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教育 教育方法 查看内容

妈妈7秒无回应 孩子产生受挫感

2014-2-28 15:21| 发布者: emily| 查看: 16040| 评论: 0

“呵呵”,这两个字,被一个网络调查评为“2013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哦”,则在另一个类似网络调查中摘得桂冠。这类词汇之所以如此伤人,因为它们不是一个真正的回应。很多成年人感觉到,若对方没有回应或不及时回应,自己的情绪会产生巨大波动。小孩子更是如此。所以,许多心理学家们都讲到一点:对儿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妈妈7秒不回应,孩子就有受挫感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3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不仅要回应,而且回应要及时。最新研究发现,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7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7秒,受挫感就会产生。若总是受挫,甚至总是彻底受挫——妈妈基本不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减少甚至再也不向妈妈发出呼应。严重的“宅”人,极可能都有这样的背景。

妈妈回应 孩子确认存在感

要求妈妈们及时回应,听起来可能会让人感觉到很大压力。其实,准确回应并不是特别难。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一位网友母亲带儿子去外婆家,儿子和外婆玩,母亲就去洗脸。儿子疯得很高兴,突然跑来说:“妈妈,妈妈。”这位母亲说了一句“嗯,妈妈在洗脸”之后,突然意识到他是想告诉自己他很高兴,于是继续说:“你是不是很高兴啊?”孩子"嗯"了一下就自己跑开了。

很多哲学家表达过这一观点: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放到这个故事中,其意思即,妈妈回应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确认了,于是存在了,因为妈妈在这一刻是存在的,孩子也有了存在感。如果是有精准而及时,甚至是同时的回应,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

无回应 衍生出问题沟通方式

若孩子总处于无回应的绝境,那长大后会衍生出很多有问题的沟通方式。

1.报复心理:一个孩子和父亲吵架,愤怒之下回到房间,将门猛力带上。父亲叩门,她就是不开,并且心里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们很少回应我,让你们尝尝没有回应的感觉!这就是报复。在电影《杀死比尔》中有刻画:白眉道长给少林寺方丈打招呼,但没得到回应,而后白眉灭了少林。睚眦必报,是因太渴望获得所有人每时每刻的爱与认可。

2.被瓦解感:幼时总是生活在无回应之绝境的人,甚至会形成这种心理:精准的回应,会让他有被瓦解感。因为,幼时总处于匮乏回应的状态下,他早已弃绝了对回应的渴望,并在极有限的回应和孤独中形成了一个脆弱自我。这个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独偶尔有回应的状态下,才能保持一种惯性的平衡。精准的回应,带着深切的理解,会瞬间穿透他的自我,唤起他对回应的强烈渴望与恐惧,这强烈的情绪几乎要冲毁他的自我。这样的人,往往会十分孤独。

3.隐藏自己 冷淡他人:一个能同情别人的人,往往因为先得到了足够且好的回应。安静又孤独的人,其安静即不向别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求别人回应。同样,他们也很难回应别人。有些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求别人关心,也不关心别人的人,在童年中往往有类似的记忆,那就是无法获得父母的回应。有一个女孩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她小的时候,曾看到妈妈因其他事情而难过,她想逗妈妈,但妈妈板着脸没做任何回应。在经历了多次这样的情况后,她也学会了向别人隐藏,不愿再向别人倾诉或听别人倾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