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文化 查看内容

庚子年的惨祸源于慈禧安全感的缺乏——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读后

加新网CACnews.ca| 2024-8-22 17:47 |来自: 老周书吧

《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是谭木声的历史非虚构作品。在得到有一期读书节目,贾行家和他对谈《太后西奔》和《巫蛊之祸》,引起我的好奇心。庚子事变那段历史,我们小时候学的历史就是很空洞的八国联军欺负我们,具体的细节几乎没有,这本书算是把这段讲清楚了。顺便串起了前面的1894年的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割让台湾)、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烧,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再前面的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庚子事变五年之后,日俄战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局势。

谭木声是青年历史研究学者,拥有中国人民大学西方哲学硕士学位,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晚清政治史,特别是清末宪政的外交因素。谭木声曾任经济观察报高级编辑、界面传媒创始合伙人,现为人文历史教育传播机构“新亚人文学院”的创始人。他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曾出品“中国通史大师课”系列人文课,在喜马拉雅等平台拥有数百万的收听量,不过我在主要在“得到”听课,还没有在喜马拉雅听过谭老师的课。

这本书于2023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我是在微信读书看的电子版。该书以1900年庚子年太后西狩(即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逃离北京,向西逃亡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深入解读了晚清历史格局的发展走向。

书中,谭木声运用了大量新材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细节,并从新的视角审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他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丰富的细节展现了这场起于一家一姓私怨,终于家国命运的大动荡。其间穿插了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治纠葛、人物关系、满汉冲突,以及在国际因素和民间宗教影响下的历史演变。

《太后西奔》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生动展现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佳作。它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晚清社会的复杂性和悲剧性。谭木声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考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晚清帝国晚期图景。史料详实,分析透彻,人物还原不违和,五星推荐。

酿成庚子事变的近因在于戊戌年“围园杀后”这一母子心结,其远因甚至要上溯到甲午年皇上在师傅翁同龢等人鼓动下头脑发热,孤注一掷对日开战这件事情上。其余波所及,遂开启了庚子年这场大惨祸。其间更交织纠缠着权力贪欲、满汉矛盾、新旧之争、华夷之辨,还有重拾中央权力的雄心与地方督抚已然坐大的现实之间的冲突。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万千重。

安抚愤怒,免于恐惧的唯一办法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废了皇帝——这个执念每日被愤怒和恐惧滋养,肆意生长,盘绕纠缠太后的内心。很多伟人到了晚年也是因为安全感的缺乏而丧失了初心,为了想象中的不安全,发动运动疯狂破坏,多少颗人头滚滚落地,人间惨剧不忍卒睹。

慈禧太后的行动是换皇帝,直接召开御前会议,宣布这一决定。结果这个想法遭到了多方的反对,以军机大臣荣禄为首的中枢、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大员、以经元善为代表的民间力量纷纷上书表示反对,英美法等使馆也不赞成,这些可以说是保皇党,还有的要求太后归政于皇上,这让老太后气得暴跳如雷。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势力力挺太后,这是一帮仇洋的人,对洋人主战,甚至亲自加入义和团,相信刀枪不入,以至于酿成大祸。太后西奔也主要是这帮人跟随。

从源流上简单地说,义和拳源于康熙初年山东人刘佐臣创立的八卦教,刘佐臣又曾是白莲教的弟子。明清两代以来的民间教门就是如此互相继承,盘根错节,细论起来都是亲戚。

义和拳最早流行的地区在鲁西北,这是山东最穷的地方,穷得连地主都不多,因此缺乏一个密布的农村乡绅阶层以儒家伦理文化去领导和凝聚地方村社。所以当地社会是一盘散沙,人口流动性极大。庚子年(1900)到五月末都未下透雨,粮食都未种上。除了缺粮带来的饥荒,大旱也使土地无法耕作,青壮年劳力们无事可做。无粮可吃,无事可做,这时候只有参加义和拳才有可能吃饭。粮食来自抢夺教民财物,逼迫大户开仓,以及富裕的拳民自愿奉献。当此乱世,抢劫和耕作一样,都是干些体力活而已,都是为了在世上有口饭吃。

反对换皇帝的声音太大,慈禧就整了个折中的办法——立储。立了端郡王载漪的十五岁儿子为储,称为大阿哥。并发公告称是因为光绪“痼疾在躬,难于诞育”一句——一国中央政府对全世界官宣本国最高领袖不孕不育,前无古人,后当无来者。结果立储也遭到多方反对,反对立储的大臣,多是办外交办洋务多年之人,如庆王、刘坤一、李鸿章、盛宣怀、许景澄辈。而主张废立的诸亲贵大臣,如端王、刚毅、徐桐等,对外交洋务一窍不通,甚至反感。于是借外力来作文章便成惯用之法。端王又格外心急,想早日成为“今上”之父,立刻就想“万国来贺”,不能达成目的,加上反对者的误导,就被带到沟里去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慈禧的恐惧和愤怒在作祟。

朝廷立储易君本是一事,华北拳民纷扰本是一事,洋人外交使团业务生疏(这一届外交官大多刚从非洲调来中国)亦是另一事,独立的每一件事都不难处理,可是这三件事却鬼使神差地纠缠在一起,彼此推动,互相勾连,遂成无法解开的死结,必须要以毁灭方致新生。你看看,非虚构的历史写法比空洞枯燥的历史课本有意思多了。

