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廖太应该说是我这里的常客了,因为每当她身体有问题时,都喜欢来这里用针灸和中药调理一下。她的理念是:针灸中药在调理身体方面较西药优势大、副作用小。尤其对亚健康状态的调节,西医没有办法与中医相比。 廖太刚跨进诊所的门,哦!有两个月没来了,可能廖太身体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我正这样想着,这时她那快舌快语又带些幽默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春困秋乏夏打盹,这些天春困真还让我给摊上了,春天的脚步还没完全走近我们,我已经开始见识到‘春困’的厉害了。明明昨晚睡得还行,可是到了中午吃完午饭,睡意还是像海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袭来,使你提不起精神,仔细想想,最近自己工作量也没增加,睡眠也和以前一样,可怎么就总是觉得没睡够呢?乔医师你说怎样才能不变成‘特困生’呢’?” 我说:“其实春困症不是病,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界季节变化和气温高低的转换而发生相应调节的一种短暂生理现象。冬天人体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防止热量散发,皮肤血管处于‘收敛’状态,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增大,大脑的血液供应也相应增加,逐渐养成了高氧情况下工作的习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信息增多,因此人的大脑 比较清醒。而春天,天气转暖,气温逐渐升高,人体细胞活力逐渐增强,新陈代谢日趋旺盛,人体皮肤血管渐渐扩张,血管口径随之变大,体表血液供应量大大增加。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当稳定的,供应皮肤的血液增加,相对来说,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大脑就会自动进行保护性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刺激信息减弱,降低兴奋性,人体就会因脑组织的自我抑制而产生困感和睡意,于是就出现了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春困’其实就是脑缺氧的表现,这与植物神经没有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血管舒缩功能不灵敏有关。‘春困’在中西医理论上都能得到解释。” 我一边给廖太取相关穴位针灸,一边聊着:“在之前寒冷的冬季里,连系到我们温哥华雨多有雪,按照中医理论,春季气温回暖,阳气升发,故蒸腾寒湿之地气散发,使得空气湿度增加,脾主运化水湿,春天潮气大、气压低,会削弱脾的功能,使体内湿气无法排出,引起身体‘湿重’,故湿困脾土而出现困乏的感觉,中医称之为‘嗜睡’。” 虽然春困不是病态,但不利于人体及精神状态健康协调,为了不至于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调节,以顺应人体的变化规律。首先中药治疗健脾祛湿则能获得很好的疗效。另外还告诉廖太可多吃一些补脾燥湿的食物,如羊肉、薏仁、豆类等。此外,饮食上多吃蔬菜、注重蛋白质的摄入,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运动了。天好时多到户外进行适量的健身锻炼,可有效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 临走时,我给廖太还开了中药,并特别告诉她回家后要自己灸关元穴。用中医艾灸疗法,艾灸关元穴可有效缓解春困症状。若配合足三里和太冲等养生穴,疗效就更显著了。足五里经常按揉或针灸此穴,有固化脾土、除湿降浊、行气提神,通利水道的功能。另外白天犯困,亦可配合用手指点揉一会儿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春困其中有时也隐含有一些病理因素,要注意分辨,如中风先兆、慢性病复发、缺钾等,不能误以为仅仅是春困而不去太多的重视,必要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