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诺贝尔奖是瑞典人搞出来的,一百多年来,颁给了九百多人次,美国、英国和德国算是得奖大国。其中,物理奖、化学奖、经济学奖、和平奖与医学奖的争议不大,基本上得主都有明确的事迹摆在那边。 然而,文学奖的争议总是最大。有趣的是,瑞典这个国家,竟然都有8人得奖,仅次于法国(15人)、美国(13人)和英国(10人),与德国并列第四。 审视瑞典过往的文学奖得主中,唯有1909年的拉格洛夫(Selma Lagerlof)好得让我没话说,她充满幻想的《尼尔斯奇遇》(The Wonderful Adnentures of Nil)让她得奖实至名归,其领奖时的致辞,也被誉为诺贝尔奖史上最动人的领奖辞。 瑞典的文学风气,绝不如得奖少过他们许多的中国和日本。但皆因出自瑞典的这个奖,能够海纳百川,颁给更多的非瑞典人,才能让瑞典籍作家的得奖获得更多的含金量,让瑞典的文学被世人注意到;如果只是瑞典人“自己玩”(只颁自己人),谁会瞧得起诺贝尔奖。 由台湾主办的第53届金马奖,上周六(11月26日)圆满落幕,但在台湾却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因为四个重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都是由中国大陆包揽,其中,周冬雨与马思纯更以《七月与安生》一片同时获最佳女主角,打破先例,头一次颁出双影后。 今年金马奖总计有534部影片(剧情长片181部、动画长片5部、纪录片92部、剧情短片194部、动画短片62部)报名角逐,共有47部电影获得提名。 最后结果揭晓,除了最佳女主角外,北京麦丽丝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八月》(张大磊导演)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是《我不是潘金莲》的导演冯小刚、最佳男主角给了演小品出身的范伟,他以《不成问题的问题》称王。他们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 获奖结果出来后,台湾便有影迷网友开骂,特别是“绿色”媒体《自由时报》,次日在标题上赤裸裸的以《金马变金鸡?台片大溃败》为标题讥讽,内文称中国大陆电影“血洗”四大奖,“台湾电影大溃败,全部22个奖项只拿下5项,典礼现场京片子满天飞,彷佛在看中国的金鸡奖。” 其实,我可以理解一直强调“台湾主体性”的绿营支持者的心理,金马奖既是台湾办的,凭什么要颁给中国大陆的电影那么多奖,特别是事前最被看好的台湾电影《一路顺风》和《再见瓦城》竟然惨败,让“绿色”影迷几乎崩溃。 如果聚焦在四大奖项,回溯过去,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金马奖得主应是陈冲,她在1994年以《红玫瑰与白玫瑰》获最佳女主角,但她得奖时是美国籍;而第一个中国大陆身分得奖的是李小璐,她于1998年凭电影《天浴》获第35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1997年回归的香港,则因为政治因素,早期与台湾关系密切。从第一届开始,金马奖的奖项一直都是港台的场子,以最佳女主角为例,第一届的尤敏、第二届的乐蒂,都是香港身份得奖,随着1980年代,两岸开放之后,开始有中国大陆的电影加入角逐。 严格来说,这是好事,两岸三地的“战争”能够限缩在文化艺术上,总好过兵戎相见,而且,最重要的是,就像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比起香港金像奖和中国大陆金鸡奖的区域性,金马奖正是因为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才能引领华语影坛。 美国是当今真正的电影大国,其奥斯卡金像奖如果不颁给非美国人,相信没人有话可讲,但仅是最佳导演,就颁给李安两次──2005年的《断背山》和20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听谁说过“奥斯卡金像奖变台湾金马奖”? 台湾这几年的电影工作者拍电影多半要靠政府补助(原因很多,在此不细述),因此产量并不大,不像中国大陆,随着经济的崛起,电影产量丰富,会得奖甚至频频得奖也不必奇怪。相信未来的金马奖四大奖项,台湾电影不会、也不可能缺席,《加西周末》曾专访过的魏德圣导演,其明年初正式上映的《52 Hz, I Love You》就有可能在明年的金马奖大放光芒。 在比三四十年前更能海纳百川之后,金马奖的含金量无形中也提高不少,台湾影人如能获奖,就等于登上华语影坛的颠峰;就像诺贝尔奖,如果只颁给瑞典人,其他国家地区只是“陪衬”,试问谁还会重视? 最后我想引中国大陆影评人大宝剑的一段话做为结尾,这段话道尽了“大陆成金马奖最大赢家”的潜台词: “评审不仅全然不顾来自台湾的《再见瓦城》呼声有多高,将最佳影片颁给一点名气都没有的《八月》,甚至不顾范冰冰亲自出席,硬生生将影后颁给知名度低很多的周冬雨与马思纯,从这些地方,就能看出金马奖其中的不易,再再显示出它的格局及气度。”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