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年之前,埃博拉还是个只属于非洲偏远乡村的疾病。就算是公共卫生官员也从不担心它会传播的很远。直到不久以前,他们还可能会告诉你这个病毒通常在灭掉个把人之后也就销声匿迹了。 然后2014年来了。 这一年从许多方面改写了以往关于埃博拉的规则。我们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噩梦般的大流行中,它从乡村的热带雨林蔓延到了西非最大城市的中心。病例数每周翻一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负责人称之为全世界迄今为止所面对的“和平年代的最大挑战”。 现在,医务人员开始讨论埃博拉的最坏场景。WHO预测到11月将有20000人感染。与此同时,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预测如果埃博拉继续以几何数量增长(目前正是如此),再考虑到瞒报数量,到明年1月感染人数将达到140万。 专家说,如果西非局面继续恶化,最坏场景很可能会成为现实。以下是五条理由。 1)我们用以遏制埃博拉的最佳方法正在失效公共卫生官员极度担心,应对埃博拉的基石之一——感染者接触追踪——已经赶不上疫情发展的速度了。 在过去,可靠的志愿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会观察曾与感染者有过接触的人21天(埃博拉最长潜伏期),以便确认这些人没有任何埃博拉感染迹象(其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如果有人出现症状,就会被送到隔离区进一步观察,确保他们不会再传播给其他任何人。 过去,这个方法极其有效。它成功遏制了此前历史上每一场已知的埃博拉爆发——甚至在今年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的小爆发中看起来也见效了。这两国近期报告的疑似病例数都是0。 但是,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这三个国家,每国都有数以千计的感染者,接触追踪变得不可能做到。想想看:WHO估算这一地区的每个人都至少接触过十个人,利比里亚目前已经有超过3000个埃博拉病例,那就是30000个潜在的接触者需要追踪。再想想看:如果到今年年末,这里出现300000例感染…… 所以,对于这个无法医治的疾病,我们遏制它的最佳手段在目前的疾病规模下已经完全失效。这使得熟悉这一疾病的健康专家们辗转反侧。 2)我们迫切需要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不会来了这次流行病有一个独特而可怕的特征:医生、护士和医院的员工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感染、死去。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止至9月22日,已经有384名医务工作者感染了病毒,其中186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还需要20倍的医务人员支援(20000名本地工作者和1000名国际工作者),奥巴马总统已经承诺每周培训500名健康工作者,来对抗此次瘟疫。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在训练新人的同时,留住现有的照顾埃博拉病人的医疗健康专家。而且官方十分担心这些医生根本不会露面。 “西非的一些情况很多人都不了解,其中之一就是在西非找到能做这些事情的劳工有多难,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丹尼尔•鲍什(Daniel Bausch)说,他是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副教授,也是负责训练美国员工前往西非的埃博拉专家。在1999年到2003年内战时期,利比里亚的医学院都关了,所以那几年国内没有毕业的医学生,他说。 让本地的工作者坚守岗位是个挑战。埃博拉爆发一般不在西非发生,这意味着许多医生和护士并没有做好准备。就算在他们了解埃博拉之后,也没有物资(手套、防护服、面具和人员)来保证自己的安全。物资极度缺乏到了无法负荷的时候还要照顾病人,在这种压力和危险之下,有些人离开了。 那些被感染的人们对这种恶梦般的疾病也毫无经验。突然之间,他们看到医务工作者来到村子——包括外国的急救人员——到处说这里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的病毒,把亲人们带到隔离设施里,有些人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的环境滋生了令人不安的反应。恐惧无处不在,这可以理解。否认也如影随形。但最糟糕的是,报道里时不时就会提到暴力事件:西非人用石头丢向医务工作者,殴打、甚至杀害他们,那些本地的、外地的,只是来帮忙的人们。 关于医务工作者的需求和承诺是否能够兑现,一线人士并不乐观。 “在过去的六个月里,许多医生感染了埃博拉并死去,”鲍什说。“很显然,就算没被埃博拉感染,看着那些患病和垂死的同事,你又能有多乐观呢?所以当你去了西非,问他们‘谁愿意在埃博拉治疗队工作,请举手’,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更别提国际工作者了——寻找并训练那些愿意在充斥着暴力和经费不足的西非工作的人,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就算像奥巴马总统计划的那样,下个月有了更多的床位和医疗设施,没有了医生、护士、清洁工这些操作的人,它们也帮不上多大的忙。 3) 西非脆弱的经济正在分崩离析此次疫情最严重的一些西非国家, 在埃博拉疫情爆发前刚出现了经济增长的苗头。例如,塞拉利昂当时的实际GDP增长率位列全球第二。2013年时,利比里亚的实际GDP增长率位列第11位,而当时美国的排名为第157。 