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博览 查看内容

印度探测器传回首张火星照片

加新网CACnews.ca| 2014-9-25 11:52 |来自: 观察者网

据国际在线今日(9月25日)报道,今日,印度“曼加里安”号(Mangalyaan)火星探测器在7300千米高度传回首张火星照片。

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24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印度由此进入外空探测“精英俱乐部”,成为具备火星轨道探测能力的国家。探测器重1350公斤,携带照相机、成像光谱仪、甲烷感应器等设备,预计在火星轨道运行至少6个月,主要研究火星表面状况,同时“扫描”火星大气层,以探测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关键的物质甲烷。

印度探测器传回首张火星照片 拍摄于7300米高度

拍摄于7300千米高度的火星照片

“曼加里安”号简介

印度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为无人驾驶的飞行器,重1.35吨,大小有如一个标准冰箱,外层覆盖着金色反光箔。携带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4台科研设备和一架照相机。“曼加里安”号将分析火星大气和地质等方面特征,特别要寻找甲烷的证据,并探索火星上是否曾存在某种原始生命形态。“曼加里安”号去年11月从印度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预计跋涉6.66亿公里后抵达火星轨道,已在太空中飞行10个月。

印度探测器传回首张火星照片 拍摄于7300米高度

“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

花费仅7000万美元

印度火星探测项目预算45亿卢比(约合7000万美元),相当于一架波音“梦想”客机造价的一半,也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类项目,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去年发射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项目预算是6.71亿美元。

这是印度发射的首个火星探测器。印度若将“曼加里安”号成功送入火星轨道,将成为亚洲第一个利用自主研发的探测器实现火星探测的国家,同时也将成为全球第四个成功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航天机构。此前,成功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及欧盟。日本和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均没有成功。

“曼加里安”号为印度创造历史

据报道,先前几乎所有国家的首次火星探测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超过一半的抵达火星的努力以失败结束。BBC此前的报道指出:“人类探测火星之路并不平坦,过去全球51次任务中仅21次成功,除了欧洲的‘火星快车’外,尚无国家能在首次火星任务中成功。”

无论结果如何,“曼加里安”号21日已经为印度创造了历史,它是第一个进入火星引力场的亚洲国家探测器。

回顾:“曼加里安”号的太空之旅

1、发射升空

2013年11月5日14时38分,“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从印度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2、进入地球轨道

45分钟后,“曼加里安”号成功与运载火箭分离,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绕行20多天。11月6日、7日、8日、9日及16日,卫星的推进器进行6次小型燃料点火,完成6次调姿变轨动作,使“曼加里安”号进入更高的轨道。

3、飞向火星

2013年12月1日,“曼加里安”号正式飞向火星,开始近7亿公里的太空长征。

4、进入火星轨道

2014年9月24日,“曼加里安”号预计将抵达火星轨道。进入火星轨道后,“曼加里安”号距离火星表面的最近点是365公里,最远点则为8万公里。

欧美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档案

美国“水手4号”探测器1964年发射,是有史以来第一枚成功到达火星并发回数据的探测器。1971年,美国“水手9号”探测器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枚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探测器。

目前在火星轨道附近工作的共有4个探测器,分别是美国2001年发射的“奥德赛”和2005年发射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欧洲2003年发射的“火星快车”,以及本月21日进入火星临时轨道的美国“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

美国2003年发射的“机遇”号火星车和2011年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表面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加拿大要给30万临时居民发"枫叶卡"!? 挥霍4亿给难民看病

加拿大 1 小时前

印度前亚洲首富出事! 加拿大多名高管涉案 陷$2.65亿诈骗贿赂丑闻!

国际 1 小时前

6死14送医!加拿大急发警告! 度假胜地爆集体中毒惨案 美女大脑肿胀 抽搐惨死

加拿大 1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