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广州医科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日前发表了一项研究,尝试对人类胚胎的基因进行编辑,其目的是使胚胎具备先天的针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这项研究甫一公布,就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的伦理争议。 显微镜下的人类胚胎细胞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支研究团队是由现年仅35岁的广州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范勇博士主导的。在该项引起争议的研究中,范勇的团队在2014年4月至9月间,从87名捐赠者处收集了213枚三原核受精卵--这种受精卵因为无法正常发育,一般会被抛弃。研究人员使用了CRISPER基因编辑技术,对这些胚胎进行了编辑。在26个胚胎中,有4个被成功编辑,即获得了针对HIV病毒的免疫能力。 这项研究上周先是发表在影响力并不大的专业期刊《辅助生殖与遗传学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但是很快就引起了《自然》、《科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大牌科学媒体的关注。《自然》杂志指出,这是全球第二例有关人体胚胎细胞基因编辑的研究。 伦理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 全球首例人体胚胎细胞基因编辑研究,也是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和去年由中山大学的团队发布的研究一样,此次研究也在全球科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 波士顿儿童医院干细胞生物学家达利(George Daley)对《自然》杂志表示,广州医药大学的这项研究并没有提出有关CRISPER技术能够有效编辑人类胚胎细胞基因的新证据。他认为,要实现预期的潜能,研究人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石井达也则认为,广州医药大学的此项研究"不过是在玩弄人类胚胎"。他指出,即便试验是在本来就无法存活的"问题胚胎"上进行的,他依然对这类试验的必要性表示质疑。 研究团队的带头人范勇则反驳了这些批评。他在接受广州《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外界评论"并非就是权威",研究环境"也会不时地改变"。范勇说,最重要的就是"在自己所坚信的道路上,认真做好手中的研究,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和话语权,不至于将来受制于人"。 HIV病毒 近年来,中国正迅速成为基因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在他国犹豫再三的伦理问题上,中国科学家往往有意抢先研究。 而范勇的研究团队在发表的论文中则明确指出,此次实验的所有胚胎在三天后均按照规定被销毁。范勇在接受中国中央广播电台采访时也强调,此次研究"参照国家研究人类科学干细胞的法律法规,在严格规范下做了这个事情","是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在论文中,范勇和他的同事也写道:"我们认为任何试图通过改造早期胚胎来生成转基因人类的企图都应严令禁止,直至我们能够解决这些伦理学和科学问题。" 缺乏明确规范 就在去年4月中山大学的科学家完成全球首例基因编辑试验后,同年12月,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召集,与会各方明确允许科研目的的人类胚胎编辑研究,但禁止临床应用。同时,大会还达成一个共识,认为当前利用 CRISPR 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基因进行修饰,是"不负责任"的举动。不过该共识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目前,中国尚未就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研究工作制订明确的伦理规范。而在今年2月,英国的独立生育监管部门首次批准了一项研究,允许 利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细胞基因进行编辑。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