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在全世界都在安利复联4的时候,我一个人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很好“哭”的电影。 12岁少年控告父母:“为什么要生下我”? 家于他而言,并不是避风的港湾,而是无情的血汗工厂。 ▲电影《何以为家》剧照 没有爱的家是废墟 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并斩获奥斯卡提名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生而不养”的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12岁的男孩赞恩起诉了他的父母。 他是从叙利亚到黎巴嫩逃难的难民,身份卑微,命如草芥。 赞恩状告父母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生了我。 他有七个弟妹,最大的妹妹萨哈11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强迫下,嫁给了一个商人,因年纪太小怀孕难产而死。 得知这个消息,爱妹如命的赞恩拿起一把刀,去了那个商人家里。 于是,赞恩进了监狱。 妈妈去看望他,跟他说,“真主让你失去的,一定会以另外的方式弥补。” 是的,他的妈妈又怀孕了。 这让赞恩无比崩溃。 法庭上,赞恩的一番话令许多大人汗颜: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住在地狱里,我就像一堆烂肉。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你这垃圾”。 父母是什么?家又是什么?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父母,不是有片栖息之地就叫家。 如果爱缺失,那么即使是血脉相连的父母子女,也会和陌生人无异。相反,若是爱与责任存在,哪怕是住在铁皮箱里,也可称之为家。 所以,比起血缘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后天形成的羁绊。 只管生,不管养,让孩子遭受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生。 生而不养,是最大的渎职 赞恩的父母生了一群孩子,他们把孩子当成谋生工具,小小年纪的赞恩和妹妹就要出去赚钱。 女儿的婚姻在父母眼里,也不过是一场交易。 微博@写文的尼罗说过这么一件事: 孩子不是动物,随随便便就长大了,也不是工具,指望着他改变命运或实现梦想。 他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更是他自己,是个有尊严、有人格的、独立的人。 你生了他,固然有恩,可生恩和养恩相比,还是养恩更大。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父母不带孩子,就是一种渎职。生而不养,是更大的渎职。 金星曾在《妈妈咪呀》中说:“如果你不想当妈,不想养孩子,千万别生。生了你不养,你生她干什么?” 伊能静曾经在微博上怒对直男癌,彻底表明了自己的生育观: 如果你照顾不好孩子,不要生;如果你对婚姻没信心,不要生;如果夫妻双方没有达成共识,不要生。 不然,生的孩子越多,对孩子的伤害越大。 可有多少夫妻,把生孩子当成了一件随便的事情:
他们有太多的理由生孩子,却从未为孩子想一想,他来到这个世界会幸福吗?自己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吗?自己能够好好待他,和他一起成长吗? 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父母却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 生不是父母,养才是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多少孩子,毁在了这样的父母手里。 前段时间,高圆圆怀孕的消息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祝福。 去年,她在《我,39岁》中说,她最大的困扰就是,别人总是问她为什么还不生孩子,“好像这变成了我的一个错,或者是我没有做对的一件事。” 我想,因为没有准备好,所以才不生,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孩子负责。 如今,他们官宣怀孕喜讯,看来是真的准备好了。 歌手李健和妻子结婚几十年依然恩爱如初,可他们却没要孩子,问及原因,李健说: “因为我觉得,孩子一定要好好地养,要花好多时间,如果有孩子你一定要陪他成长。” 他还没有做好成为一个父亲的准备,所以选择不生。 他们有经济基础,孩子生下来不至于缺衣少穿,也完全请得起保姆带孩子,可他们依然选择不生,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跟物质相比,精神上的富足更加重要。 那个充满爱的地方,那个能给孩子底气和自信的地方,才是家。 那对尊重他、关爱他、陪伴他长大的两个人,才是父母。 父母何以为父母?家何以为家? 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父母,不是有个屋檐片瓦就叫家。 导演是枝裕和说: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 对孩子来说,这个他人,就是父母。 有一种遗传病 叫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在心理学者胡慎之的案例中,有这样一个女孩,她的命运跨越了三代的忠诚,代代厮杀仿佛成为了她家不可抗拒的命运。 她因为离不开抛弃自己的人,哪怕对方是渣滓,她仍然无法控制地讨好对方,力所能及地满足对方。 在后来的咨询中,他了解到她的母亲是一位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在她只有2个月大的时候就把她送到日托机构。 这使得她在一种被漠视的、弱依恋的家庭关系中长大,情感上的需要不能被及时满足,内心很虚空,价值感很低,安全感很低,因此长大后会有一种离开了别人就不能活的感受。 而她的妈妈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她妈妈认为别人的需要比自己更重要,领导或其他人的要求比自己孩子的需要更重要。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偶然,往前追溯,他发现其实来访者的外婆是旧社会的童养媳,在当时身份卑微,被原生家庭所抛弃,成为婆家服务的工具。 外婆以这种身份下生存下来,唯有不停劳作付出,才能得到安全感,才有可能被接纳。 可以说,在这个案例里,三代人的命运有惊人的相似,其实里面看不见的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忠诚。 换言之,当你过得不开心或遇到很多问题,抱怨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有可能你真的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真的很难不忠诚于你的家庭。 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揪着原生家庭的伤害不放,伤害也只会继续发挥无意义的消极作用。 好在成年之后的我们,有能力重新学习和家人和解,疗愈自己、填补心理空缺、阻断这样的阴影对自己的下一代的命运。 如何避免原生家庭的悲剧命运 复制到下一代? 优秀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因为孩子只有拥有了足够的尊重和爱,才会充满自信心和安全感。 懂得在家庭中营造良好气氛,并且用高情商处理家庭关系,能让我们不以“爱”的名义互相伤害,认识自己,接纳彼此,跳出悲剧命运的重复。 这次,蔡康永、吴晓波、武志红都推荐的专业心理学者胡慎之,首次在喜马拉雅开讲《胡慎之心理课:重建亲密关系》,上线仅仅数月,已经为众多人修复原生家庭伤痛,提高家庭情商,找回自信,收获幸福感。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