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新冠病毒变种 传染力仍很高!解封别太急

加新网CACnews.ca| 2021-7-5 08:18 |来自: 世界日报

夏天来临,正是一年中外出度假的好时机,解封让大家更迫不及待想要回归疫情前的正常生活。(美联社)


随着全美各州陆续取消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大部分限制,不再硬性要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再加上解封后的第一个夏天来临,正是一年中外出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的好时机,让大家更迫不及待想要回归疫情前的正常生活,餐馆、超市、商场、酒吧等各类公共场所的人最近都猛增。



★83%民众 要走亲访友


尽管如此,仍有相当数量的民众认为,解封还是来得太早,除了“解封”二字确实能够带给自己心理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之外,日常的行为却并未从“防疫”中走出,依然继续着疫情间培养的卫生和安全习惯,不会完全放松警惕。


旅游是很多人解封后迫切想做的事。(美联社)



去年初疫情爆发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在一瞬间被改变。为了降低染疫风险,各地政府都颁布了居家避疫令,大家不得不每天待在家中工作或学习,非必要行业(essential business)的机构悉数关闭,公共场所的休闲娱乐活动全部叫停。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民众倘若外出必须遵守的头号要求。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到酒吧、餐馆聚会。(美联社)



随着防疫工作不断推进、疫苗陆续开打,政府开始放宽限制,社会重启、经济复苏,人们也逐渐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根据美联社公共事务研究中心(The 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 Research)的最新调查,大多数美国人表示,在防疫了一年多后,自己已经恢复了疫情前的生活内容和模式,包括到餐馆堂食、旅游、走亲访友、看电影、看现场演出、看球赛等。


解封后,购物中心的人流大增。(Getty Images)



83%的人表示,接下来将很快开始走亲访友,81%的人要外出购物,63%的人要去餐馆或酒吧,46%的人要旅游。35%的人表示,未来几周会去看电影和听音乐会,34%的人会去教堂,23%的人会到健身房运动,21%的人会到现场看体育比赛。不过,民众仍对使用大众交通有顾虑,仅13%的人表示,会搭乘地铁或公车,疫情前每个月都要使用大众交通的人中,这一比率也只恢复到43%。


不少人仍保持疫情期间的行为习惯,坚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Getty Images)



眼看接种疫苗的人越来越多,民众担心自己或家人染疫的程度逐渐降低。仅21%的人非常担心会感染新冠病毒,是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值,46%的人略有担心。另有25%的人非常担心取消防疫限制,会让更多的人面临染疫风险。34%的人认为解封得太快,但也有27%的人认为应该更早解封,40%的人则表示恢复的速度基本正常。


★不敢松懈 照样戴口罩?


虽然美国疾病防治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近期已经宣布,接种过疫苗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无需再戴口罩,但不少民众并未松懈,仍在坚持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且打了疫苗的人比没打疫苗的人更愿意这样做。


民众仍对使用大众交通有顾虑。(美联社)



根据调查结果,56%的人表示,在外出时,如果身边有其他的陌生人,自己会把口罩戴起来,打了疫苗和没打疫苗的人愿意这样做的比率分别为63%和43%。40%的人表示,参加室内活动会戴口罩。28%的人表示,只在外出时才戴。57%的人选择尽量避开人多的场所,打了疫苗和没打疫苗的人愿意这样做的比率分别为66%和43%。


纽约居民于欣和友人专门到牛排馆庆祝解封。(于欣提供)



★心理好受 行为未改变


“我觉得宣布解封只能让民众的心理上感到好受些,但日常行为上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就像我自己和身边的亲友都还是继续戴口罩,我看好多人也坚持这样做。”上班族于欣日前在纽约州全面解封后,第一次约了多位好朋友到牛排馆吃饭,“太久没有享受聚会的感觉,也太久没勇气坐进餐馆里,好好吃顿牛排”。


然而到了牛排馆后,于欣和朋友才被告知,餐馆仍然不接受没预约就进店(walk-in)的食客,必须都到室外等待,再用手机登录餐馆的网站排队(waitlist),等到有空位时,餐馆会发信息提醒客人入内,等待时间约为一个小时。


终于轮到于欣和朋友时,每个人已经是饥肠辘辘,“随到随吃的自由很明显并没有实现,坐进餐馆后,尽情享受、大快朵颐的感觉也打了折”。于欣说,原本被带位到角落的位置还是很开心的,“觉得来来回回经过的人会比较少”,结果被安排在他们旁边、走道对面的一组食客,因为人数较多,不得不在原有的桌子旁多加了一张两人座的小桌,“我一下就觉得离我也太近!”


