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美欧只能形成有限的战术联盟,无法形成整体对华的战略联盟,更不会出现类似冷战时的阵营对抗。 ▲德国总理默克尔,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孙成昊 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3月25日至26日,欧盟峰会于布鲁塞尔举行。在结束欧盟视频峰会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对华政策表示,尽管欧盟和美国有很多共同点,但在对华政策上不一致。 据了解,拜登正试图重建一个“共同战线”来应对中国日益上升的影响力,而此次峰会也是2009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参加的欧盟峰会。 美国政府似乎看到了对华以及对欧政策调整的联动性,联欧是为了制华,制华也利于联欧,因而心急火燎向欧盟屡屡喊话,希望美欧在对华问题上步调一致。 在对华政策上,拜登政府认识到当前美国实力在全球相对衰弱的现实,几乎全盘接受了特朗普对“大国竞争”的看法,认为和平与发展不再是国际形势的主流,只有通过竞争才能重树美国领导地位。 尽管美国政府仍在全面评估对华整体战略与政策框架,但已明确将中国定位为“最严峻的竞争者”,并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美国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挑战。 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政府都将中国视为最具实力的竞争对手。只不过,拜登政府调整了竞争方式,不再是特朗普那样挥霍“蛮实力”或者“单打独斗”,而是强调价值观外交凝聚西方共识、借助同盟体系分担竞争压力,希望通过阵营式对抗将对华双边竞争转化为多边竞争,以此赢得美国的优势地位。 对欧政策上,拜登政府急于修复“特朗普冲击波”对跨大西洋同盟的损害,希望通过将中国塑造为同盟共同挑战,以此凝聚美欧团结,重新确立西方世界领导权。 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美欧针对中国的协调相较特朗普任内有所加强。从政策层面看,美欧等西方国家此前分别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宣布对中国有关个人及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在美国看来是协调欧洲盟友一致对华的初步成果。 从机制层面看,布林肯在24日与博雷利会面后,宣布正式重启美欧中国对话机制,用于讨论如何应对中国挑战。 然而,拜登政府此轮政策调整,只是企图利用欧盟维护自身霸权的权宜之计,并非对欧盟有利的战略调整,与欧盟自身利益和战略诉求不相契合,难以赢得欧盟真心实意的支持。 美欧只能形成有限的战术联盟,无法形成整体对华的战略联盟,更不会出现类似冷战时的阵营对抗。 一方面,不能低估欧洲的战略自主性,欧洲不会彻底迎合美国设定的“大国竞争”框架调整对华政策,只是在利益重叠领域与美保持一致。 在经济层面,美欧决策者与中国交往的规则趋同,在有相同关切的涉华问题上倾向于合作,最主要的领域是所谓“更公平的贸易行为”,共同施压中国扩大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减少非关税和监管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另一方面,美欧的身份特性、利益和政策关注点均不同。美国主要从霸权护持的角度思考对华政策,而欧盟的主要关切仍为中国是否尊重经济交往规则、是否拥护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 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这次欧盟峰会后所表示,欧洲对华政策将继续贯彻“欧洲主权”,欧美有共同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 默克尔的观点代表了欧洲内部务实理性的声音,这些人在对华认知和政策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虽然都在思考中国发展的影响、酝酿应对措施,但更强调欧盟要求自强的战略觉醒。以默克尔为代表的欧洲政坛“理性派”认为,欧盟应当为美国之后再次转向类似“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做好准备,不能一味随美起舞,损害欧盟自身利益。 不可否认,美欧是盟友,二者在利益和目标一致的领域联手施压中国的情况难以避免,但中欧在经贸往来、全球治理上的利益交汇点也在增加,欧洲与中国合作的价值持续上升。 布林肯此前访欧时也表示,美国不会强迫任何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总的来说,欧洲谋求战略自主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开展对华务实合作,不会轻易卷入美国设计的“大国竞争”陷阱,仍将在盟友关系和自身利益间有所平衡,更不会在中国议题上彻底倒向美国。 □孙成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