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生活 查看内容

太过完美主义 高学历父母无法信赖孩子的三大原因

加新网CACnews.ca| 2024-4-12 09:54 |来自: 世界日报

亲子示意图。(取材自pexels.com@Michael Li)

有些父母因为孩子茧居在家或长期的家暴问题,最后束手无策才来咨询,其中有很多人隐约知道“自己的育儿方法可能不适合孩子”,却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他们不愿改变观念的原因是什么呢?

无法信赖孩子的原因一:完美主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历迷思父母过度担心而不肯相信孩子的第一个原因:完美主义。

“我绝对不让孩子吃来路不明的食材。”

在大企业里上班、育有一个小学女儿的瑠美太太这么说。她会定期订购安心安全、印有生产者肖像的有机蔬菜、肉、鱼等品牌食材,在周末时备好一个星期份的料、冷冻保存。她只会让孩子吃自己用这些食材烹调的料理,从副食品开始,一直都使用同一品牌的食材。

她女儿在学校的成绩也很出色,不论是运动还是乐器,任何才艺的表现都十分亮眼,是个能让瑠美太太说出“觉得自己生了个完美小孩”、引以为傲的孩子。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儿童铁人三项,这也是她父亲的兴趣。她展现出杰出的才能,甚至在大赛中赢得儿童组的奖牌。

铁人三项适合体重较轻的人。因此,这件事更加重了瑠美太太对食物的讲究和完美主义的倾向。为了减少孩子的进食量、同时增加肌肉量,她用更严格挑选的食材来烹调。这是高学历又有高收入的家庭才能做到的程度。

女儿受到瑠美太太的完美主义影响,进行非常严厉的饮食控制。不仅如此,她也很努力训练,一大早就会出门跑步。这对于体格尚未完全发育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很辛苦。

结果,女儿渐渐食不下咽。她是个认真的孩子,还是会去上学,但根本吃不下营养午餐。就连在家里,她也只能勉强吃进可以用手指夹起的两、三个小饭团而已。一转眼,她就瘦得不成人形,体重只有同年龄标准体重的七成,在众人的劝说下就医后,被诊断出有“饮食障碍症”。即使明白了病因,她依然什么也吃不下。

于是,她们母女辗转来到了我这里。我第一次见到担心得惊慌失措的瑠美太太,还有瘦到眼眶凹陷、脸色苍白的女儿时,大吃了一惊。当时她只有小学四年级而已。

我跟瑠美太太面谈的同时,也和女儿培养了一下感情。在女儿慢慢开始愿意对我倾诉时,我试着问她:“妳为什么吃不下呢?”

她的回答令我十分震惊。

“因为妈妈太好了。”

妈妈学历高,收入高,身材苗条,容貌秀丽,厨艺又好,简直是全方位的完美,要是没办法变得像妈妈一样,那就伤脑筋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身体就越长越大,这样下去就没办法像妈妈一样纤细了,所以觉得非常不安。或许是我努力过头才会生病吧—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孩子说“妈妈太好了”,代表原因就出在母亲很完美。可能是她“想要像”母亲一样的愿望,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必须像”的强迫观念,才会害她受苦。

饮食障碍是一种对环境或父母产生抗拒反应的显著症状,我见过有饮食障碍的孩子,几乎都有家长过度讲究饮食的问题。因为父母长期讲究饮食,导致孩子食不下咽。这些父母大抵都有高学历,凡事都要做得面面俱到。

我告诉瑠美太太:“这位妈妈,很抱歉,妳女儿的状况可能有点严重。要是她不吃东西的话,最后就会撑不住了对吧?幸好妳在她倒下以前带她来了。”她眼中泛泪,听了我的建议。

之后,女儿开始慢慢进食,恢复原本的体重了。母亲过于完美,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危险。我在这位女儿康复以后,这么告诉瑠美太太:

“我知道妈妈妳很努力、很努力要做好母亲的工作,但还是稍微偷懒一点吧。不一定要用有机蔬菜,偶尔不自己下厨,去外面吃饭也没关系啊。”

完美主义的父母,大多是敏锐又容易受伤的人。他们很敏感,也能轻易察觉到不安的情绪。所以,他们会为了避免负面的情况发生,竭尽全力去做好眼前的事,有些人甚至会严重溺爱孩子。他们的这种表现,等于是在告诉孩子“我很担心你,不相信你能做好”。

无法信赖孩子的原因二:虚荣心

一位妈妈的小学五年级儿子患有失眠症,只能从深夜一点睡到三点。在他们来找我以前,已经四处求医,都没有得到想要的成效。每一家医院的处方都能帮他们暂时改善症状,但都无法持续。当时孩子也正在服用其他医院的处方药,变得能够熟睡了。

虽然孩子的睡眠变深了,但是从一点睡到三点、拖到早上九点才起床的生活作息依然没变,仍旧没办法去上学。

“既然他睡得着了,那就要想办法早一点睡觉才行喔。”

每次我见到他们,我都会这样劝母亲:

“先让他晚上十一点上床吧,不这样的话后续会很难调整。我看过很多像妳儿子这样的病人,大家都确实改善了,所以妳要相信他能做到早睡早起。”

结果,她的回应是:

“医生您可能看了很多病人,也有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我儿子是唯一的例外,他不可能的。”

这位妈妈在求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也具备医学、科学的知识。理论上她能接受我的作法,但是,她似乎觉得我提出的建议是在否定她的观念。

假如有家长这样告诉我:“我儿子会在家里大闹,很伤脑筋。”

那我就会问她:“这样啊,的确很伤脑筋呢。那在他吵闹以前,妈妈妳对他说了什么呢?”结果都证明是妈妈对孩子说了不适当的话。

于是我会建议妈妈“妳这样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否定喔,不要劈头就骂他『为什么不做?』可以改成问他『是不是哪里不会?』”千万不要用责备的口吻,要用和善的微笑对他说话。

