没有明星流量加持,却能让人十分钟入坑,笑到停不下来。 这档节目有多魔性? 有人一口气刷 17 集,说自己追剧都没有这么勤快。 有人半夜笑出猪叫,直到手机没电都舍不得停下来。 这档节目,就是《谭谈交通》。 开播 13 年,一共3000多集,网友在豆瓣上给它打出的评分,稳居9分以上。 有人调侃这是集相声、小品、杂技于一体的“国内综艺搞笑之最”。 但认真看过几期,你会发现,除了好笑、解压之外,它更吸引人的是那种不加修饰的真实。 在《谭谈交通》海洋般的视频资料中,每一幕都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潦草侧面。 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悲喜。 《谭谈交通》开播于 2005 年,是一档成都本地的交通普法类节目。 主要目的就是宣传《道路安全基本法》,规范交通秩序,保障行人人身安全。 交警谭乔被选中成为主持人。 本来应该是个很严肃的普法栏目,开播前交警队特意嘱咐谭乔:“与纠正交通违法行为无关的话不能多说。“ 结果每期成片里,谭乔都说了很多家常话。 话里话外带出的“名场面”更是不胜其数。
其中最出名的,大概要数“二仙桥大爷”的梗。 那天,谭警官在路边拦下了一个违规行驶的老大爷。 别看大爷年纪不小,骑着一个改装过的三轮拖车可是虎虎生风,不仅超载拖着几块长铁皮,还能在机动车道上插缝儿超车。 被拦下后,老大爷一看是交警,先是无比尊敬地问打了招呼:“警官好。” 像往常一样,谭警官准备用“启发式”思路教育大爷:“您该走哪儿?”(指着马路,暗示大爷走错道了,应该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 结果大爷果断干脆地回答:“走到二仙桥。”(他要去的目的地) 谭警官只好无奈地解释:“什么到二仙桥,我是问你该走哪条道?” 大爷很认真地说:“走成华大道。”(去二仙桥的主道路) 看出大爷也许是真听不懂,谭警官只好转移询问方向,指着他的三轮车:“你这车子能拉…”(“这么长的东西吗”暗示大爷拖的货物超载超长了) 结果话还没说完,大爷主动接了话:“只能拉一点点,就这么多了。” 不得不说,这位大爷真是逻辑鬼才,每个回答都完美避开正确答案,但又确实挑不出一点问题。 怪不得有网友评论:“这节目太过真实,有些对白编剧都写不出来,简直笑到头掉。” 其实每期节目的开场都是很正常的,谭警官在街上巡视,看见有人违规:“这个行为有点危险,咱们得上去好好劝说一下。” 但由于他说的一口川普,天生就带着喜剧效应,再加上区别于传统棚内普法节目的接地气生活化场景,即使隔着屏幕,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档节目的亲民。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亲民的谭警官就这样和普通百姓们,在一唱一和的对话之中留下了很多啼笑皆非的“名场面”。 一边开车一边抽烟的司机被叫停,走近一看,车后座还违规挤了四个大老爷们在搓麻将。 谭警官问司机:“你作为驾驶员,超载人员在后头打麻将,没影响吗?” 司机说:“有影响的,我下注了。” 坐在车顶上的小伙子随着货物摇摇晃晃,谭警官担心他的安危,赶快劝说司机把车停到边上要和他们聊聊。 谭警官问他:“小伙子,我看司机骑的时候,你左摇右晃的,这很危险啊,你不怕掉下来吗?” 小伙子自信满满:“没事,主要是我练过,能腰马合一。” 说着就站起身来,准备现场演示一番,还让谭警官腾点位置。 结果位置是空了,他从空中旋转着一屁股重重摔到了空地上。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那一个“用嘴开车”的奇才。 正常人开车都是两只手把住方向盘,但这位大哥整个人都趴在车上,手也不抓方向盘,而是垂在下方,后面还载着一个哥们。 远远看去,就像用嘴开车,活像在耍杂技。 走近一问,才知道开车的是师傅,坐在后头的是徒弟,两人正准备去给客户装橱柜。 谭警官看着两人奇怪的姿势,想让他们下车问个清楚。 结果前面的师傅说:“这车破,我不能下车,得捏着这里的开关(目光示意怀里抱着的一个箱子),松手了就开不了了。” 后面的徒弟也解释:“我也不能起来,我一站起来,这个坐垫就会飞出去。” 谭警官听得一头雾水,好说歹说让哥俩下了车,他这才看清这辆车究竟有多破烂。 外壳全没了,只剩个车架,各种电线钢管直接裸露在外,整个被泥浆糊满看不出原本的颜色。 师傅告诉谭警官,这是工厂给配的二手车,已经开了好几月了,摔了五六回,有一回为了躲车,还直接开到沟里去了。 谭警官听了想安慰几句,结果刚说了个“你”,人家话锋一转,竟然对着镜头打起了广告: “虽然这车很破烂,但我能修啊,摔了这么多次还能开,全靠这里面用的板材,这个板子是我们工厂自己生产的,用来代替钢筋用个十年八年没问题,所以我们的橱柜也特别好,我们是贝斯特橱柜。” 明明是正经普法栏目,结果硬生生变成了“搞笑综艺”。 但仔细一看一想,这些让人发笑的瞬间,又何尝不透着一点生活里的心酸和无可奈何的现实呢。 如果不是生存艰难,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超载又逆行? 谭警官遇到的人,大多风尘仆仆,他们有股子憨劲儿,干活很拼命。 