现在,人们担心埃博拉疫情的爆发会阻碍这一发展。 “长期的疫情可能会削弱来之不易的经济增长,夺走改善卫生和教育系统所必须的资源。”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思校区的政治科学教授杰瑞米•尤德(Jeremy Youde)表示。 “这些国家通常本身基础就不好,因此对于长期的经济损失,它们没有缓冲的余地。如果国际经济体从西非撤离,并对西非留下瘟疫横行的印象,那将会是一个大问题。” 9月底,世界银行表示埃博拉可能会对西非国家造成“潜在的灾难性打击”。企业关停,人们失去工作,孩子也不能去上学了。 另外,这些国家还面临大范围食物短缺。“洛法县曾是利比里亚的产粮区,现在也停止粮食耕种了。仅在这一个县,就有将近170名农民和他们的家人死于埃博拉。”WHO干事警告说,“在某些地区,饥饿甚至比疾病更值得担忧。” 随着疫情的继续,这些国家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它们摇摇欲坠的经济也将崩溃。杀死人们的不只是埃博拉,还有它带来的社会副作用。 4)其他病例死亡数增至新高三个遭埃博拉冲击最为严重的国家,在埃博拉爆发之前医疗体系已经非常薄弱,没有多少钱可用于医疗保健。大部分西非国家,平均每人每年在医疗上得到的投资不到100美元。这些国家的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埃博拉几乎消耗了仅有的物资补给。自从病情爆发,医院和诊所都关门了,人们得不到需要的产妇护理或疟疾治疗。而那些还开着的医院和诊所里,全是埃博拉患者。 “整个综合卫生体系正在崩溃。”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人口健康主任吉米•惠特沃思(Jimmy Whitworth),在接受独立报的采访时这样说道。就算他们还能得到卫生保健,他补充道,“人们也不会去医院或诊所,因为他们被埃博拉吓坏了,而且也没有多余的药物和护理人员。” “西非将面临着更多痛苦和死亡——来自分娩过程,以及疟疾、艾滋病、肠道及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还有埃博拉病毒传播期间和之后的精神健康问题。”维康信托基金会的疾病调查员杰里米•法勒(Jeremy Farrar)和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的彼得•皮奥特(Peter Piot)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新文章这样写道。 这次流行病爆发将长期影响西非的医疗卫生。尼日利亚世界医学会的埃齐•帕特里克(Ezie Patrick)博士说,医生与人口的比例在一些地区是1:6000。“这说明医生严重缺乏,”他说,“埃博拉已经夺走了几个医生的生命,他们正在医疗体系中奋斗,这使得原本稀缺的医生更加缺乏,增加了这一地区的人才流失。” 5)暴力和恐怖活动逐步升级,使地区孤立在这场流行疾病停止蔓延之前,所有国家都需要对埃博拉患者保持警惕:在西非之外的国家,机场工作人员可能需要开始对埃博拉进行筛查;医院已经在配置设备武装自己,并且训练工作人员以对付这场疾病;而全世界各地的人也将会学着去恐惧这种致命病毒。 但是,这场长期流行的传染病冲击最大的还是西非。人们那里存在着一些关于埃博拉会不会永久固定的争论。 现在,鲍什和其他人担心,对埃博拉的拒绝和恐惧可能会传播更远,使西非的社会结构分崩离析并且被世界孤立。就像皮奥特和法瑞尔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写到的那样,引起毁灭的并非这场疾病本身的机理或者突变,而是社会因素:“……功能失调的卫生体系,国际性冷漠,较高的人口流动性,当地习俗,人口高度密集的首都,以及经历多年武装冲突之后对权力机关信赖的缺乏。“ “有些社区一直在拒绝救援,这显然表明他们在否认事态,而且是暴力地否认。”鲍什说。“我会担心出现更加危险的社会适应:因为针对国际团体的暴力行为太过残忍,就像数天前在几内亚的相关人员的死亡那样,所以我们(医护人员)之中没有人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去那里工作),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种恐惧的副作用下,会被孤立和排斥的不仅是埃博拉患者,还有整个国家。“在这种恐怖的社会适应之下,在(疾病肆虐的)过程中,社会将进一步崩塌:患疟疾的病人无法得到救治,人们死于饥饿,所有贸易路线和商务活动进程终止。我希望我们不会看到这样的事发生。这是最坏的场景。” 还有没有心怀希望的理由?当下,我们仍可抱存希望。大多数指出病例可能达到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的预测,都只是基于我们实施的所有干预措施都无效这一前提。正如美国疾控中心主任汤姆•弗里登(Tom Freiden)所说,“形势是充满变数的。模拟结果告诉我们的,是即使在极端的情形下,如果我们行动够快,就还能够扭转局面。” 但愿这些前所未有的国际应对措施——联合国的决议、美国、古巴、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人员支援——能够及时地改变当地局势。正如弗里登所言:“这些增援能解决疫情中最棘手的问题,但我们也将以付出的努力与生命作为拖延的代价。” 看起来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已通过追踪接触者和隔离病患而成功击退了病毒。尽管他们各自只有少量的感染和死亡病例——疫情爆发相对于其他受影响的国家而言规模很小——但他们的行动说明,只要世界各国保持警惕,即便埃博拉在别国爆发,卫生部门也能够成功应对。换句话说,最坏的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
美国 5 小时前
华人 5 小时前
加拿大 6 小时前
加拿大 6 小时前
加拿大 6 小时前
加拿大 6 小时前
加拿大 6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