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不少家长板起脸孔,要我写转院介绍信给他。我没办法阻止病患去其他医院,所以也只能马上回答“好”,然后帮忙写信。

人只要一被戳到痛处,就会关上心门,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前面提到的所有例子,都是自尊心很高的家长常见的反应,只会一味地担心,不愿意信任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所有人。他们在找到能够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医师以前,会一直这样不停地求医。

其中也有家长拿着介绍信去了别家医院,过了几个月后又回来的,理由是“我带儿子去看了其他医生,但儿子坚持要回来给成田医生看病”。

过度强烈的虚荣心,往往与歧视心态有关。我发现高学历又有完美主义的家长,都深信着“如果不让孩子过着和我一样的人生,就不会幸福”,而这个想法的背后就藏着歧视和偏见。

高学历的父亲会用激将法对孩子说“你这样下去就考不上任何学校,以后会很辛苦喔”,学校老师也会说同样的话。这些话的背后,不就藏着“上不了好学校的家伙是废物”的歧视心态吗?

许多当医生的家长,也都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衣钵。有一对医师夫妻育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不肯上学或离家出走,因此他们只好把“至少要有一个孩子当医生”的梦想寄托在老幺身上。这孩子被送去读寄宿制的医科补习班,已经重考第四次了。

前两个孩子没能从大学毕业,但这对医师夫妻丝毫无意反省自己的育儿方法。他们干涉、矛盾、溺爱的问题全部都有,无法信赖孩子的心态导致全家分崩离析。

无法信赖孩子的原因三:孤独

学历迷思父母无法信赖孩子的原因,包含了父母的完美主义和虚荣心,而第三个原因就是“孤独”和“孤立”。学历迷思父母比任何人都加倍爱面子,不愿意对外示弱。因此他们无法和别人商量,容易感到孤独,也就没有获取新资讯和学习的机会。

不仅如此,高学历父母大多从事需要高度专业能力的工作,像是医师、律师、研究员、大众传媒业者、金融业者、公务员、教育人员、信息技术业者,个个都是专家。

从互相分担支持的“同侪支持”观点来看,这群学历迷思人士处于很难创建伙伴关系的环境。即便身为母亲会比较容易交到同样在带小孩的妈妈朋友,但高学历者在职场上还是很难找到同样需要育儿的同伴,或是能分担烦恼、有共鸣、可以交换资讯的同伴。

她们虽然可以通过孩子就读的学校找到同伴,但还是需要先跨越自尊心强、话不投机等各式各样的门槛。

实际上,来找我的学历迷思母亲也都真的没有妈妈朋友。母亲需要某种程度的同侪支持,但她们却得不到,于是只能待在自己狭隘的小世界里,而且因为少子化只生一个孩子,结果不得不跟孩子大眼瞪小眼、在只有两个人的环境里育儿。

母亲没有任何范本,也没有课本和参考书可以看,只能依照自己被养大的方式来养育小孩。她们只能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得不到新的价值观和客观的意见,因此也学不到如何信赖孩子。

我回顾了自己的育儿经验,要说孤独的话确实很孤独,不过幸运的是,我当时还可以依靠专门支持职业妇女的交流网站“麦田”(现已关站)。这是由胜间和代女士创建的网站,大家可以在上面匿名分享资讯,我也获益良多。在二○○○年左右生育的职业妇女,应该很多人都受过麦田的照顾。就某种意义来说,该网站成功扮演了高学历母亲的同侪支持角色。

但另一方面,父亲根本没有获得同侪支持的管道。职场终归是工作的地方,气氛不适合聊孩子的话题,而且男人本来就不擅长谈论私事。很多父亲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所以无法找人商量烦恼,容易感到孤独,也得不到更多资讯,一直都处在干涉、矛盾、溺爱这些不当育儿造成的“风险”之中。

男人的孤独倾向,在新冠疫情期间变得更加显著。

有位女性的丈夫因为“实在无法忍受自我约束的生活”,会在傍晚出门去喝酒。丈夫会到附近熟人开的小店,说是要帮助别人(克服经营困难的问题),一直喝到半夜两、三点才回家,让她非常困扰。

“在这种店家都自主缩短营业时间的时期做这种事,实在令人火大。就算我晚上先上床睡觉,也迟迟无法入睡,心情还越来越低落、紧绷到受不了。”

即使我建议她想办法告诉丈夫自己有多难受,她也只是摇头表示难以启齿。我很讶异怎么会有这种沟通障碍,追根究底才发现,在疫情爆发以前,他们的夫妻关系就很脆弱了。

“我先生不喜欢我管他喝多少酒,所以我完全不会插嘴,他要吃饭我就煮给他吃,他要出门我也不会过问。”

不过,这位太太滴酒不沾,连看到酒瓶都讨厌,所以不允许丈夫在家里喝酒。因此丈夫才会在自我约束期间到处续摊喝酒。如果双方都能稍微让步就好了,但没有人愿意妥协,才会让日子变得那么苦闷。全家住在一起,却是各过各的。家庭原本应该是最能让人放松的地方,却反而使人更紧绷。

难得全家人一起生活,却没有表现出大家要一起撑过疫情的羁绊。虽然家人之间没有必要硬是绑在一起,但这样的家感觉并不完整吧。即使有家人,却十分孤独。

(本文出自《为何父母越完美,孩子越痛苦?》,如何出版/成田奈绪子 ,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纽约世界书局购书专线:718-445-2665转1)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汪小菲卖“原汁原味”北京豪宅 大S私物全曝光

娱乐 1 小时前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