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历经6000多年风雨的“石老人”,如今没了上身,矮了一大截。作为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石老人”曾高达17米,静坐在青岛前海的碧波中,守候落日与黎明。 据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消息,由于常年风化和海水侵蚀,加上近日天气影响,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青岛知名景点、地标性景观之一的“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自然坍塌。 目前,相关专家已赶赴现场,并对“石老人”海蚀柱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具体修复方案正抓紧论证。 10月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石老人景区,不完整的“石老人”像依然矗立在海中。图/IC photo 30多年前有专家曾预言“石老人”不能永远屹立在海中 公开材料显示,“石老人”位于山东午山的西南麓前缘,属于午山丘陵一部分,形态上为向黄海突出的海岬。“石老人”不是孤立的海岛,而是其底部与岸边岩体紧密相连的地质整体。 20世纪80年代末,青岛市勘察测绘处的骆熙对“石老人”进行了岩体稳定性工程的地质调查。通过对岩石采样鉴定后,他认为,“石老人”岩石为浅粉黄色、灰白色石英质糜棱岩,石英粒含量为80%至95%,岩质脆硬,易成碎块。 在《“石老人”海蚀柱岩体稳定性评价》一文中,骆熙提到,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又受到第四纪时期以来由海平面升降引起的海蚀外营力(包括风浪作用)等的风化作用,形成了具有特殊形态的海蚀柱——“石老人”。 “石老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为岩石强度坚硬,具有块状、破裂状结构。由于构造发育,形成了软弱结构面,但加之海蚀及风化作用造成岩体失稳,因此“石老人”稳定性较差。 此次地质调查发现,“石老人”北半部明显呈薄弱、不稳定状态;北柱脚2.5米高程以下,凹进最甚,是海蚀流、浪冲刷、击打等综合作用结果;“石老人”顶、中部洞、柱脚,近于直立的构造裂隙,已割穿柱体,造成失稳状态。 骆熙曾称,从时间空间因素上可以预见,“石老人”不是永远能屹立在海中的石柱,也不会短暂时间内出现柱体倒塌破坏。 为此,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对“石老人”柱脚采取支撑加固方案。在平均潮位(2.3米至2.5米)以下,从东、西、北三面对柱脚凹进处及大小洞穴用块石密实回填,选择小汛低潮期作业,用高标号快干水泥灌浆,使块石凝集聚为一整体。最后外表采用浆砌块石护坡,形成自然坡度状1:1(约45°),以减少浪迹破坏作用。 他还建议,“石老人”岩体上应严禁游人攀登,以防止损伤目前表面相对完整状态。 图为“石老人”礁石未损毁前的模样。图/IC photo 10月3日凌晨4点10分,青岛崂山区“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坍塌的“石老人”周围碎石一片,海水都被碎石染红。图/IC photo “石老人”曾做过两次“体检”,心形洞越来越大 早在1990年,青岛相关部门就对“石老人”海蚀柱进行过一次体检。 青岛市海洋地质勘察院总工程师马利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体检设备简陋,主要靠人工完成,但此次体检,意味着青岛以官方之名,正式重视起“石老人”的健康状况。 据他介绍,“石老人”海蚀柱周边海蚀地貌十分发育,北侧为海蚀崖,南侧有岩礁出露。此外,在“石老人”周边,还有些小的海蚀柱。 崂山地区属温暖季风气候,同时又受到明显的海洋调节作用,表现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降雨充沛的气候特征。充沛的降水形成了以崂山山脉为分水岭的放射状河流体系,这些河流对崂山地表形态的改造十分显著。河流作用对崂山岩体产生面状侵蚀和线状侵蚀,破坏岩石稳定性。 海滩蚀淤动态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有研究表明,与自然因素相比,人类活动会对海滩侵蚀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海岸工程、围海养殖、挖沙采矿和破坏固沙植被等。 除了1990年的这次体检外,2011年青岛海洋地质勘察院对“石老人”同样进行了体检。据半岛都市报消息,马利柱称,2011年的那次体检采用了德国徕卡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石老人”身上共获取了约8500万个数据点。后期进行点云拼接成了200多万个面,形成了三维模拟图像。 此次勘察发现,“石老人”越来越小了,但“石老人”中间的心形洞却越来越大。而这两种结果都与长期风化有关。 每次退潮,不少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会踩着礁石来到“石老人”海蚀柱下方游玩。有些时候,“石老人”身上还会散落些石头片。一位当地的市民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石老人’胸口的心形洞越来越大了。” 传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采取临时性保护措施 10月3日,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称,目前,已对“石老人”海蚀柱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具体修复方案正在抓紧论证。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某教授级高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针对坍塌的情况,肯定是有复原的办法。除了要参考地质岩性、损毁程度等因素以外,可能还要考虑到经济性和历史文化性。” 据了解,1992年,石老人旅游度假区成为国家首批批准的旅游度假区。2006年,“石老人”传说等民间故事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脚下的渔民,与女儿相依为命。一日,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老渔民日夜在海边呼唤,盼得两鬓全白,腰弓背驼。后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女儿得知父亲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龙宫,又被龙王施魔法,将其化作一巨礁,定在海上。从此,父女隔海相望。 青岛著名文史学者鲁海曾表示,“石老人”是大自然赐给青岛的一件礼物,作为岛城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已经成为城市名片。 今日,“石老人”海蚀柱部分自然坍塌后,一些青岛本地的网友表示“太难过了。”也有网友感叹:“‘石老人’可能等到了他的女儿。”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 |
美国 3 小时前
体育 3 小时前
台湾 3 小时前
美国 3 小时前
国际 3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