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国际 查看内容

美大学教授:隔离6周回到美国 我才发现中国更安全

加新网CACnews.ca| 2020-3-16 10:19 |来自: 环球网


当我们一家在上海隔离6周后返回美国时,亲朋好友对我们终于“安全了”表示祝贺。

然而,回家后还不到一周,我们对亲人表现出的情绪却不敢苟同。我们觉得在上海比在美国更加安全。

我们一踏上美国的土地就产生了焦虑。

在中国的机场,医疗检查会在我们进入公共区域之前进行。而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我们在边检处和数百名旅客一起排队等候,最终才被确认是刚从中国返回。我们被一名穿着疾控中心夹克的年轻人叫到一边,他量了量我们的体温说,疾控中心要求刚从中国返回的旅客“尽可能隔离14天”。机场工作人员甚至都没有问我们要去哪儿。

我已经在两个国家度过了隔离期,鲜明的对比远不止在机场所见。

在中国,人们都觉得有隔离的义务。无论何时,人们都把消毒、清洁和保持距离作为优先事项。中国的强力措施看来起作用了。相比之下,自由放任的态度、优先考虑个人自由和完全缺乏政府的领导,使美国人困惑和暴露在病毒之中。

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很多经验,包括每个人必须接受自己的责任、脆弱性以及会连累他人——要为集体利益牺牲某些“权利”,否则许多人将会死去。

在上海,我们待在室内,无论何时去商店或者锻炼我们都戴口罩。除了杂货店外所有餐馆、公园、博物馆和商店都关门了,做好了迎接一场范围广泛隔离的准备。每个人都努力保持安全距离。全城各处都设立了专门的发热门诊以便普通医院能够保护其他的病人。

在中国有一种明显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在每一次遏制病毒扩散的行动中,我们感到每个人都受到了同等对待。每个人对于避免感染他人都负有同样的责任。事实上,我在中国与数百万负责任的上海居民没有区别。

回到美国,我们被告知不必麻烦去戴口罩或量体温。

或许口罩不起作用,或许量体温不足以防感染。但口罩传递出的是一种责任、脆弱和避免连累他人的意识以及一种敬畏疾病的共同意识。

当我们离开上海时,这座城市显示出忽隐忽现的乐观主义迹象。新增病例已属罕见,人们的生活回归正常,数百万居民试探性地走出隔离的阴影。

我们进入了处于恐慌中的美国。指导方针每天都在变,各个都门给的指导方针都不一样。冠状病毒检测和卫生设施供应不足。显然美国政府没能阻止病毒传播。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全员遇难!飞机俯冲坠毁 爆成火球;波音737温哥华突发引擎火灾;客机冲出跑道

国际 1 小时前

罕见双重警报! 加拿大被高温+毒雾笼罩 这里全球空气第2差! 狂飙40℃!

加拿大 1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