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国际 查看内容

英国博物馆设置东亚厅 中国文革遗物亮了

加新网CACnews.ca| 2019-2-6 11:25 |原作者: 斯影|来自: BBC中文网


位于英国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于2月8日开设东亚展厅,展出來自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地的展品,跨越150多年历史。

展品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展示三地共有的东亚文明,探索与欧洲历史的紧密联系,以期展开深层次的东西方对话。

将近过半的展品在最近几十年中首次展出,BBC中文带你走入展品背后的故事。

中国外销扇之王


当曹芹第一次在藏品中见到这把中国清朝末年制造的扇子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弄错了,这哪像中国古代的扇子。”

曹芹是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中国藏品的策展人,她见过的外销扇多以清淡素雅的风格为主,以山水、兰花、竹子等图案绘制成水墨画,象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质朴的品格和刚毅的气质。而这把来到欧洲的扇子色彩丰富、鲜艳花哨,以彩绘工笔画描绘了绿色成荫、花团锦簇的传统中国庭院景色,并镶嵌小粒象牙片为人像面孔,精雕细琢。

毕业於牛津大学考古学的曹芹通过研究发现,18、19世纪的中国确实有这种融合了中西方绘画风格的彩绘作品,专门出口欧洲市场。她说,这把扇子被誉为中国外销扇之王,以当时欧洲对于中国的想象设计,满足贵族以拥有东方物品为荣的需求。

曹芹对BBC中文说,“说明中国当时不是有什么就卖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把产品的设计和市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定制清代瓷器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新航线之后,中国海上对外贸易增长。尤其是在清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广受欧洲欢迎。新开设的东亚展馆展出了一套印有苏格兰贵族族徽的茶具瓷器。

同外销扇之王一样,这套瓷器并非印有中国山水图样,而是彩绘成欧洲佛斯灵汉姆家族(Fotheringham of Powrie)的族徽和家训。该家族是当时苏格兰的贵族,拥有大片领地,地位显贵。其家族城堡遗址至今还留存在爱丁堡。

佛斯灵汉姆家族在18世纪将家族的徽章图案送往中国景德镇窑洞,订购高级瓷器。曹芹说,这套私人定制的瓷器不适合日常使用,但适用于特殊场合,令贵族伺机向朋友们炫耀家族的地位和财富。也因此显示欧洲上层社会对中国瓷器的钟爱和欣赏。

除了这套茶具,东亚展厅还展示了苏格兰与英格兰在18世纪期间经历皇位之争后,用于庆功而向中国定制的瓷碗。以及中国出口到中东、土耳其等地用于佛教寺院的装饰用品,根据当地特色而变化风格。

曾在河南大学文物馆从事过15年研究的历史学者白秦川对BBC中文表示,中国古代文人一向轻视生产工艺、制作方法等技术类生产,认为是雕虫小技。但18、19世纪的外销艺术品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和西洋趣味,“从某种方面来说是对历史的补充,反应中国制瓷工匠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以及中西方在工艺上的交流”。

青铜与钱币

东亚展厅联系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共通之处,对东亚文明进行梳理。曹芹说,早期陶器对东亚文明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在生活用品上,还在铜器的制造方面。

青铜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地位很高,与黄金、白银在欧洲的地位类似。4000多年前,马家窑时期的陶罐已证实了陶器制造业达到了一定高度。新的东亚展厅以青铜为线索,展示了东亚地区的钱币体系。

中国拥有独立的钱币体系,钱币不只在中国使用,在东亚地区都在使用。比如在17、18世纪,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钱币都是以中国的钱币为模型仿造。新的东亚展厅从最早的刀币、蚁鼻钱、布币、圆孔币,到秦始皇统一后的半两钱,“展现钱币的流线型发展”。

曹芹说,以前的展馆只是简单地向观众介绍钱币的名称和来源,这次新设的展厅从不同角度解说为何使用这种钱币,“将某一特定的展品和当时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连接起来”,显示青铜的重要地位。

白秦川多年从事钱币学研究,他说,青铜被称为“吉金”,是中国从殷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合金。秦汉时期以后出现铁器,但青铜仍然是货币的材料。东方钱币以青铜铸造为主、呈圆形方孔,与西方以金银打制、呈圆形无孔的特征不同。如在布展时表现这种不同,更容易令观众理解中西钱币的差异。

艺术与政治

展厅内容跨越古今,在现代区域展出了毛泽东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和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藏品,显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一幅以“大丰收”为主题的瓷器雕塑来源于70年代的江西景德镇。在一颗印有汉字“丰”的巨大麦穗之下,人民欢天喜地,寓意新中国的农业成就。麦穗之下,以农民、工人和士兵的人物代表为核心,显示他们在新社会的支柱地位。

曹芹说,这个雕塑是为了向人们宣传新中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制作的。中国历史悠久的生产工艺,受到了苏联艺术的影响。

另有一幅匾画描绘了毛泽东和林彪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情景,但林彪的头像被粗暴的刮去,显示出一个灰色空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带来的后果。

这幅匾画在1978年扬州漆器厂制造,由私人收藏家所有。曹芹说,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声称与所有的过去断绝关系,但艺术仍体现出与历史的紧密联系。这幅画作虽然遭到破坏,但其工艺是建立在中国上千年的传统之上,“不仅代表工艺的传承,也和政治紧密联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大便闻出疾病先兆?1种臭味恐患胰脏癌/胆结石

健康 3 小时前

杜鲁多无官一身轻 偕幼子畅游温哥华 最爱流连这几处…

加拿大 3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