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戴太前来就诊,是因近日心烦不安,睡眠也差。她说自己平时是一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不急不怒,可这几天也没有特别的原因,性情变得有些急燥心烦,动不动因一些很小的事,就想发火,有时还睡不着觉。 我告诉她,“既然查不出原因,那很可能是与季节转换有关”。她好奇地说:“会有影响吗?”我说:“一定会”。因为前几天刚刚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天马上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立夏代表的是天气转暖,温度明显升高,热的季节即将到来。 中医理论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立夏之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相应发生一定的改变。夏季气候炎热,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故心对应“夏”,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中医所说的心与现代医学的心是不一样的。西医认为人的心脏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脏器,推动血液流动,将氧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以供生理所用。而中医认为“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心主神,为神明之用,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 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心”,对于人体脏腑来说,立夏时肝气渐弱,心气渐强。但是夏天闷热的天气,最容易让人有心火,心火一旺,就容易精神亢奋,心烦易怒,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暑易伤气”,“汗为心之液”。除了心火,心气虚、心阳虚也是夏天人们容易出现的两种亚健康状态。立夏之后,气温快速升高,天气热了后,人们很容易出汗,皮肤的毛孔打开,在排出体内汗液、热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阳气外泄,不仅使人体心阴损伤,心气心阳也不足,肌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心气虚的人心脏功能平时就比较弱,动不动有心跳心慌、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以及自汗的症状。心阳虚则是心气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主要症状是心慌气喘加重,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苍白。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夏季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氧分的需求量增加,但此时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含氧量降低,人体散热时会使血液集中在体表,这样一来,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容易发生心肌缺血等的不良反应。 故我们在春夏之交的立夏,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 夏天出现心烦、失眠、记忆力减退、口渴、大便干燥等现象。一般而言,这些属于心有“实火”的表现。一旦如此,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苦瓜。用苦瓜拌凉菜,有很好地除火功能。中药莲子心,用5到10克来泡水喝,也可以平心火。手脚心发热、或者失眠、心烦、多梦,应该考虑是不是心有虚火。这类人可以用酸枣仁15克,枸杞10克,再加上五味子10克,一起煮水喝,以滋养心阴达到除火的目的。心气虚心阳虚这两类人到诊所检查,可能查不出明确的病因。从中医角度说,用西洋参3到5克来泡水喝会起到一定效果。 在阳光最猛烈的夏日,人的心阳最为旺盛,需要我们想方设法,为心阳遮起一片“浓阴”,保持心静。“心静自然凉”,就是要重视静养,要做到制怒平和,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定、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也要避免大汗淋漓,“过汗”伤阳。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