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中国 查看内容

前无古人!中国快把毛乌素沙漠消灭了!

加新网CACnews.ca| 2018-11-9 15:04 |来自: 新华社


这几天,一条微博刷屏了。中国又要干成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了,毛乌素快要被灭了!

等等,你说什么毛?什么乌素?

满天飞沙,大漠苍茫。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又被称为鄂尔多斯沙地,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网友留言:这片绿洲是我每天偷能量偷出来的吗?

网友观点:这是国家和一代代当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实实在在的沙漠变森林。坚守荒漠植树造林的人功不可没!


黄沙曾让陕北人民尝尽苦头

在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解放初期,榆林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由于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当地有句顺口溜,“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是陕北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66岁的定边县“治沙英雄”石光银回忆说,小时候无边无垠的黄沙梁上,西北风从早刮到晚,村里的几亩“跑沙地”是“光下种,不捉苗,种一葫芦打一瓢”,群众生活苦不堪言。

陕北治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

陕西省是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阻止西北风沙东越南进的重要防线,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然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9%都集中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北榆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也使沙漠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治沙一线榆林市以及毛乌素沙漠位置

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60多年来持续开展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将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分别由新中国成立初的60万亩和0.9%提高到现在的2157万亩和33%,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转变,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现在充满植被

图片还原真实的毛乌素沙漠

毛乌素沙漠

又称鄂尔多斯沙地

位于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交界

是中国的四大沙地之一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寸草不生的大沙漠

在人类40年顽强对抗后

30%的沙漠覆盖了植物

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

5000万亩地水土不再流失了

黄河年输沙量也因此减少了整整4亿吨


沙漠变成绿洲

可以说是了不起的壮举


可是毛乌素沙漠

并不是天然沙漠

甚至在5世纪(魏晋南北朝)

还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居住着游牧的匈奴民族


一面是牧民不加节制地开垦

一面是民族间战乱的冲击

人类的活动痕迹破坏着大自然

终于在唐朝时期

毛乌素变成了一块小沙地

然后就像传染性的皮肤病

沙地一点一点扩大

草皮被一点一点无情吞噬

那时候的人们只知道逃走

去下一个草原继续放羊

不就好了吗


陕西榆林

也曾逃了三次

半个世纪前

这里的人们一出生

便要忍受沙灾


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反过来冲击着房屋和人群

眼里嘴里满是沙子

洗澡早就成了奢侈

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


一旦出门

就要用铁锹

击碎堵住大门的黄沙

摇摇晃晃的小屋

一不留神就可能会被沙暴吞没

▲治沙英雄殷玉珍的住所

这样的沙尘暴

还会蔓延到北京、上海

天津、南京……


几亿年形成的生态系统

被几百年的现代文明破坏

想用几十年把它恢复

谈何容易

今天的毛乌素又怎样了呢?

↑在毛乌素沙漠上不断推进的植被

↑毛乌素沙漠上的新兴绿洲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和现在的耕地

↑榆林市榆阳区榆溪河公园(2018年8月2日无人机拍摄)。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2018年7月31日无人机拍摄)。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榆林市镇北台(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 

↑汽车行驶在榆(林)靖(边)高速公路上(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

那些在治沙一线的 “愚公” 们

新中国六十多年的治沙探索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带动,但更离不开沙区人民与沙漠、与贫穷抗争的坚韧。

他们之中,有些人出名了,被评上了“治沙英雄”,还有更多的人,仍在默默地,用一棵棵小树苗在沙漠里为自己写传。

◆治沙女排:几辈都是治沙连的民兵


补浪河乡地处沙漠腹地,20世纪70年代,全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没,一年四季风沙不断。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沙夺良田,沙进人退,许多人迫于生计远走他乡。

1974年5月14日,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积极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以消除沙害、绿化家乡为己任,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补浪河乡黑风口安营扎寨,开始了搏战风沙的艰难历程。

民兵连的姑娘们住柳笆庵子、吃苦菜,硬是靠人拉肩扛,在毛乌素沙漠上织出一片绿色,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沙固沙林带33条,治理荒沙14400亩,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荒漠焕发勃勃生机。

10余名女民兵正在进行冬季到来前的树木例行管护。周拥军指着一位正在给大树打杈的女民兵说:“她就是民兵连连长席彩娥,她家几辈都是治沙连的民兵。”


↑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治沙女民兵连的队员们在修剪树枝(8月2日摄)。新华社发(刘继远 摄)

如今,除了治沙造林和日常管护外,民兵连的姑娘们还负责连队展览馆的讲解工作,向成千上万慕名前来参观见学的人们讲述治沙故事,传播“治沙精神”。

◆石光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石光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全国治沙英雄,他从小在沙窝里长大,饱尝风沙之苦。从20岁担任生产队长开始,他便带领群众投身于治沙事业中。

1984年初,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石光银成为陕西省榆林市个人承包治沙造林的第一人。为了筹集买树苗的钱,他不顾妻子哭闹阻拦,把自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赶上了集贸市场。在“上面太阳晒、下面沙子烤、饿了啃干馍、渴了喝冷水”的艰苦条件下,他带领群众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治沙战。

为了使治沙能长久地坚持下去,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公司依托“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总体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的“治沙英雄”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数人治沙的初衷很简单,那就是“不叫沙给欺负死”,他们的故事无不震撼人心。

但是话说回来,治沙是全人类共同的难题,不能仅靠“英雄”的力量。科技都这么发达了,还一味地靠“愚公”治沙,显然不够。我们必须运用新技术、新武器解放劳动力,提高治沙效率。

请允许我们向那些著名的“治沙英雄”

以及还没有来得及认识的“治沙英雄”致敬!

为治沙英雄点赞!

为这项生态奇迹点赞!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安省数百人大雪中排队6小时,只为抢这个名额!有人崩溃落泪

加拿大 1 小时前

杜鲁多宣布不参加联邦大选 首谈“退出政坛”

加拿大 1 小时前

福特戴"加拿大不卖"字样的帽子卖爆了!安省小老板火速走红!

多伦多 1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