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01 04 东亚家长是如何让烦恼加倍的? 我就举一个例子: 当孩子倾诉“上班好累”“加班好累”时。 父母1: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 父母2:你就是从小没吃过苦。 父母3:年轻人累点怕啥嘛。 父母4:你这工作不错了,待遇这么好,累点算什么。 父母5:你也太矫气了。 父母6:你天天坐办公室搞电脑,有什么累的?哪像我们之前天天下苦力。 父母7:你坐办公室哪累了?你出去搬东西了? 父母8:谁上班不累,你天天坐办公室就能挣钱,已经够好的了。 杜牧9:工作不就是这样吗,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父母10:你赶紧考上编制就不累了。 父母11:活该,叫你考公不考公。 父母12:你累还是你爸累?你说说你爸有多累? 父母13:谁不累?你爸天天干苦力活不累吗?你姨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累吗?他们天天累得要死一个月才挣那么点钱,你挣那么多怎么好意思说累? 父母14:你这就累了?我们当年……那简直比你惨了不知道多少倍。 父母15:你这算什么,我们当初…… 父母16:你看那××多累,你能有他们累? 父母17:就你上班累,别人不都在上班吗,怎么没见别人说累?我那时候天天上班,还得带孩子,年轻时不干活,等老了再干吗? 看吧, 东亚家长就是这么有魔力: 孩子如果有一个烦恼, 跟他们倾诉之后就会变成两个。 05 东亚家长苦恼孩子不愿沟通,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沟通呢? 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 “因为他们总能把一切倾诉搞成我的错,然后开始说教,快乐时警告你还有问题1234,烦恼时提醒你别忘了问题5678。” “他们嘴上说着,有什么困难不开心要和爸爸妈妈说,但你说了后,他们只会打压你否定你,还会把他们的经历摆出来,说你这点困难这点苦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每次有很珍贵的快乐分享,他们总能几句话就让这份快乐消失。无论在多么愉快的场景下,他们都能从我身上找出缺点和问题,让我的快乐火花瞬间熄灭。” “每次找妈妈倾诉时,都会得到‘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这样的回答,昨天连被蚊子咬了也会被说‘还不是怪你太招蚊子’,所以我不想跟他们交流,因为无论说什么都要遭受打击。” “片面理解+冷嘲热讽+持续否定=我对父母没有任何分享欲的原因。” “我为什么不想跟父母沟通?因为一开口就觉得是在给自己上刑,开不开心的事都是,每次跟他们倾诉之后心情都会down到极点。” “我们的父母好像已经没有了好好说话的能力,他们最擅长使用否定句和反问句,每次你兴致冲冲的给他们分享生活中的点滴,都会收获一个复合否定反问句,兜头给你浇凉水。当你丧失了分享欲后,他们又开始责问你为什么不愿意分享生活。我无法分享,我分享不出来。” “跟父母聊天真的巨下头,我高高兴兴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或者自己的小成就,他们不会跟我共情,第一句话肯定是质疑、打压或者否定,我的分享欲瞬间降至冰点,于是沉默,不说话。他们就指责我,怎么一点玩笑都开不得,就我这样能跟谁关系好。” “他们还问我为什么不跟他们讲日常生活,有什么好说的呢?无论说什么都得不到正向反馈,算了,没必要。他们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甚至还不如微博。” “我从小自卑的原因就是,只要跟父母在一起,他们就会数落你,批评你,否定你,把小事情放大,严重去说,以至于我现在非常排斥跟他们在一起。” “东亚家长会冷落每一个试图和他们沟通的孩子,告诉他们我受伤了,被骂。告诉他们我很痛苦,被骂。告诉他们我很开心,被骂。告诉他们我看到了有意思的事情,被骂。反正我说什么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 “有些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跟自己不亲了,因为父母不再是那个安全的人,因为跟父母分享会感到痛苦,因为无论说什么都会被泼冷水,每次对话都会变成吵架,变成刺向自己的刀。” 06 为何孩子不愿跟父母沟通? 每个和父母不亲的孩子, 都至少被泼过十次冷水。 07 东亚家长,特别是中国家长,为什么总是喜欢否定、说教、挖苦、讽刺、挑刺、贬损呢? 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一种潜意识的权力欲。 东亚家长有一大行为特征,那就是不会顺着子女说。他们觉得“顺”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姿态,是地位低贱者对地位高贵者的姿态。 所以,无论子女说什么,他们的条件反射就是,必须逆着来。觉得唯有如此,才能体现自己作为父母的地位和权威。这是一种隐形的权力欲。 第二:对快乐的情绪过于陌生。 习惯性的打压、否定、贬损,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续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老一辈接受的教育,是以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荣。