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文章来源:加西周末微信(微信号:WestCanadaWeekly) 精英的孩子,还是精英 近日,哈佛大学发布了一份新生数据,数据显示哈佛新生近五成是富二代,三成学生家长是哈佛校友,大部分哈佛新生不玩社交网站。 据介绍,近日哈佛大学发布2021届新生家庭背景数据报告,报告显示46%的学生来自富豪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将近30%的学生家里至少有一位亲人也毕业于哈佛,30.1%来自于私立中学,11%来自公立中学,而来自私立中学的哈佛学生,高中时的学习时间明显长于公立学校学生。 另外,85.9%的学生将学术列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第一优先选项。这些学生大部分不玩社交网站,35%的哈佛新生很少用twitter,56%的哈佛新生干脆没有账号,超过80%的人很少用或者根本没有Facebook账号。 在手机电脑的使用方面,哈佛学生是妥妥的苹果粉,84.2%的新生用iPhone手机;75%的用苹果电脑。
作为一所享誉全球的顶级学府,哈佛大学是名校中的“战斗机”。 它培养了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33位诺贝尔奖得主、18位菲尔兹奖得主、13位图灵奖得主。 连辍学生也不可小觑,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一个创建了脸书,一个创建了微软。 有数据统计过,哈佛大学毕业生平均年薪为146000刀,大多在政、商、科研领域大有作为。 毕业于哈佛的人,不说人中龙凤,也不说天之骄子,但一定是不折不扣的精英。 因资本惊人,资源过人,见识又超人,哈佛校友的孩子被哈佛录取的概率自然也非常高。 奥巴马的女儿读哈佛,惊讶吗?不惊讶。
任正非的女儿读哈佛,惊讶吗?也不惊讶。 不言自明,父母学历越高,经济能力越强,孩子的教育资源越好,成为精英的概率也直线提升。 怪不得有人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你自己是什么人,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什么人。 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也是一种天长日久的模仿,更是一种来自生灵魂深处的引领与被引领。 你拥有的优秀品质,不会随着生命消失而消失,它会遗传,会被继承,会在你的子孙后代身上,一代代继续下去。 这种阶级固化的现象不光在国外,其实在国内也越来越明显了。 清华大学有社会学概论教授晋军曾对清华新生们说: “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接触的资源、学习环境、眼界和见识......你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一个孩子进入名校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他的家庭环境。包括他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他的眼界和视野,他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外交官之子熊轩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着镜头直言:寒门再难出贵子。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而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现在高考成绩优异的很多都是家里条件好、自己又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一语惊人。 有分析说,熊轩昂的一席话点出中国教育现状的痛点。他的言论已经超越了很多同龄人的认知水平,将教育成果的差异归因到社会阶层的差异,而不单单是个人能力的差异上。这是一种格局更大的认知。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那些拥有优秀父母、丰富资源的孩子,正在把那些家境贫寒、信息闭塞的孩子,远远甩在身后。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而有些人一辈子也没去过罗马,更有一些人拼尽全力赶往罗马,却在中途丢了性命。 是啊,命运向来不公。富家子弟可以从他们的父辈那里继承到相应的权利,金钱以及知识。 但是,我们需要相信一点:阶层是可以跨越的,尽管它很难。 如果阶层不可跨越,那么朱元璋就不可能当皇帝;如果阶层不可跨越,那么就不会有王朝更迭;如果阶层不可跨越,那么就不会有李嘉诚,也不会有马云。 看看你的身边,一定有出身寒门,现在成为某个公司、某个组织、甚至某个行业中流砥柱的人。 因为,努力也是一种资源,只要你愿意付出愿意进取,那生活还是会越过越好。 有位网友说得好:“加油吧,我们就算是比父辈过得好一点,也算是一种成功,想想你的下一代,你的努力程度决定了他们能否有较高的起点。” 转载请保留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