于欣表示,那一瞬间,虽然她和走道对面的客人之间仍有距离,但精神上明显警惕了起来,“过去一年多,一直被告知要保持社交距离,养成习惯后,突然有陌生人坐在旁边、又要较长时间进食,觉得像是自己的安全区被陌生人闯入,马上开始紧张”。好在那组食客也对座位和空间不太满意,换到了更大的桌子上,于欣这才松了一口气。


“所以说,全面解封了、纽约回来了这些说辞,很大程度上只是会让人心情好,也是政府重振经济的必要举措,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一年来怎么做的,接下来的相当时间内还会继续那么做。”就像于欣每天到了办公室以后,依然是先打开窗户,再用酒精湿巾把桌子、电脑键盘和鼠标等频繁使用的物体表面都擦一遍,才正式开始工作,“已经成为习惯”。


众多商店仍然规定入内必须要戴口罩。(美联社)



虽然解封后的国庆日放烟花等庆祝活动层出不穷,于欣却一个都没有去,“人太多,没必要冒那个风险”。到电影院看电影等室内休闲娱乐,也不在她的计划内,“毕竟还是密闭空间”。她甚至很高兴在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宣布免戴口罩之后,仍有众多商店规定入内必须要戴口罩,“这样至少还能比较放心地去购物和逛街,如果很快连进商店也不再戴口罩了,那就真的不敢去了”。


★专家直言 解封得太早


不少医学专业人士都直言解封得太早,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流行病学教授Wafaa El-Sadr就“感到很紧张”。她认为,以纽约州来说,最好要等到70%至80%的人都打完两针疫苗、基本实现群体免疫后再解封,可现在还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打疫苗。


她表示,疫苗才是抵抗新冠病毒最强有力的盾牌,担心解封会给一些人释放出错误的信息,让他们误以为疫情已经结束,实际上却远没有结束。如果大家都放松警惕,“觉得不危险了、没什么事了,自己也不需要打疫苗了”,恐将瓦解掉现今为提高疫苗接种率所做的一切努力。


俄勒冈州立大学全球卫生中心主任纪骏辉(Chunhuei Chi)说,他对全面解封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虽然鼓励,但速度不能太快。主要的考量是出现了具有高传染力的变种病毒,目前虽未大幅出现,却可能在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地区增加。


霍夫斯彻大学医学院(Zucker School of Medicine)传染病学专家David Hirschwerk认为,现如今还无法知道最终能否实现群体免疫,“我们也有可能会继续和新冠病毒共存”,但从连续七天的平均染疫人数和接种疫苗人数来看,当下确实可以取消更多的防疫限制。


石溪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公共卫生学副教授Sean Clouston预测,因为防疫限制取消,今年夏天可能会比去年夏天出现更多的室内染疫病例,或者出现新一波的疫情。特别是变种病毒,如果像在英国那样进一步传播,就算民众的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还是会有确诊病例增加,因为目前的疫苗对变种病毒的防护力较差,所以还是应该小心谨慎。


医生朱自强说,疫苗的意义主要在于预防感染后出现重症,且接种后依然有可能染疫。再加上疫情仍在不断发展,新的变种病毒出现,会不会流行还不知道,疫苗的保护性能持续多久也仍在研究中。虽然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宣布接种过疫苗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无需再戴口罩,但外出时无从知道身边的人打没打,疫苗的保护性也并非100%,“所以如果你觉得不安心,还是应该戴口罩,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没有打疫苗的人更应该戴,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


有的人担心继续戴口罩会被别人说三道四,朱自强认为,这就像是疫情刚爆发时有人害怕戴口罩被说一样,凡事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必过于忧虑。“戴不戴口罩,都是根据疫情和接种人数的变化而相对建议的,这一年多来,大家对戴口罩的作用已经有目共睹,相信会比以前有更高的接受度”。经历了疫情后大家也更重视个人卫生,戴口罩反而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病毒仍在 威胁未减轻


由于新冠病毒仍在身边、威胁依然存在,朱自强建议民众还是继续做好基本的防疫,包括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打喷嚏或咳嗽时遮住口鼻、为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消毒等,“做好这些没有坏处”,可以减少染疫风险。这个夏天想去旅游的人,安全起见最好先打疫苗再出行,因为每个城市对疫情的防控程度都不一样,在制定旅游计划时,也最好先查看一下心仪的目的地的疫情相关数据。


勤洗手可有效减少病毒传播。(Getty Images)



如果身体感到不适,不管是否打了疫苗,都应避免外出,并及时找医生诊断。朱自强说,疫情之初大家很谨慎,但凡有一点点症状,就担心自己染了新冠病毒,“现在不少人反而麻痹了,觉得自己已经和病毒近距离共存了那么久,家人或朋友哪怕得了也没怎么样”。


他就有病人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建议对方去做个检测,对方认为不需要,说自己没有发烧、咳嗽,不可能得了新冠。“这种病人只是获得了部分的信息,殊不知并非所有的新冠病毒感染症状都是发烧、咳嗽”。也有的病人觉得打完疫苗了,有症状也绝不会是新冠。还有的认为自己过去一年都没有感染,现在就更不可能感染。“这些都是过于自信的表现,症状没有那么典型不代表就没得,只是没有像去年那么多重症而已。”


★不打疫苗 染疫风险增

?