几乎每个被拦下的人都有各自的苦衷,那么多不同的故事,如果用一句很短的话概括—— 生活不容易。 而这也是《谭谈交通》最大的亮点,就像谭警官说的那样: “我总会想多问一句,多关心一下。如果我处罚他,不是为了处罚这个结果,而是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违法。” 多问一句,多关心一下, 多一点接地气的烟火气, 更多一些,对人的关怀。 在《谭谈交通》海洋般的视频资料中,每一幕都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的潦草侧面。 节目中,有一位被生活所迫,骑电动车载了两百斤货物的大哥。 谭警官请他从车上下来聊聊,但他说不能,因为货太重,为了运输他绑在了背上,靠着后背的力量才支撑住这两大箱货物。人一下来,这货得倒。 谭警官问他:“你拿这个车运送,很不稳定很危险,怎么拉这么多?” 这位快 60 岁的大哥说:“十块钱一件,拉这么多,我就想多挣他十块钱。” 大哥说告诉谭警官,这一趟多挣十块,一天多跑几趟,就能把老婆每天吃药的钱攒出来了。 “子女都有自己的家,我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自己辛苦点,能养活老婆就好了。” 虽然这位大哥一直是面带笑容,但说到后头,却隐隐能从他的说话声里听出哭腔,“所以请你不要罚我款了嘛,我只有这个程度了。” 只有这个程度, 那是咬紧了牙才撑住不倒下的程度。没经历过的人,不可能懂。 甚至连想象一下都做不到。别不信。 2011的夏天,谭警官正在街上巡视,拐了个弯前方出现一辆拉满货物的三轮车,堆得高高的车顶晃晃悠悠,上面还坐着一个老人,一条狗。 谭警官把三轮车拦下,询问一番才知道,这一车的木头树枝是要交给工厂,打成锯末,做成茶几写字台用。车上的木头足足有六七百斤重。 谭警官问大爷: “你看你这多危险啊,拉这么多东西,万一出个什么事情。家里人难道不担心吗?你爸爸不管你吗?” “我爸爸死了,死了十一年了。” “妈妈呢” “妈妈死了二十多年。” “你老婆不管你?” “老婆也死了,十一年。” “那你的子女呢?” “也死了。” “真的假的,怎么可能子女也死了?” “生娃娃难产,大人孩子一起没的。” “难道你没有什么其他兄弟姐妹了?” “有一个哥哥,死了十八年,现在只剩我和弟弟,还有一条狗,十多年了,也快老死了。” 说着大爷指了指坐在车顶上的老人和狗。谭警官想让弟弟劝劝大爷,结果不管说什么,车顶的老人都不理睬他。 大爷赶快解释:“我弟弟是傻的,以前吃药把脑子吃坏了。” 谭警官听到这里,不禁叹惋:“您家这个情况,落到谁身上都觉得特别痛苦,但我看你好像特别开心乐观?” 大爷回答他:“往前看。” 大爷说他 1941 年出生,今年 69 岁了,现在过得很好,一个月还能挣两千多,把兄弟抚养着,一起生活。 他还给弟弟买了养老保险,这样等百年之后,自己也能放心地离开。 最后谭警官没有罚他的款,只是批评教育大爷,以后别拉这么多树枝了。 大爷说:“警官,我以后慢慢谢谢你。” 很多人说,这就是余华的小说《活着》的现实写照。 这位老人的生平,像极了故事里的福贵,当生活的苦难压下来,他没有太多时间用来悲伤,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向前,拼命活着。 哪怕身边只剩一个亲人,也要成为对方的依靠,哪怕只有一只老狗相伴,也要坚持着孤独地活下去。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道: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但在《谭谈交通》里,这些人被看到,他们的话他们的故事也被听到。 那些为了养家糊口顶着酷暑烈日跑车的司机; 那些赶着送货一边开车一边啃面包的小伙; 那些头发花白还出来搬运拉货赚钱的老人; 那些努力又谨小慎微的劳动者们… 那些遥远的人,在这一刻变得很近很近。 他们就在我们周围,或许就是你我的缩影。 而这也是我们爱看《谭谈交通》的原因—— 人情味。 这种人情味并不局限在镜头里,它也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活。 节目停播之后,谭警官再次见到了二仙桥大爷,谭警官说加一下大爷的微信以后常联系,大爷说好,然后拿出了自己的老年按键机… 有趣的人依旧有趣。 今年年初,很多人看到了“福贵”大爷的视频,纷纷留言想知道大爷近况如何。 谭警官看到之后也马上给出回复:“当时因为大爷没手机,所以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我准备按照画面中出现的线索,沿途去寻访一下。关键词:某夜啤酒广场线路上的家具厂。” 温暖的人依旧温暖。 谭警官的这条留言下,有七百多人回复,期待着大爷的新消息。 这或许就是《谭谈交通》最大的意义—— 在法律和人情之间,它体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让我们感知到人性的温度,也教人看见了活着的意义。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