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下,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所以当孩子在经历快乐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否定。他们并非看不惯孩子开心,而是对陌生情绪感到不安。 第三: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东亚文化特别推崇“谦逊谦卑”,这导致无数父母在面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时,表现得极其别扭——他们既希望孩子有出息,又希望孩子不要得意忘形,所以特别喜欢打击孩子、否定孩子、贬损孩子,认为这是一种敲打、一种鞭策、一种激励。 08 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产生三个大问题。 第一:和父母不亲。 “很多父母想不通一件事: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跟自己不亲了。其实这是一种‘失望性情感隔离症’。如果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的委屈、撒娇、苦恼、快乐,在父母那里从来不会得到正向反馈,那么在领悟这个事实后,孩子就会选择不再与父母建立情感连接,以免再次受到伤害,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离。” 第二:形成自卑型人格。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很强的自卑心理,喜欢自我否定,甚至最基本的大方接受别人夸奖都做不到,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他们小时候,想要依靠时,得到的是否定和说教;想要肯定时,得到的是扫兴和贬损。所以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卑型人格、抑郁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 第三:甚至走向轻生。 “特理解那些宁愿选择轻生,也不向父母求助的孩子。有的原生家庭,父母给予的伤害,是会让人窒息的。不要说什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有些父母除了养育之恩,关于精神层面的打压、贬损、挖苦、否定样样精通……摊上这样的父母,如果自己无法救赎,最终走向悲剧,只能是终极归宿。” 09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告诉很多父母: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不管你以前经历了什么,当孩子向你倾诉烦恼和分享快乐时,你习惯性地进行否定、挖苦、贬损、说教、挑刺,是一种病,得改。 怎么改? 复杂的先不说,就从少说一些“金句”开始吧: ●“做好你自己。” ●“别管别人怎么样,做好你自己的事。” ●“肯定是你自己有问题。” ●“为什么别人对你这样,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问题?” ●“你怎么老是在抱怨,怎么不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 ●“谁不是这样,我们小时候比你苦多了。” ●“别人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不就是一点儿XX吗?” ●“人家不是故意的。” ●“做人要包容。” ●“ta也有自己的道理。” ●“你还是太年轻了。” ●“白给我都不要。” ●“哎呀,其实也就那样吧。” ●“肯定很贵吧,整天浪费钱。” ●“还不是花我的钱买的!” ●“那么贵,你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啊?” ●“等你以后出社会了。” ●“有朝一日你坐到我这个位置上……” ●“一点挫折都受不了。” ●“你就是矫情。” ●“你也太娇气了。” ●“这么娇气能成什么事儿?” ●“你这算什么,我们当初……” ●“你够幸福的了,我当初……”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都是这样的啦。” ●“不然你还能怎么样?” ●“你就是自尊心太强了。” ●“你没有经历过不知道……” ●“你还有时间浪?” ●“有的吃就不错了。” ●“你就是活该。” ●“知足吧你。”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 ………… 10 网上有一句话, 得到了很多孩子的点赞: “做东亚家长的孩子,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 他们永远都在否定你, 不会提供任何情绪价值。” 所以最后, 我把心理学者张怡筠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父母亲存在的最大意义, 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 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 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 会感受到温暖, 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父母。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