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张艺谋曾在自传中说: 人是一定要有梦想的,不过我也经常想,梦想是什么?它不应该是在天边的想法,因为那无法作用和影响你的行为。 我始终认为,梦想应该是很具体、很入世、很现实的。它会在我们每一个不同的生存阶段发生改变。 而张艺谋本人的梦想,也一直在跟随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着变化。 01中学时,张艺谋突然成为“边缘人物” 张艺谋的父亲和两个伯伯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上小学时,他还是个好学生,大队长中队长的当着,每天无忧无虑,家庭的因素对他并没有影响。 到了初中之后,突然有一天,天就变了。调皮捣蛋的学生称霸天下,他因为出身不好,成了边缘人物。 没几天,张艺谋就成了“被欺负”的对象,完全失去了以往的精气神,整天活在了恐惧中,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 为了改变自己被边缘化的境况,他开始拼命练字,拼命学画画,就为了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张艺谋从那时候开始学画画,没受过任何正规训练,但在写大字报、大专栏和画主席像上非常有一手,没多久就被“征用”,成了专门为组织服务的人。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张艺谋说:“现在想想,那时候为什么学的那么快?其实是因为恐惧,恐惧让我没日没夜的练习,才进步那么快。” 一个初中生,本该好好享受生活,却在时代的洪流中拼命的求生存,让人唏嘘。 后来,张艺谋成了组织里专门写大字报和画主席像的人。有了这项技能,他找到了被需要和被承认的感觉,渐渐找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技巧。 这项技能一直支撑他走下去,后来成了他吃饭的本事。 02在工厂,依然夹着尾巴做人 初中毕业后,他去陕西乾县农村插队,自己带了工具、油漆和颜料,刚到当地的头几天,他就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给村里的木门全都画上了巨幅主席像,后来得到乡亲们的一致表扬。 干这活儿时,他没有征求任何人的同意,只是本能的感觉,这样做能表现自己的忠诚,能表达自己的忠心。 张艺谋说:“我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一个有用的‘工具’,得到大家的认可。” 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人一旦成为一个工具,就说明他有被使用的价值,就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个道理一直伴随了张艺谋大半生,让他磕磕绊绊的走过了大半辈子。 张艺谋在插队时有两大快乐,一是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二是有前妻肖华的陪伴。 虽然在多年后,张艺谋和巩俐说,他和肖华的婚姻是插队时的错误。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在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肖华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很难得。 后来,张艺谋之所以能离开插队的地方,一是因为政策,二是因为他的文体特长。 原本以张艺谋的家庭成分,想要从农村进工厂,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他会画画,会写大字报,还能在墙上刷标语,画的巨幅主席像更是远近闻名。 就这点特长,让他跨越了出身的门槛,被招进了工厂。 1971年,张艺谋从插队知青成了国棉八厂的工人,终于干上了有工资的工作。 刚进工厂时,他一个月36块钱,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人人羡慕的工作。 虽然家里人和朋友们很替他开心,但在工厂的日子,也并没有那么美好。 那时候,工厂经常停电,干部们就会说:“党团员和要求入团的积极分子们留下来,咱们开个会,其他人可以走了。” 张艺谋因为出身问题一直没有入团,全车间600人,除了入团和准备入团的,就他一个人没资格申请。 大家互相看来看去,只有张艺谋一个人不是团员,也没资格申请入团。 在众目睽睽之下,张艺谋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孤雁,拿着饭盒独自穿过层层人群,走向车间的出口。 从上学到工作,他一直是边缘人物,从来没有被重视过,这种感觉非常糟糕。 刚进工厂的那段时间,他作为边缘人物,依旧夹着尾巴做人,非常沉默谦逊,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幸运的是,在国棉八厂,张艺谋结识了一大批60年代从美院和附中毕业的人,他们虽然看似学历不高,但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专业很尽心,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做张艺谋的老师。 进入这里之后,张艺谋开始跟着他们学油画、国画、水粉等等,逐渐找到了一点画画的感觉,水平也日益增长。 以前,张艺谋画画是为了甘当组织的“工具”,但现在的他,仿佛领悟到了一点关于美学的东西,开始重视美术的基础知识。 03那些为了一飞冲天所做的准备 张艺谋在国棉八厂的8年时光,可以被划分成两部分,头4年学美术,后4年钻研摄影。 1972年,张艺谋的表哥宁珑买了一个华山相机,他非常爱照相,经常拉着张艺谋出去采风,有时候还让张艺谋给他照相。时间一久,张艺谋就找到了一点新乐趣。 1973年,张艺谋开始攒钱买相机。 为了买相机,他省吃俭用,还卖过血,一直攒了一年多,才凑够了186块6毛钱,买了一台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 这件事在国棉八厂非常轰动,那时候,家家温饱都有问题,谁也不会花那么多钱去买相机。 人的幸福感和激情都会延迟,越难得到的东西越珍惜,越会精心呵护。 