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新华社天津5月12日消息,11日,备受瞩目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生育率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低生育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那么,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养得起几个娃? 在北京打拼8年多的吴一,在双方父母催促下刚刚生完二胎半年。半年来,一家6口挤在6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生活中的小摩擦以及经济上的压力,让她身心俱疲。 刚休完产假开始上班,吴一每天中午要赶回家给二宝喂奶,来不及午休就返回公司。“有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位打扮精致的女孩,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买过新衣服,也很久不化妆了。”吴一失落地说。 为了方便大宝上学,也为了离单位更近,一家人决定将北五环外的房子出租,搬到出租屋。“让老公的父母来北京帮忙照顾孩子,省钱也放心。”吴一说,二宝出生后,6口人住在了一起。 吴一打开支付宝账单,满满都是尿不湿、婴儿衣服、身体乳、爽身粉等等的购买记录。“现在后悔没把老大用过的一些东西留下来,又得再花钱。”吴一说,目前老公父母的退休金加上夫妻俩的工资,几乎全部用于每月家庭的基本开销。 吴一也想过做全职妈妈,但看一眼账单就打消了念头。 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职场妈妈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职场妈妈的收入已成为支撑家庭的重要来源。45.2%的受访职场妈妈的个人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一至三成,36.2%的个人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三至五成。子女教育和住房是职场妈妈最主要的支出。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之外,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其“生活账本”都是沉重的: 湖南常德的陈晓明今年27岁,有个两岁的儿子,孩子每月上早教班、日常吃穿用的花销在5000元左右; 在西北县城工作的一位父亲称,每月给孩子的花费至少1000元左右,而他的月工资只有3000元; 在湖南怀化一所乡村小学做教师的黎女士说,孩子不到3岁,每月至少得花去工资的三分之一。 甘肃省兰州市37岁的王思诚告诉记者,她和爱人决定不生二胎的原因很简单——教育成本太高。 “孩子5岁多,报了8个兴趣班,包括围棋、乐高、游泳等等。仅兴趣班每年支出就要6万元左右。”王思诚说,他生在农村,从小没上过兴趣班,也曾想过不给孩子报班。“但别人都在学,我们不学,总担心孩子被时代抛弃了。”他和爱人达成共识,一个孩子就“压力山大”,不能再生了。 各种成本的加成,让年轻人在生育之前要盘算更复杂的经济账。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以前多生一个孩子,不过是“多添一双筷子”,但今天,那双筷子变成了“黄金”做的。 谁来帮看娃? “没人帮忙带孩子”是杨玲不敢生二胎的主要原因。她生活在辽宁鞍山,孩子已经7岁。“要二胎,除非全家合力一起面对,否则女性牺牲太大。”她说,身边有多名女同学生二胎后选择成为全职妈妈。“都是在事业上很优秀的女性,但没办法,孩子没人照顾。” 生下孩子没人照看,是很多年轻夫妻共同的焦虑。目前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托育机构供应明显不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0至3岁婴幼儿入托率只有5%左右,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家庭的婴幼儿照顾方式仍旧以父母和双方长辈照顾为主。 北京市民李楠本来在某教育机构上班,一开始选择请保姆看孩子,但最终没能扛下来。“保姆不断要求涨工资,一路涨到一月6000元。我反复考虑,辞退了保姆,也辞掉了工作,全职带孩子。”李楠无奈地说。 与保姆的“纠葛”在不少家庭上演。一位北京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家3年换了7个保姆,有的保姆不断要求涨工资,有的专业素养不足。天津一位家政业业内人士坦言,我国家政服务需求巨大,但有效供给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百姓满意度不高。 不少老人也无奈地为第三代牺牲了清闲、独立的退休生活。天津一家大型驾校教练说,近年来招收的学生中不少是60多岁的爷爷、奶奶。“刚开始我也纳闷,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学车?后来一问才知道,为接送孙辈方便。” 孩子长到3岁,在很多大城市,想上个理想的幼儿园往往很不容易。 “我考察了距家开车半小时内的所有幼儿园,发现私立条件好的太贵,收费低的品质又不行。”在广州生活的陈蕾说,为了让孩子进入一所热门的公立幼儿园,她想尽了办法,经历一番“15选1”的残酷竞争,才得以成功。此后,她再也不敢考虑生第二个孩子了。 生活在北京的李敏孩子才一岁多,但已经开始想着学区问题。她和丈夫想办法贷款、凑钱,在西城区买下了一套学区房。“买这套房子感觉‘要了我的老命’,怎么还敢生二胎?” 在原新看来,不仅是城市,目前我国农村也进入了低生育意愿的时代。 湖南邵阳农村的刘瑞,生孩子前辞掉城里打工的工作回老家。