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美国邮政总局发行华裔女性科学家吴健雄的永久邮票。(取自美国邮政局脸书) 有“东方居礼夫人”、“核物理女王”全球美誉的美籍华人吴健雄,是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毕生获得无数殊荣;中西方史书和民间有关她的生平记载很多,但最近在华盛顿邮报刊出的一篇长文,从独一无二的视角纵观吴健雄的一生,更受人注目;因为作者无他,正是吴健雄唯一的孙女袁婕达(Jada Yuan,音译) 。 吴健雄的孙女袁婕达现身吴健雄邮票发布直播视频。(取自视频) 现年43岁的袁婕达是华邮全国政治新闻记者,曾为纽约时报“52个必去的地方”撰写2018年度每周专栏,另有十多年时间担任《纽约杂志》特约编辑和文化专题作家。在袁婕达这篇处处流露真挚情感的忆祖母长文里,读者看到了她眼中的吴健雄人生,看到了世人对祖母的狂热推崇,看到了祖母以一介女性在男性雄覇的物理学界打出一片天的坚定与不可能兼顾家庭的无奈,也看到了她对祖母深深的思念。文章除了满怀感情追忆幼时到纽约市奶奶家探望时的热闹与亲情,也揭露吴健雄醉心科研,经常在实验室睡地板过夜,即使读小学的儿子多次打电话喊饿,她都不回家。此文也记述了吴健雄在家人面前,对于未得诺贝尔奖的反应。 袁婕达谈到中国将吴健雄视为民族英雄,美国邮政局在2021年初为祖母发行纪念邮票;谈到祖母以实验证明“宇称不守恒”,但人们谈到她职业生涯时,总会说到一件事情:“她本该获得诺贝尔奖”。至于文中最栩栩如生的部分,仍是祖孙日常生活中一丝一缕的动人牵系。 袁家骝和吴健雄的结婚照。(本报档案照/袁家淦提供) 特别视角 记述吴博士华邮去年12月刊出的这篇文章英文标题为“Discovering Dr. Wu”(发现吴博士)。文章用第一人称形式记述,标题“发现吴博士”(Discovering Dr. Wu)就暗含一些特殊意义。 一是“发现”。袁婕达在文中说,尽管无数作家、机构都曾写过吴健雄的故事,她仍想再写,因为一个人的真实样貌,会随着时空不同而相异,她认为吴健雄仍有许多事不为人知,她想以孙女的视角探看那个她熟悉的人。 二是“吴博士”。袁婕达透露,她在看懂奶奶的研究之前,就常听人说,奶奶应得诺贝尔奖,奶奶是“中国居礼夫人”、“物理第一夫人”,而在吴健雄任教数十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多称她“吴女士”。若有人称她“袁教授夫人”,尽管事实如此,吴健雄还是会更正说,请叫她“吴教授”或“吴博士”。于是袁婕达在此文中 使用了奶奶自己喜欢的称呼。 吴健雄196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自维基百科) 袁婕达从2012年5月自己随父亲袁玮承(吴健雄独子)和母亲露西.里昂(Lucy Lyon)来到祖母的家乡江苏太仓浏河镇写起;那次的旅行目的,是参加当地的吴健雄雕像揭幕仪式。 她首先写道:“全世界都尊崇吴健雄,认为她是一位首开先河的核物理学家,在65年前做出了惊人发现。但对我来说,她是奶奶;我渴望更了解她的私人世界。” 袁婕达记下了她在中国面临的英雄崇拜,她写道,“中国英雄崇拜令人印象深刻,当你的祖母是被尊敬的那个人,那种体验更加超现实。但当年祖母与祖父(袁家骝,粒子物理学家)和我父亲(后来成为核物理学家)合住,当她走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和附近租金稳定的教职员工公寓之间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埋首工作 不理儿子喊饿袁婕达说,“在中国,我的祖母是摇滚明星;然后2021年初,美国邮政局为她发行永久纪念邮票时,她也成了美国的摇滚明星;亚裔美国女性登上邮票的总数自此达到两个,另一位是推广木须肉食谱的厨师廖家艾(Joyce Chen)。” 谈到吴健雄的职业生涯,袁婕达表示,她在理解祖母工作之前,就开始听人提到:“你的祖母其实应该获得诺贝尔奖。”袁婕达花了很长的篇幅描述祖母在科学界的丰功伟业,也不禁反思,为何自己身为记者,写过很多名人访谈,却从未试图打探自己家庭的名声和成就。 她写道:“即便现在也很困难;因为如果挖得太深,我就必须面对这种想法:在祖母功成名就的过程中,并未平衡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这也影响了我父亲,还有我家庭生活的不平衡;经过多年治疗,我才开始理解。” 袁婕达提到,当年吴健雄研究核裂变,无论进到哪个房间,往往是唯一的女性,更别提是中国女性了,这成为她的生活常态。但袁婕达坦承,“父亲和我不得不从书面纪录拼凑她人生的这部分。” 美国妇女历史联盟2019年展出百年来“她的故事”,其中包括华裔核子物理学家吴健雄。(本报档案照) 袁婕达写道:“想像一下核物理学的光辉岁月吧!当时的重大发现一个接着一个,大量科学家将演讲厅挤得水泄不通,有些人只能站着或爬上柱子,才能看清楚黑板上写的方程序,而我祖母正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吴健雄昔日学生常忆起她总在实验室待很长时间,晚上睡在地板上。曾有学生温柔提醒她,儿子打了好几次电话抱怨他饿了,是不是该回家给儿子吃晚饭?她回答说:“哦,他知道开罐器在哪里。”然后,继续埋头工作。 袁婕达在文中提到麦克莱恩(Sharon Bertsch McGrayne)1993年出版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奖者》(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一书。袁婕达记下了祖母身为成功女性科学家的育子之道: 好丈夫 成就女科学家“那时我父亲刚开始住寄宿学校上一年级。