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时微信、微博不离手。(Getty Images) 中国海归人数今年创下历史新高,被官方拿来作为“人才强国”的展现。但业内人士质疑,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求学时微信、微博不离手,追逐的也多是中国境内事物,他们在心理上或许从未曾出国。 据报导,十年前的中国,每三人赴海外留学,仅一人学成后归国;但2015年,这一数字变成1.28︰1。2017年逾60万名“海归”创下历史新高。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众生活日趋富裕,越来越有能力将孩子往外送,喜迎史上最大“海归潮”之时,学生出国留学的动机已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名校毕业的博士生阿杰对“中央社”说:“很多海归就是家里有钱而已”。 阿杰表示,中国很多人之所以选择出国,就是因为考不上好的高中和大学,只好到海外念书过水,换个“镀金”学历;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名校毕业的“海归”,否则实力往往不及“土鳖”(泛指中国本土人才)。 另一方面,以往出国念书为的就是感受文化冲击、学习换位思考,但传播科技的发展让天涯若比邻,行动通讯的进步也提高了使用者的网络黏着度。不少留学生虽然人在海外,生活各方面却难以脱离原生社会。 徐舫在上海出生,2003年到国外攻读硕士学位,现于美国大学工作,有很多贴身观察中国留学生的机会。他说,自己当年赴海外求学时虽已有网络,但要想方设法才能接触到中国的资讯,因此不得不融入当地社会。 但徐舫发现,手机普遍后,近年来出国念书的中国留学生多数时间仍沉浸在微博、微信中,收看的是中国电视剧,往来的也多是其他中国留学生,就好像活在海外的“小中国”里面,未曾与中国社会“断链”。 那些遍布海外的中国使馆、孔子学院、学生会、同乡会等组织,更进一步滋润了“小中国”的发展。一名中国留学生就曾在网络发文表示,无论学生会或同乡会,都充斥着太多中国特色,几乎变形成另一个中国官场和中国江湖。 而富裕中国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民族自信渐渐增加,又长期活在党管媒体的社会中,目之所及多是一片和谐,当暴露在目标为“揭弊”、角色是“乌鸦”的西方媒体环境中,有些人也不免怀念起“中国的好”。 中国“海归”从稀缺到量产,彰显国力富裕的同时,“海归”身价也有了等级之分,不再是光环保证。当官方沾沾自喜拥有大量“海归人才库”时,发达的科技环境却可能让这些人“从未真正离开中国”。 中国史上最大“海归潮”来了,但他们自小生长在媒体建构的乌托邦中国,当暴露在相对不遮掩的西方媒体环境中,若因此兴起“乡愁”纷纷回到中国,不禁令人好奇,海归对中国的发展能起何种积极作用。
|
国际 昨天 22:35
国际 昨天 22:33
国际 昨天 22:32
温哥华 昨天 11:47
加拿大 昨天 11:45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