“全家就只能靠我爱人务工挣钱,怀孕、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感觉经济压力很大。” “农村夫妻生育意愿不断降低有多重原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说,一方面,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面临更大生活压力;另一方面,传统的生育文化已经改变,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观念在淡化。 孩子重要还是自己重要? 在天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王影,35岁时成了新手妈妈。她之所以选择晚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作。“老公工作调动频繁,我身边提前生娃或者有二胎的女性晋升受影响严重,所以我们商量好了晚育。” 直到两年前,考虑到身体原因,王影才下定决心要孩子。即便在工作中一直是女强人,但生育后重返职场,王影的感受明显不同。“年轻同事们冲劲十足,而我三天两头孩子生病、老公出差,精力真的没法完全放在工作上。”王影说,为了工作,不敢考虑二胎。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治医师杨婷说:“生育二孩,女性还会考虑带来的健康风险。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生育可能带来加速衰老、高血压、育后血栓等并发疾病风险增大。” 另外,如今生育成本的考量已不再仅局限于经济因素,还包括时间成本、社会成本。黄文政认为,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生育意愿不断下降,生育时间不断推迟。 29岁的于欣欣去年刚结婚,虽然双方父母催促,但是她已经下定决心不要孩子。“我的工作处于上升期,一生孩子这些年的努力就‘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且现在的工作节奏也不允许要孩子,频繁出差、加班,连小狗都不敢养。”她说最困难的就是还未和老公达成共识。 距离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多远?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宁吉喆说。 “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构筑一个生育安全和生育关怀的社会公共政策体系。”原新表示,应建立与现行政策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优化生育政策和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过程中,对与新生育政策相违背的内容进行修订。 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毛锦凰认为,国家应尽快完善幼儿阶段和学前阶段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切实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同时,逐步完善二孩生育补贴政策,从生育补贴、抚养补贴、生育女性医疗补贴、延长法定生育假期、收入补贴等方面统筹完善。 “生育、生殖健康的技术服务和宣传教育,也应该不断加强,包括青春期教育、婚检、孕检等。此外,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该得到正确应用,让因各种原因不能生育的人可以拥有孩子,同时对非法代孕等行为严厉打击。”原新说。 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我国生育的人文环境、舆论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原新认为,当下,这些环境应该被积极重塑,让整个社会尽快形成生育友好型社会。(文中受访夫妇均为化名) 打死也不生娃 不同于上个世纪的“人口爆炸”,21世纪人口问题的关键词,是“人口萎缩”和“婴儿荒”。 2064年以后,全球人口将开始减少。 这个结论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项目组,2020年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这个研究结论,比联合国人口司预计的全球人口“拐点”,提前了36年。 而业界普遍认为,这一预测可能仍然过于乐观。 联合国人口司与《柳叶刀》研究人口预测数据对比 新冠疫情,是之前所有人口预测没有料到的“变量”。根据人口统计学教授阿斯维(Arnstein Aassve)等人在《科学》杂志上的分析,除了造成死亡人数的增加,新冠大流行还有一个“副作用”——生育意愿降低,这将在之后的生育数据中显现。 全球人口危机,正在加剧。 人口萎缩,提前到来 不同于上个世纪广被提及的“人口爆炸”理论,21世纪,世界人口问题的关键词,或许是“人口萎缩”和“婴儿荒”。 2010年前,《经济学人》多篇文章对人口下降持积极看法 20年前,甚至是10年前,如果你在《经济学人》上搜索人口问题,会看到很多人口下降“福音”的感叹。该杂志2009年10月的简报小标题是:较低的生育率正在让世界变好。但现在,若搜索同样的内容,该杂志更多篇幅在谈人口收缩的种种弊端,仅从文章标题,就能看出对人口问题焦虑的“转向”。 尽管各机构和人口学家们给出的具体预测数据不同,但基本达成一致的是,本世纪以内,地球大概率会迎来人口缩水。 2019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对未来生育率和人口的预测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是诸多人口研究机构中较为乐观的,但不难注意到,2019年,它在《世界人口展望》修订版中下调了人口预测数据。该展望预计,2100年,全球人口达到近109亿,然后人口或将开始递减。此前,它在2015年的版本中,预计本世纪末,人口将达到112亿。 而《柳叶刀》上的研究预计,地球人口将在2064年达到97亿的顶峰,然后开始减少。本世纪末,地球村的村民预计缩减至88亿人。这比联合国的预测数据少了20多亿。 这些研究凸显了一个不争事实,全球多数地区的人口都在向负增长过渡。不论是低生育率危机萌芽的欧洲,还是颇有“后来居上”架势的亚洲部分地区,人口萎缩问题正在向更多的国家蔓延。 