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天就是918纪念日。关于918的真相,萨沙早在十多年前已经写过文章了。到底怎么回事?听萨沙说一说吧。 真的不想多说。 到今天,谁如果还认为918是蒋介石下令,张学良是奉命不战而逃,就是智力问题了。 第一,张学良的话。 在接受唐德刚采访时,张学良说:“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蒋介石)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张学良还进而解释当时为什么下令不抵抗:“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蒋介石)。” 当唐德刚说,五十多年都说蒋介石电令不抵抗,张学良还把电报稿随时放在身上时,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第二,放弃锦州,则是张学良公然违背中央命令 1931年12月21日,张学良认为东北已经守不住了,没有必要在锦州和日军硬拼,损失本钱(部队)。 他电令王树常第二军司令部:当日本进攻锦州之时,我军驻关外部队理应防范,但若现政府方针未定时,自然不用锦州部队进行防守,因而撤至关内,该部队驻地为迁安、永平、滦河、昌黎。 根据张的命令,驻锦州的步兵十二旅、二十旅,骑兵第三旅相继撤入关内,留锦兵力仅剩熊飞率领的3个公安骑兵总队。 1931年12月25日,迫使蒋介石辞职的新任南京政府,通过情报部门得知张学良得决定以后大为震怒。他们立即明确下令张学良“积极筹划,以固强圉。对于日军进攻锦州,应尽力之所及积极抵抗…死守锦州”,该命令立即为国内外诸多报纸转载,这是日本侵占东北以来,国民政府下达的第一道抵抗命令,军心、民心大振。 张学良并不理会,依然继续把主力撤出东北。 12月2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再次明确发电,命令张学良停止撤军:如遇侵犯,则抵御之。 张学良早下了决心,他回电到:是为我以东北一隅之兵,敌中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无论如何振奋,亦必无侥幸之理! 29日当日,关东军攻陷盘山,迫近锦州。 参谋总长荣臻于当日从北平谒张返锦,以“兵力过疲,损失过重,枪弹缺乏,后援不及”为由下令各军做总撤退。 30日,国民政府得知东北军发动总撤退令以后,再次电令张学良坚守锦州到:“日军攻锦紧急,无论如何,必积极抵抗”。 张学良连样子都不作了,根本不予理会。 1932年1月2日,东北军队各部已从锦州撤退完毕。 3日,日军前锋数百人进入锦州城,他们惊讶的发现根本没有遭到军队抵抗,日军后续部队随即进入,锦州沦陷。 锦州是关内外的咽喉,锦州的沦陷也就意味着东北三省全部丢了。 第三,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很简单,这是中东铁路的后遗症。 张学良是执绔子弟,其实并无能力。 上台初始,张学良高估自己的实力,擅自宣布收回中东铁路,从而和苏军打仗。 这就是中东铁路事件,结果张学良一败涂地,屈膝投降。 众所周知,当时一般认为日军比苏军还要精锐。 张学良由此推论,日军一旦进攻,东北军如果正面对抗,部队必遭重大损失。 张学良是军阀,而军阀实力强弱均靠枪杆子说话。 张学良在918初期错误判断形式,认为日本只是小规模挑衅,所以不敢作战。 然而日军闪电战攻陷东北很多地区,张学良又觉得战局不可收拾,东北沦陷已经是必然,还不如保住自己军队。 要知道,如果张学良能够保住1万人,他就是1个军长;如果能够保住5万人,他就是1个集团军司令;如果能够保住二十万三十万,他仍然是国内军阀中的顶尖人物。 说白了,张学良为了保住自己利益而已。 第四,铣电根本不存在 这是一些无聊小人的造谣,妖言惑众,其心可诛。 铣电一般指所谓的蒋介石1931年8月16日致张学良命令其对日不抵抗的电文,据说其内容为: “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中正。” 目前为止,所谓铣电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存在。 所谓看到铣电的2个人,随后又说是听别人说的。 目前无论大陆的档案馆,还是台湾的《蒋中正总统档案》(即“大溪档案”),甚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相关史料,均没有发现所谓的铣电。 而张学良自己也否认的铣电的存在。 目前台海学术界权威的共识为:铣电压根就是不存在的东西。 这里萨沙多说一句:铣电是李敖经常引用攻击蒋介石的证据,还写在了《蒋介石研究》中。 以李敖的水平,不可能不知道铣电是不存在。 作为一个学者,为了攻击而攻击,把历史真相当做无物,胡乱编造,也算是学术界的耻辱了。有才无德的典型! |
加拿大 昨天 16:33
中国 昨天 16:21
国际 昨天 16:16
美国 昨天 16:10
美国 昨天 16:03
国际 昨天 16:03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