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有一个话题,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 为什么在美国,尤其是在硅谷,CEO和高级管理者这一群体中,印度人远远多于中国人(或曰华裔)? 他们英文好。他们懂美国。他们懂管理。他们会来事儿。他们抱团。他们重视关系。 这都没错。但也终究扯淡。 这些事儿,中国人都会做。尤其是中国的人精们。 要我的解释,一句话,就是时间问题。啥事儿都有个过程。先来后到。关键聚集度。Critical mass。Crystalization。 为什么印度人比中国人在高层混得更好这样的问题,跟为什么全球各地的唐人街都以粤语或者闽南语为主要语言的问题一样,都是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就拿洛杉矶来说,老的China Town,肯定是粤语的天下。后来的Monterey Park, 大概台湾国语有一席之地。再往后,到Irvine聚集的这一代,就是普通话老张老李的天下了。 如今,各地老的China Town不仅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多,而且新的China Town变种区域会不断涌现。来的人不一样了,主导语言自然不一样了。 再过10年20年,中国人执掌美国企业(尤其是硅谷企业)以及华裔企业家创业筑建大企业的现象当会不鲜一见。比如,Zoom的Eric Yuan这样的,将会越来越多。 人的基数在那儿摆着的。既懂技术有会管理的华人也会越来越多。各种互补人才也会越来越多。Professional的程度也会越来越多。 1991年左右,我曾在UT LBJ School采访过以经济成长阶段论著称的Walt Rostow教授。他认为印度的教育体系和质量要比中国的高级,更重视精英的培养。 只是精英们都去美国和英国了。 印度人比中国大陆人大规模赴美留学要早得多和多得多。在管理学界,印度人的标配曾经是本科IIT,硕士IIM,博士MIT。横扫学界。一度HBS仨院长都是印度人。 中国人就是来的晚而已。 假以时日,无论是在学界和商界,甚至政界,中国人会成堆儿地出现。都不是事儿。 印度的学生,数学好,会思辨,善争论,东西兼容。这都是事实。但我也见过并亲自教过很烂的印度学生。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印度学生从总体实力到最高表现来看最终也许不相上下。比如说,两个群体都可以轻松地横亘美国学生总体中60%-98% percentile的群体。但真正进入前2%的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中,无论是印度裔还是华裔,其实都没有多少。在前5%的群体里,华人日益与印度裔拉近距离。 当然,这也只是从纯粹的学术创造力而言。真正在企业里成事儿的,包括在教育和科研机构管事儿的,通常都不是学业上最为聪明的,而是说足够聪明的。 印度精英,回到印度国内干不成啥大事儿,大多愿意待在美国。十年前我在名古屋商科大学任职的时候,一次国际会议上跟Anil Gupta闲聊,他就说,回印度讲课,印度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告诉他不能讲课费要高价,要对得起父老乡亲。你想他会经常回去么? 无论中国人在硅谷是否混得下去,还可以到中关村晃悠。中国地方那么大,增长那么快,机会那么多。说不定扎了谁的钱,哪天也成一方大佬了。如果没有国内大市场大机会的分流,国人在硅谷成事儿的机会可能更快更早。 不用着急。也不用天天不假思索地跟风鼓噪说中国的应试教育缺乏创造力。天下还没有哪种教育系统能够天然系统地培养创造力。 到时候,水到渠成。 当然,学会按照国际规范办事儿,与人共事儿,这还是有些挑战的。需要长期的意识和历练。 如果都是单兵作战的游戏,中国早已不在话下。从乒乓球到职业钢琴家。中国的天才个体充斥天下。 遇到管理和团队协作的问题。挑战确实是大了些。
只需怕的是为意识形态所困,为nationalism或者populism所扰,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心平气和、不卑不亢地行事。 好在游走于硅谷的华人无论是在技术精英身份上还是在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上不输于任何族裔的人。
|
中国 昨天 17:13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