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17年前,有这样一起横跨中美两国的抚养权争夺案:案件历时7年,一路从田纳西州地方法院打到了最高法院,更换了5任主审法官,其案件结果也是几经反转,甚至最终促成了中美两国关于抚养权法案的修订及增补,震惊世界!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个怎样复杂又曲折的案件呢? 2007年,当法院判决贺绍强夫妇终于夺回女儿监护权时,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是一片称赞之声,这起案件更被评为2007年度十大国际经典案例。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故事发展到这里并不是结局。 在这之后,幼小的贺梅与弟妹共同经历了父母感情变故,同时也因为语言文化问题,感到难以适应。几年之后,贺梅重新回到养父母家中,在美国度过了她的高中时期。 如今,17年过去,案件走向究竟如何?案件中的人物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来看。 ![]() ![]() ![]() 2000年5月,贺氏夫妇向少年法庭提出收回监护权的诉讼,但被拒绝。2001年,贺梅2岁生日那天,为了阻止她和亲生父母一起拍摄全家福,贝克直接报警把两人赶走。这样的举动让越来越有危机感的罗秦情绪几度崩溃,贺绍强意识到,协商已无法解决问题,于是一纸诉状将贝克告上法庭,誓要夺回女儿。 然而,家庭条件优渥的贝克夫妇并不慌张,他联手地方法官,通过延迟开庭、延后归档文件等等方式,将案件审理时间不断推迟,阻扰贺梅和亲生父母的见面。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为了要回孩子,贺氏夫妇只能继续在餐厅洗盘子,起早贪黑打工挣钱。但这些也更让贝克夫妇认定,贺绍强夫妇情绪不稳定、收入无保障,不具备抚养孩子的条件。 为了永绝后患,贝克反手将贺氏夫妇告上法庭。 2004年5月,法官判决中止贺氏夫妇的父母权利,并将贺梅的抚养权判给了贝克夫妇。判决的理由是贺氏夫妇故意遗弃。“按照田纳西州法律,贺家父母4个月蓄意不见孩子、不支付赡养费,构成蓄意抛弃小孩,应被剥夺抚养权!” 这对中国夫妇彻底被击溃了,他们痛苦不堪,却毫无办法。 2002年,因为思念女儿,罗秦偷偷去到贝克家里探望,却被警察带走,被关进监牢长达33个小时,而此时,她正身怀六甲。事件一经报告,立刻引起了中国驻美使馆的注意! 岳东晓指出了一个关键性证据,即在当初签订的寄养协议上,从未出现过“领养”字眼,且贺家随时可收回抚养权。加之中国驻美使馆的施压,1月,该院一致通过撤销原判,将监护权还给贺绍强夫妇。 “我们认为贺梅的父母并未在知道其后果的情况下将监护权转移给贝克夫妇,因此他们拥有更高的监护权。”贝克夫妇还将被迫支付所有的法律费用。听闻结果,贝克夫妇当场恸哭,几年的朝夕相处已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亲子情感,一时感到难以接受。 ![]() 当8岁的贺梅被强行带回到贺绍强夫妇身边,她痛苦不已,舍不得贝克太太,希望留在贝克夫妇和妹妹所在的家里。她不想走,所以死死抱住了贝克家里的柱子。 对于女儿的不适应和拒绝沟通,罗秦只能默默接受。她翻开贺梅小时候的照片,一张张地和她分享她所不知道的儿时故事,不停地告诉她,爸爸妈妈从没有想过抛弃你,这么多年,他们始终想念着她,能够再次团聚,他们感到无比幸福。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相处,贺梅终于完全接受了贺绍强夫妇,2008年2月,她如期和父母、弟妹返回国内。回国当天,国内数10家媒体蹲点拍摄贺绍强一家,欢迎他们回家。 事情发展到这里,本以为这一家终于迎来了欢喜团圆的结局,但让人大跌眼镜的反转又出现了...... 2008年6月10日,贺绍强突然前往长沙市雨花区中级人民法院诉讼离婚,并向妻子索赔10万人民币赔偿以及分割儿子的抚养权。 提到贺梅,这位媒体描述中的「坚强父亲」却满不在乎地表示:“也许让贺梅回到家,就是个错误,当初我早就想过放弃,是罗秦坚持要要回女儿。”谁都不会想到,7年时光夫妻并肩“作战”,却抵不住回国短短的3个月时间。 心灰意冷罗秦受不了和丈夫的频繁争吵,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重庆生活,而独来独往的贺绍强则一个人生活在长沙,失业后辗转当地找工作。罗秦也不再执着于过去,放下那些恩怨,开始变得豁达。 因为三个孩子都在美国长大,没有学籍,所以他们只能在四川国际学校上学。一位家长了解了罗秦的举步维艰,匿名帮三个孩子交了学费,孩子们才有机会继续读书。 回国第二年,贝克邀请贺梅及其弟妹返回美国过暑假,罗秦同意了。在那里,孩子们洋溢的快乐也感染了罗秦,她决定让孩子们重返美国读书。 2011年,罗秦在拿到了拆迁款300万元后,立刻联系贝克夫妇,表示自己将把孩子们送到田纳西上学,并拜托他们帮忙照顾贺梅和弟弟。之后,弟弟因不适应美国教学环境而重返家乡求学后,而贺梅及妹妹则一路从高中读到了本科毕业。事实上,刚回到田纳西的贺梅并不快乐,因为她的身上,萦绕着太多的关注和讨论。 她不敢在谷歌上搜索自己的名字,不敢回忆这么多年辗转两个家庭的过去,那段曲折的过往,无数次向自己和围观群众强调,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是一个被夹在两个家庭、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 好在,她有始终不放弃她的妈妈,有关怀呵护她的养父母,当生活恢复平静,当周围的讨论不再,长大的贺梅开始学会面对过去、拥抱真实的自己。 “我学会一种新的语言(汉语),去过被曲解的中国;我学习怎样去爱我的原生家庭,去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我有勇气分享自己的故事。” “记住我自己的过去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的一部分,我应该拥抱真实的自我。” 或许,克服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它。 图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毕业典礼颁发学位证书时,贺梅重新换上了贝克家的姓氏,改名为Anna Mae-He Baker,中间名则仍保留自己的中文名字。 虽然在贺梅的成长过程中曾出现过阶段性身份认知的错位,但历经两个家庭的爱恨、两国文化的熏陶之后,她开始自信而坚强地面对人生。 未来,她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学习国际关系专业,努力“为全球化、为女性权益做出贡献”。 作者:Anna。在四维空间永葆热情与好奇的探索者。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 |
中国 5 小时前
美国 5 小时前
美国 5 小时前
国际 5 小时前
美国 5 小时前
科技 5 小时前
美国 5 小时前
国际 5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