韩国人口的“死亡交叉”(来源:韩国行政安全部) 2020年,又一个国家正式开启人口“死亡交叉”(Dead Cross):韩国去年出生人口小于死亡人口,自然减少3.3万余人,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跌进人口负增长的亚洲国家。 而欧洲的不少国家如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早已步入死亡交叉点。即使“欧洲生育之光”法国得以幸免,该国人口还在自然增长,其增长动力也在明显减弱。借用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评价,该国人口增长正在呈“自由落体式”下降。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版,欧洲地区的整体人口年增长率仅为0.12%。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1950年以来,非洲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始终高于2%)。诸多人口研究普遍认为,非洲的人口增长势头,在未来数十年里,都会保持强劲。非洲的尼日利亚,会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第一将是印度)。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认为,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外,所有国家都将在本世纪以内步入人口负增长,其中23个国家人口将减少一半以上。而且,该研究同时表示,即便是非洲地区的人口上升,也不能“抵消”其他地区的人口减少。本世纪,我们这一代人或将见证全球人口收缩。 全球“生育地图” 人口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和生育率(TFR),即女性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数。学术界普遍认为,2.1的总和生育率是“世代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达到这个数字,人口可以保持稳定。若低于该标准,就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1950年,全球女性一生平均生育4.7个孩子,现今几乎减半。而根据GBD的预测,本世纪末,将有183个国家该指标低于更替水平(联合国会员国总数是193个),全球总和生育率将跌至1.7。 本世纪末,全球总和生育率将跌至1.7(来源:《柳叶刀》) 发达国家生育率普遍偏低早已是常识,这在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上有直观体现。2020年全球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2.4,而发达地区的这一数据仅为1.6,欠发达地区为2.5,最不发达地区为3.8。 从区域看,目前欧洲国家已经“全军覆没”。欧洲大陆“最能生”的法国,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其2020年的生育率只有1.84。亚洲,除以色列以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低于该阈值。其中,韩国更是连续两年全球生育率垫底,今年的生育率只有0.84,新加坡倒数第二。 美国的情况也不乐观。5月5日,美国疾控中心(CDC)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2020年出生360.5万人,连续6年减少,生育率降至1.64,为历史最低。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尽管TFR始终在下降,2019年仍有4.63(来源:世界银行) 而非洲多数国家生育率都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上。目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19年的总和生育率为4.63。自1980年代,该地区生育水平开始大幅下降,但根据《柳叶刀》上GBD的分析,该地区高生育率(>2.1)将保持到2063年。之后,该地区也难逃生育警戒线的警示。 地球上,新生儿的啼哭声正在减少。 全球女性“罢生” 人口“由盛转衰”的根源,是长期的低生育水平。换句话说,人们正在选择“不生”或“少生”。 而谈及为何不愿生,1974年印度代表团在世界人口大会上的发言总会被提及:“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这听上去有些武断的言论,却似乎在被如今经济水平和生育率间的关系所印证。 事实上,人口学家对生育颓势的解读不胜枚举。其中,大多都会提到,社会发展中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放下所谓的生育职责。 随着新生代教育率及避孕措施的普及,全球总生育率将平稳下降(来源:BioWorld)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生育态度的驱动力,来自于女性的教育程度和工作参与度的提升。以及,医疗的发展,让避孕措施触手可及。 而除了传统的因素,新冠疫情,也将对未来生育前景产生重要影响,这在发达国家或者高学历群体中更为明显。 此前曾有分析人士认为,疫情会催生一波“婴儿潮”,因为它让多数人待在家中,夫妻和情侣间有更多时间相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经济不景气带来的收入压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感,这导致了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许多年轻人搁置了生育计划。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更是雪上加霜。 