“到现在还没打疫苗的人,都是比较犹豫的人,还在等最好的疫苗出现,但下一个疫苗是不是更好很难说,建议大家能接种就接种,毕竟疫苗开打以来,感染率、住院率、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说明打疫苗很有效。”朱自强特别提到12岁以下的孩子,虽然患严重疾病的可能性很低,但仍然有风险。由于目前尚不属于可以接种疫苗的人群,防护意识也不如大人强,家长更要帮孩子做好防护,安排暑期活动时应以户外的为主,父母也最好继续戴口罩,给孩子做榜样。


纽约市规模最大华人医生集团“仁德医生”(Rendr)的儿童及青少年专科医生陈毓青表示,因为近期曝出青少年接种疫苗后出现心肌炎的病例,让不少家长对疫苗的安全性存疑,在她的接种点打疫苗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以16岁以上的居多,一方面这个群体有更多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更年幼的孩子的家长顾虑比较多。


但实际上目前报告的青少年心肌炎病例是很少的,症状也比较轻,只要及时治疗、好好休息,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的调查也暂未发现这些病例与疫苗有直接的联系。且青少年在接种第二针疫苗后,虽然会经历与成年人相似的副作用,像是注射的部位肿痛、发烧等,但症状普遍更轻,持续的时间也只有一到三天。


青少年最好能在9月开学前完成疫苗注射。(美联社)



★9月开学 儿少快接种


陈毓青还说,民众普遍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的可能性极低,但有的孩子在染疫后可能出现非常严重的多系统炎症综合症(MIS-C),甚至会有死亡的风险。对于有慢性病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感染上新冠就更加危险了。她的病人中就有一名16岁的哮喘患者今年3月染疫,出现缺氧、高烧不退等症状,经过多次住院治疗后才痊愈,痊愈后马上就去接种了疫苗。


“仁德医生”的另一位儿童及青少年专科医生钟蔚说,根据美国小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报告,儿童确诊新冠的病例约占美国确诊总数的14%,其中有0.1%-1.9%需要住院,家长不应掉以轻心。另外,很多地方都已确定今年秋季学生必须返校上课,如果孩子不接种疫苗,返校后染疫的几率恐将增加,更有可能把病毒带回家中,让其他家庭成员也面临感染的风险。因此,除了对疫苗有过敏史的青少年之外,其他人都应及时接种疫苗。考虑到打完第二针的两周后才能实现完全免疫,建议青少年应在9月开学前的一个半月前开打第一针。




美国中老年人协会(AARP)也提醒,接种疫苗的利远远大于弊,有助于人们安全健康地回归正常生活,虽然全美各地陆续解封,但仍有些注意事项应该牢记在心,比如能否回归正常生活取决于能否实现群体免疫,只有足够多的人接种了疫苗,才能显着减缓病毒的传播。


鉴于目前病毒仍在传播,且又出现新的、传染性更强的变种病毒,继续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对于帮助减缓病毒传播有重要作用,直至达到群体免疫。完全接种疫苗的人仍有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病毒传播给未接种疫苗的人,虽然概率很小,但仍然要注意。不过,就算接触了新冠确诊患者,只要没出现任何症状,就不用检测和隔离。


医生表示,保持社交距离等基本防护工作最好能继续做。(Getty Images)



打完疫苗的人在解封后完全可以走亲访友,与同样打完疫苗的人室内聚会,不用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离。也可以与同一个家庭中没打疫苗的人在室内相处,不用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离,只要确保没有人属染疫高危群体、也没有人与高危群体的人同住即可。目前仍不鼓励长途旅游,如果外出,应随身携带疫苗接种纪录,未来出行、参加某些大型活动、或者从事某些特定工作时,可能需要接种疫苗的证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王祖蓝将三度做人父?李亚男“孕照”流出疑秘怀第三胎

娱乐 7 小时前

靠代写回忆录赚钱的年轻人,被AI卷哭了

科技 7 小时前

金马奖2024完整得奖名单!

娱乐 7 小时前

薄瓜瓜台湾娶妻 疑似“瓜嫂”许惠瑜照片曝光

台湾 7 小时前

菲副总统公开“预告暗杀”:若我有不测已雇人“刺杀总统”

国际 8 小时前

拼多多:天雷夹着人造雷,真成 “拼夕夕” 了?

财经 8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