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根据调查,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Math is boring,第二是It doesn’t make sense,这个调查有意思的地方是,并非由于数学很难才造成他们的不满。 不过,这也是我们应该理解的。生活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做很多非常“困难”的事情,比如,极限运动、星际争霸游戏、通宵的聚会、以及快速地发短信。他们很少由于困难而退缩,而大多数是因为“boring”。认为Math is boring,可能归咎于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机械而枯燥,破坏了学生对数学的正常感受。至于数学Doesn’t make sense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BC教育大纲去年做了调整,要求加强小学“数感”(number sense)的培训。数感培养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教育专家希望通过课程的调整增加小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变革。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当学生具有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他们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如同弹钢琴的“乐感”以及游泳的“水感”,数学中的“数感”也不能通过传授得到。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例如:在儿童机器人2B课程中的一个典型任务:“让一部车型机器人,运送一个物品去指定的地点”,学生可能首先采取trial and error的方式,逐渐接近目标;然后他们会采取测量的方法,感受25cm和30cm的不同;他们最终也许会发现使用乘除法会最高效地解决问题。经过测试,10岁以上的学生在课后均可以解决以下的数学书面问题: 一辆Toyota Corolla从A出发去B油站加油,然后去C公司上班。A-B500米,B-C5500米,车轮外径25寸。车辆在A-C的行程中轮子转多少圈? 除了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学习、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在独立的任务要求中,我们鼓励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强调具体的情景中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展示为解决问题而选择的算法;加强估计运算,并要求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和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