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回望熊猫受难的那段历史,让人揪心。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让很多人感到血压飙升。 这段视频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末,地点是英国伦敦动物园。 视频中,那只拴着铁链、被德国牧羊犬追扑的大熊猫叫“明”,来自中国四川,是个不到1岁的熊猫宝宝。 它狼狈逃躲的样子,逗得栏杆外的人们哈哈大笑。 与今天的熊猫作为国际友好交流使者不同,“明”是被英国盗猎者从中国偷运出来的。 当时他们一共猎捕了11只熊猫。 无法想象这些熊猫一路上遭受了怎样的磨难,当船只抵达英国时,活着的只剩了3只。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充满着不忍回首的辛酸和血泪。 “明”的遭遇,是当时中国大熊猫任人宰割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受尽欺凌的悲情写照。 大熊猫的近代史,是在欧美盗猎者的枪弹下,血腥开场的。 1869年5月,一个名叫戴维的法国传教士,在四川雅安首次捕获了一只野生大熊猫。 这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的,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让戴维十分兴奋。 他在日记中激动地写道,这只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 他立刻安排将这只“黑白熊”带回法国。 然而,这只可爱的小家伙,经不起长时间山路的颠簸,还没运到成都就已经奄奄一息了。 于是,戴维“非常惋惜”地杀死了它,并把它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大熊猫的亮相,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极大地激起了西方探险家们的猎奇心。 这些残忍的强盗,打着动物学家、旅行家等各种旗号,开始到中国猎捕大熊猫。 他们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寻觅大熊猫的踪迹,猎枪和捕兽夹是他们惯用的武器。 由于手段粗暴,许多大熊猫在反抗和运输的过程中死去了。 死去的大熊猫一律被做成标本,送到西方各大博物馆展出。 据不完全统计,仅1936到1946的10年间,从中国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流入西方博物馆的大熊猫标本便有70多具。 但强盗们绝不会满足于此,当看够了冷冰冰的标本之后,他们越来越希望能够得到活体大熊猫。 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克米特·罗斯福和小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两兄弟 1929年,两兄弟带领一支队伍进入川西。 他们先到了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结果一无所获,后来又进入大凉山。 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只成年雄性大熊猫,但因捕捉活体难度过大,最终将它开枪射杀,做成标本带回了美国。 这具标本至今仍保存在芝加哥历史博物馆中。 1937年2月,一位来自纽约的服装设计师露丝,组建了一支十几人的团队,在汶川的一处深山树洞中,抓到了一只熊猫幼崽。 ●?露丝与她怀中的熊猫“苏琳” 小家伙只有3磅重(约2.72斤),露丝把它装进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下“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以此蒙混过关。 这是第一只被带到西方世界的活体熊猫,轮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 当年未能捕获活体的小西奥多·罗斯福,十分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 他们给小家伙取名“苏琳”,送到美国各大城市轮番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人数最多的一天有超过4万人参观。 但不幸的是,因为经不起折腾,小家伙只活了不到一年,便被做成标本永久陈列。 这些一贯以“绅士”自居的人们,文明的外衣下,竟是如此的丑陋不堪。 与那些悲惨死去的大熊猫相比,“明”算是幸运的一个了。 至少,它活了下来。 1937年被抓住时,它还不到1岁,大概相当于人类的3岁幼儿。 抓它的人叫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这个人被称为“熊猫之王”,因为他猎捕的大熊猫数量最多。 他将包括“明”在内的11只大熊猫,装进狭小的笼子里,从四川运出来,在香港中转后,乘轮船运往伦敦。 漫长的旅途,大多数熊猫相继死去。 存活下来的3只,被他卖进了伦敦动物园,伦敦动物园分别给它们起名叫:唐、宋、明。 ●?大熊猫“明” 但不久后,“唐”和“宋”也死掉了,只有最小的“明”,孤零零地留在了异国他乡。 它每天接受着成千上万人的参观,为他们表演着各式各样别出心裁的节目。 就连当时还是小女孩、现今成为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都前往动物园观看“明”的表演。 ●?伊丽莎白(左四)和玛格丽特(左五)参观大熊猫“明” 当时,英国正在抵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战争的阴霾笼罩了整个伦敦。 为了鼓舞民众士气,英媒将身处苦难却积极乐观的“明”,塑造为战时英雄,拍成了反战纪录片和反战明信片。 这只从遥远东方野蛮盗抢来的大熊猫,竟成了西方镜头下反战宣传的主角,颇有些讽刺意味。 1944年,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明”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悄然离世,安安静静地走完了凄凉苦难的一生。 这一年,它7岁,相当于人类的21岁。 幼小时候颠沛流离,在轮船狭小阴暗的底舱目睹同伴一个个死去;长大后,动物园的铁笼和笼子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则是它生命的全部。 对于它而言,离开,或许是一种解脱。 “明”和其他被偷运到西方的大熊猫所遭受的悲惨命运,是当时国家贫穷积弱的现实反映。 它告诉我们,在利益面前,西方所谓的文明、环保、民主等价值体系,都是响亮而虚伪的口号。 他们“自由”的本质,就是占据优势的强者,可以为所欲为、随意宰割处于劣势的弱者。 国弱被人欺,只有国家强大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得到了重点保护,数量开始稳定下来,并逐渐增长。 作为中国的国宝,它担任起了外交“友好大使”的角色,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了极大贡献。 ●?大熊猫“平平”和“碛碛” 1957年,大熊猫“平平”和“碛碛”首次被作为国礼送给苏联,此后的20多年间,中国共计送给9个国家23只熊猫以示友好往来。 1982年,我国政府宣布,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决定不再对外赠送,改为“租借”。 租借方不仅要支付租金,更要制定能使野生熊猫受益的研究计划,并自证有足够的饲养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租借方更加珍惜和重视我们的国宝。 比如荷兰,为了能够租到大熊猫,他们整整努力了15年,历任3个首相,往返中国20多次,才达成了熊猫租借合同。 ●?大熊猫“星雅”和“武雯” 荷兰雷纳的欧维汉动物园为了迎接两只熊猫宝宝“星雅”和“武雯”,更是斥巨资700万欧元(约5100万元人民币),建造了总面积9000平方米的豪华熊猫馆。 ●?位于荷兰雷纳的中国熊猫馆 熊猫馆采用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的设计风格,一砖一瓦都由中国工人以传统工艺施工建造。 我们的国宝,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团宠”。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数十年的保护,如今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1800多只。 2021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这反映出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大熊猫保护工作的成效。 为什么熊猫近代和现代的命运,差距如此之大呢?因为我们变强了。 只有变强,我们才不会被欺负;只有变强,我们才有能力保护所爱的一切! |
国际 昨天 22:35
国际 昨天 22:33
国际 昨天 22:32
温哥华 昨天 11:47
加拿大 昨天 11:45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