美国古特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的一项研究发现,出于对新冠的担忧,美国34%的女性决定推迟怀孕或生育更少的孩子。其中,低收入女性比其他女性更有意推迟生育。在黑人和拉丁裔女性中尤其如此,她们在今年失业的比例更高。 医学博士阿萨德·乌拉(Asad Ullah)认为,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将会对生育率产生长期影响。他在一篇论文中提及对意大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疫情使许多原本有育儿计划的人改变了想法。在意大利,出于对疫情后经济环境考虑,37.3%的受访者表示已经放弃生育计划。 阿萨德·乌拉(Asad Ullah)认为,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将会对生育率产生长期影响 许多发达国家的统计局数据也与之吻合。 韩国央行称后疫情时代,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加速该国的低生育危机。预计2022年,该国生育率将从目前已经全球垫底的0.84,进一步跌至0.72。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法国统计局(INSEE)2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的生育数据同比下降13%。美国CDC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出生人口同比下降8%。该机构表示,新冠疫情给国民造成的心理压力,对美国生育率造成了影响。意大利、西班牙公布的2021年初新生儿数据显示了超过20%的同比下降率。 新加坡2010年来,总人口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来源:新加坡《2020年人口简报》) 新加坡、日本等国政府也都对之后的生育数据表示忧虑,它们表示疫情下新婚和怀孕人数均有降低。 不过法国人口研究院认为,待疫情消散后,或许会出现生育反弹。是否会出现反弹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生育意愿与新冠对经济影响联系在一起,前景就不会乐观。 政府出手“催生” 全球人口开始减少所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地球环境、资源的压力会随之减轻。但最终对人类意味着什么,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人口下降以及年龄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与低生育率并肩而行的是人口老龄化,即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比下降。 而劳动力的减少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柳叶刀》上那项研究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减少,将明显降低GDP的增长。例如,该年龄段人口的萎缩,会减少经济创新,以及减少消费品的国内市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退休人员购买消费品的频率较小。 日本1968年以来的人口数推移(来源:日本厚生劳动省) 以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日本为例,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2000年以后日本劳动力降幅扩大,GDP增长也随之降至0.5%,陷入低迷。 而在老龄化国家中,政府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财政可持续性将受到挑战。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经济规模会转为地缘政治力量。尽管GDP不是决定全球政治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但它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都与人口数据息息相关。 因此,许多国家都意识到生育率下降的负面影响,纷纷出台各政策干预生育,遏制人口大幅收缩。 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国,努力创造有利于女性生育的环境。包括带薪产假、就业保障,针对新生儿的经济奖励等。以及,推出专属父亲的带薪陪产假,鼓励男性在抚育孩子中的参与度。 索马里一家医院出生的健康双胞胎(来源:联合国人口司) 不过,这些措施的效果“因国而异”。瑞典的生育率从1990年代后期1.5增加至如今的1.8左右,法国则长期占据“欧洲生育之光”称号,但新加坡却始终未能让生育率超过1.3,今年的数据更是低至历史最低水平,仅有1.1。 还有一些极端方法为某些国家所使用,比如限制女性流产。这被许多人权机构所抨击,但仍有不少国家在剥夺女性的堕胎权利。 女性为自己的合法堕胎权利游行抗议 除了鼓励生育,移民是许多高收入国家增加劳动力的选择。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日本,即使已经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也从未出台引入移民的政策措施,而是“内部挖潜”,用经济政策刺激日本女性生育。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果人口学界的预言变成现实,那么本世纪全球人口都将迈入负增长,移民不仅不再会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还可能变成“政治问题”。 当然,如同20世纪盛行的“人口爆炸论”,任何人口预言,都未必会完全应验。人口的未来趋势,还有变化的可能性。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