这个时候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都在日本,孙中山想结交康有为,结果康根本瞧不上孙,孙文所秉持的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朝廷,肇建共和。破屋千疮百孔,修无可修,补不胜补,不如推倒重建。而康梁则深受光绪知遇之恩,意在以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式赋予旧邦以新命。而且千年一系之君主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夜暴富的例子就在眼前。因此二者没有任何思想交集,正如九宫格和打边炉不能互相欣赏,咖啡和大蒜不宜同时服用。但是康的弟子梁启超却和孙中山很聊得来,经常在一起商量救国事宜,梁还准备抛下老师和孙另起炉灶,结果康有为把梁启超远调去了檀香山。这段也是历史书上读不到的,原来大佬们之间还有这么多的交集和互动。

康有为的报复仍然是停留在纸上,画出的饼,很快尽成泡影。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对大清真正的威胁,还要留待十一年后,其自身内部培养的力量。

 义和拳入京受到欢迎之后,华北大地沸腾了,谣言四起,盛传老佛爷也入了团啦,徐中堂当了团里的老师,董大帅(福祥)的妹子成了红灯照的大师姐。于是直隶山东各州县各乡村义和拳民,或三二十人一队,或四五十人一起,纷纷进城投靠徐老师、董师姐、太后、诸王贝勒。在京内遍设团坛,不下数百处。太后怀疑洋人反对她换掉皇上,洋人怀疑太后有意利用义和拳排外,太后怀疑洋人真的能被义和拳的神通制住,义和拳民认为自己的神通真能制住洋人。这个乱糟糟的场景在六十多年后似乎又来了一遍,北京城一团乌烟瘴气,历史总是在重演。

于是攻打教堂,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开始,以拳民和官兵十几万人攻打一个多月都难以拿下。后面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京城陷落。太后拉着皇上匆匆逃窜。烧杀抢掠除了洋兵更多的是土匪和乱民,老百姓生灵涂炭,惨不忍睹。北京城上一次被屠还是二百多年前李自成进城。

庚子年夏天的这段往事,深深地烙在当时留在这座城市的人的记忆里。这时候的舒庆春还是一岁半的满族小孩,父亲是皇宫侍卫,在联军攻入地安门后的巷战中死于北长街的一家粮店。从他记事起到他母亲去世,母亲就不断地给他“含泪追述”洋鬼子在京城烧杀抢掠的那些可怕故事。后来老舍又经历抗日战争日本人进城,写出《四世同堂》,真是命苦。1960年,已成为著名作家老舍的他决定写一个剧本,以纪念义和团运动60周年,纪念他那完全没有印象的父亲和他在恐怖故事下度过的童年。剧本名为《神拳》。

北京打起来之前,盛宣怀在上海组织地方大员们开始了东南互保,东南几个省不参与北京的战事,保护洋人,剿灭义和团。东南互保起于局势的迅速恶化,仓促成立,也因京城陷落,权力中枢回到屈服议和的路径上而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为时甚短,却为安定东南免于兵灾,贡献甚大。

烂摊子又一次留给了李鸿章。甲午辛丑之年的往事历历在目。明知不能打,他还是被年轻气盛的皇帝和不谙外事的师傅翁同龢逼着开战;明知求和要受日人羞辱,受国人诟骂,可是还得他去谈。由此背天下之骂名,闲居贤良寺,门前冷落。从那时起,李大人内心深处便厌倦背负举国之重,恐惧结城下之盟。

主战的一帮人被赐死,褫爵流放, 戊戌到庚子,南人与北人,汉人与旗人,少年新进与老成旧辅,不数年间,政潮变幻,新旧易位。戊戌年间(1898年)推倒维新铲除少年的多是今日被遣戍、正法、赐死、革职和夺官的这些人。

不过,细究太后内心深处,却是轻松而舒畅的。有一次,她心情好,对皇上说了心里话:“洋人欲索此次祸难之惟一为首者,意盖指我。今幸未提出,不能不感祖宗之默佑也。”她也知道这是李鸿章向洋人搏命争取的,所以李鸿章在和谈几天后就归西了,被谥“文忠”。

1900年底或者1901年初,康有为写了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他说,拳乱以及随之而来的八国联军对京城的破坏,其实际结果可能对中国有利,“此乃立中国现代化基石及定吾皇复位大业之天道也”。而孙文也说,庚子之前,家人乡邻知道他在搞革命,都目为乱臣贼子,恨其不早日事败。到1900年10月,他们在惠州起事,虽然失败,但风气一变,人人皆觉惋惜。

甲午的惨败使得天朝的崩溃已经无法掩盖,无法通过调整天朝观念的解释续命,无法通过洋务运动这样的局部应激反应来挽回。正是从这次失败起,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的主旋律。今天看来,救亡图存毫无疑问只有一条路,就是融入世界大势,成为近代国家。但是,当时摆在清人面前是两条路,一条是保守的道路,一条是洋务运动的道路。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就产生了这两条路线的纠缠,之所以不能在几十年间或是迎头赶上,或是如奥斯曼帝国被瓜分,也是因为两种势力互相牵制。前一条路走到底便是义和团运动,后一条路走下去便是新政与立宪。公正地说,这两条路都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为避免国家被瓜分,民族被宰割而形成的两种选择。

新政走在了前面,1911年,民国开始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在美国卖饼的中国小伙被捕:没有合法执照

华人 7 小时前

她刚买豪宅就被男友赶出家门 刚打官司 坠亡

社会 7 小时前

在OpenAI上班有多卷?揭秘OpenAI打工日常

科技 7 小时前

华裔女星郑乃馨演唱会抱着“辱华”男友大哭

娱乐 8 小时前

娃哈哈事件反转?杜建英另有丈夫 从未离婚

中国 8 小时前

58岁金星在巴黎吃辣火锅 穿衣风格变化很大

娱乐 9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