对张艺谋来说,买了相机就要钻研摄影,从此后,除了上班,他就在渭河周边转悠,看看有没有可以入境的东西。 在攒钱期间,张艺谋就已经开始看各种书籍和教材,全心全意钻研摄影技术了。 那时候的书全部是借来的,要么自己去借,要么是朋友去借,前妻肖华也通过北京的表哥给他借过书。 借来的东西自然要还,张艺谋就开始抄书,把每一本借来的摄影相关的书籍全部抄一遍,一抄就抄了3年。 时至今日,他还留着很多当年抄书的手稿,字迹工整,页面干净,一个年轻人的敬畏之心尽在其中。 所以,那些说张艺谋靠女人起家的人,我觉得有失偏颇。起码在机会来临之前,他早就付出了一般人难以坚持的努力。 因为之前学过美术,张艺谋对基本构图早有了解,所以在摄影上进步也比较快。 他拍出来的照片,不管是构图、光线,还是线条,都比较成熟,表哥宁珑说比他拍的好多了。 买了相机之后,就需要有胶卷。那时候的胶卷也是个稀罕物,属于纯消耗品,拍10张说不定会浪费9张,完全是有钱人玩儿的玩意。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使用胶卷,做到不浪费,张艺谋练就了一手“精准构图”的绝活儿。 在那个人人都拍劳动人民的年代,张艺谋已经开始拍风景了。 老农民和耕牛,大姑娘采花,工人做运动等,都成为了他的素材来源。 渐渐地,张艺谋拍摄的照片受到很多人的夸赞,他也成了厂里的名人。 摄影练就的构图习惯,在他最初拍摄的《一个和八个》以及《黄土地》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痕迹。 04用影集做敲门砖特招进北电 和张艺谋同期进工厂的一共有800多人,其中,四个有问题特长的男生被封为“国棉四大才子”。 除了张艺谋之外,还有擅长唱歌打羽毛球的滑尔刚、会画油画的吉安庆和擅长打篮球的刘梦榛。 后来,其他三位都成了张艺谋相机下的主角,频繁出镜,留下了大量的照片。 1977年10月,高考恢复文化课考试,人人平等,择优录取的消息传开后,张艺谋根本没上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家庭出身,想要过政审,几乎不可能。 到了1978年,张艺谋才意识到“家庭出身不好的人”也可以上大学了,他的心才蠢蠢欲动。 但张艺谋还是没信心,因为他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体育会玩但不占优势,美术会点但不精,只好打定了上农业大学的准备。 当时,张艺谋身边一位画家朋友就建议他说:“我以前考上过北电的摄影系,因为形势变化没能去上。你摄影这么好,为什么不去考摄影系啊?” 朋友的一句话,就让张艺谋动了心。 后来一研究,他超龄了,而且文化课考试他也考不过,只能找找关系看能不能“特招”。 为了能上北电摄影系,他发动全家开了个会,都找找身边的关系,看能不能有直通北京的人。 为了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才华,张艺谋花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精心准备了一本影集,里面都是他多年来的优秀作品。 家里人一共提供了两条直达文化部的线: 一条是张艺谋的母亲,有位老同学,在北京当医生,经常给大干部看病,也许能将影集送到文化部; 还有一条是前妻肖华的表哥王涤寰在北京做记者,他好像认识一位叫白雪石的画家,这位画家好像有门路。 就这样,影集和一封简短的信被一式两份送到了北京。 后来,白雪石将影集送到了华君武手里,华君武又将影集送到了文化部长黄镇手里。 黄镇部长对张艺谋的摄影才华打动,给北电下了特招指示,张艺谋才终于有了进北电摄影系的机会。 05在北电,继续夹着尾巴做人 其实,影集送出去之后,全家人也没有信心能否成功,完全是在等待命运的安排。 事实证明,张艺谋的8年累积,终于在这一刻得到回报。 黄镇部长看到他的影集之后,对他的才华和感知力大加赞赏,将他特招进了北电。 进了北电之后,张艺谋一直活在紧张和自卑中,始终觉得自己矮人一头。 北京的同学们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出口成章。而他除了会拍几张照片,一无是处。 为了拉近这种落差,他没日没夜的学习基础知识,顺带恶补电影知识。 在北电的几年间,他奋起直追,看遍各国电影,力求能和同学们的距离近一些,再近一些。 但入学后没多久,他就被人贴进了大字报栏,大肆批判他“走后门”。 起初,大字报是针对何群,何群的父亲是画家和雕塑家,很有些背景。 学校传言,他是靠关系进去的,并不是自己考进去的。于是,一些内心不忿的同学们就开始张贴大字报。 不久后,战火就烧到了张艺谋身上,他也成了被贴大字报的一个。 张艺谋形容:“很没面子,根本抬不起头。大字报被贴出来后就夹着尾巴做人,好在以前也夹习惯了。一直活在恐惧中,感觉学校肯定会处理我们。” 那段时间,张艺谋一直夹着尾巴做人,时时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被人抓到小辫子。 张艺谋的感觉没错,不久后,学校教务处就找他谈话,说,不一定能让他念完4年大学,让他做好准备。 从教务处回去后,张艺谋一直活在担忧中,感觉头顶就像悬着一把斧头,随时会掉下来。 幸运的是,1980年放暑假之前,他接到学校通知,说:“你可以念完4年大学。” 这之后,张艺谋的性格才开朗了一些,才真正开始享受学校生活。 从中学到北电,张艺谋一路活得胆战心惊,半生夹着尾巴做人,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辉煌期。 多年后,他认识巩俐,和肖华说,想要逃离现在的生活,想要换一种活法。 我想,他想要逃离的不止是和肖华的婚姻,还有以前苦苦压抑着生活的环境,那种从心灵到肉体的逃离是彻头彻尾的。 就如张艺谋所说,理想是分层级的,不能实现最高一层,就从最低一层开始努力,能到哪儿算哪儿。 年少时的张艺谋,最想实现的理想是被接纳,被认可; 工厂时的张艺谋,最大的理想是成摄影师,进北电; 功成名就后的张艺谋,想实现的则是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年轻人们,不要说什么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是在满足了眼前的苟且之后,才能得到的东西,不然那就是扯淡! —END— 作者:叶公子 |
美国 昨天 15:30
加拿大 昨天 15:14
中国 昨天 14:21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