根据麦克莱恩的说法,吴博士将『好丈夫』、『通勤时间短』和『良好托儿』视为成功女性科学家的先决条件。我看到祖父对她完全忠诚;他自己是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他做饭、开车带她到处跑(她从未学过开车),常把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袁婕达说,她了解爷爷袁家骝的无私奉献,袁也是优秀物理学家,但他经常把吴健雄的需求摆在首位。曾有记者问袁玮承,吴健雄是个什么样的母亲?袁玮承说,母亲经常在实验室里长时间工作,深夜才回家,“她照顾我,但她需要工作。”她会检查儿子的作业,但不管细节。那么这对母子休闲游玩时都一起做什么事?袁玮承答:“我们没有时间游玩。妈妈的工作就是她的生命,也就是她的休闲乐趣所在。” 有一次,吴健雄实验室的学生给她买了两张马戏团的票,希望她可以离开实验室几小时。结果吴健雄仅离开约半小时就返回,还恨恨地说,她根本不必去,因为保母同意帮她带儿子。 袁婕达在文中说,她到许多年后历经治疗,才开始了解到,吴健雄并未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而那种不平衡后来也传到儿子及孙女。袁婕达至今单身,她在写作此文期间做了冻卵手术,她说她不知家族是否传到自己就终止。 袁婕达也提到“性别歧视”在科学界若隐若现的存在。120年来,只有四位女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吴健雄1957年以实验推翻“宇称守恒”,首次验证(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接下来几十年,她备受赞誉:普林斯顿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校长称她为“世上最重要的女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国家科学奖章、美国物理学会主席、以及以色列盛名远播的沃尔夫奖(Wolf Prize)。 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左二)夫妇1992年在纽约市自宅外,与儿子一家合照。(取自维基百科) 袁婕达说:“我不知道祖母对此有何看法,或她是否对这一切想了很多,因为她从未提过那样的情绪。我父亲说,她希望她的作品能为自己说话。” 袁婕达在文中提到,第一代移民多半努力让自己远离母语、家乡食物,远离旧有的生活方式,只有像她这样的第二代子孙,才会热切渴望知道更多上一辈的事,但当她知道自己对奶奶的事所知甚少时,为时已晚。 袁婕达指出,吴健雄的英文极流利,但带着口音,小时候袁婕达跟吴健雄打电话时,总听不清一些字,例如,某次吴健雄在电话中很兴奋地说,要带袁婕达去看“p......”,袁婕达直到进了纽约布朗士动物园,才明白是要去看大猫熊(panda)。 袁婕达说,她不知道语言在何种程度上阻止了她和奶奶彼此熟识,这种阻绝使得沟通降到最单纯的交流,那就是:“我知道她爱我”。 祖母让我看到人生没限制袁婕达还忆起每年两次学校放假时,与父母去纽约探望祖父母的点滴时光。她写道,祖父母公寓里有一面挂满照片的墙,她直到十多岁时,才开始询问与祖母合照的人物,这才得知,有穆罕默德.阿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等人。她甚至听说,祖母在普林斯顿生下父亲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去医院探望。 2021年2月11日,美国邮政局正式发行吴健雄永久纪念邮票,以纪念国际妇女和女孩参与科学日。袁婕达指出,这枚邮票将她失散的表亲和祖母以前的学生找了回来,有热爱科学的小女孩寄来自己为新英雄吴健雄做的画,她纽约朋友把吴健雄邮票贴在100张“停止亚洲仇恨”运动的明信片上,鼓励人们把这些明信片寄给国会代表。 旅美物理学家袁家馏(中左)与吴健雄(中右)夫妇回台湾,受到盛大欢迎。(本报系数据照片) 在文章的尾声,袁婕达写道,或许她撰写的故事听起来让祖母好像是刻板印象中严谨的中国奶奶,但实际上,“祖母生前只想让我看到人生没有限制,突破周遭障碍可以获得什么。她一直都在为被看到和受尊重而奋斗,而当时美国的女性和中国人很少被看到和受尊重。” 吴健雄在1997年2月16日于纽约公寓逝世,享年84岁。袁婕达说:“邮票是一种祝福,一个反思我祖母的人生、并与我父母谈论他们记忆的时刻。但有时候我很难跟得上那些推崇她的无尽热情。我不想从史书中了解她,我只想再次握住她的手,让她告诉我那是什么感觉:穿越大洋的旅程,不可估量的牺牲,战争,『吴实验』的匆忙,重大发现的非凡快感。” 最后,袁婕达写道:“在不对称的宇宙里,人人都想断定她,就像我仍想断定她一样;但在这个宇宙中,一个人的现实,与通过时空延伸出来的形象有别。我接受,她有很大一部分是全然不可知的,而且属于每个人。” 吴健雄小档案出生:1912年5月31日(中国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 逝世:1997年2月16日(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母校:国立中央大学 (现南京大学) 柏克莱加州大学 成就:曼哈顿工程 宇称不守恒 β衰变 获奖:科姆斯托克物理学奖(1964年) 博纳奖(1975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75年) 沃尔夫物理学奖(1978年) (取自维基百科) |
娱乐 昨天 15:41
娱乐 昨天 15:40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