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视频:邵逸夫:散尽千金济众生 来源:CCTV新闻 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的传奇一生 全球华人影视界传奇、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前董事局主席邵逸夫爵士于7日晨6时55分,在香港家中辞世,享年107岁。无线电视对邵逸夫爵士的离世,深感哀悼。 据香港「东方日报」报导,7日早上8时许,邵逸夫爵士被发现昏迷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救护车到场将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抢救,可惜抢救无效,警方正在现场调查。 香港特首梁振英7日一早出席行政会议前,对邵逸夫的离世也表示哀悼。梁振英讚扬邵逸夫在大力推动演艺事业发展上,有显赫成绩,亦热心于公益事业,包括香港、内地教育事业以及科研发展等,令人十分尊重。 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捧红无数明星及幕后工作人员。 他1967年底与利孝和、祁德尊等人创办香港首家商业无线电视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一般称为「香港无线电视台」、「无线」,或「TVB」,多年来收视率盘踞领先地位。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勳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电影魅力 影响到好莱坞 美联社报导指邵逸夫(Run Run Shaw)不但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综艺娱乐人物之一,他的电影魅力更影响到好莱坞的导演。好莱坞着名刊物「综艺」(Variety)也指邵逸夫「邵氏兄弟」(Shaw Brothers)电影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深深影响亚洲与西方的电影。 报导指其中包括邵逸夫参与製作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这部1982年出品的科幻片已被列入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其他深受影香港功夫片影响的还有「追杀比尔」(Kill Bill)系列的国际名导演昆汀塔伦提诺(Quentin Tarantino)。直到今日,西方影迷所熟悉的周润发、王家卫、吴宇森也都有邵逸夫的影响。 美联社报导指,「邵氏兄弟」唯一遗憾就是没有掌握到至今是世界第一功夫明星的李小龙(Bruce Lee)。 邵逸夫,原名邵仁愣,1907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闆。在邵家八兄弟姊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到香港后被称为「六叔」。 慈善为怀 捐赠遍布中国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人类科技拔尖的人物,支持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无论是中国大陆、台湾或澳门,两岸四地的多任领导人都曾表彰邵逸夫爵士对华人影视文化和华人社会的贡献。 影视王国 培育巨星无数 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冠绝亚洲,历年来,培育出华人演艺界的无数颗巨星,以及多位幕后精英,只要有邵逸夫的地方,一定众星拱照,星光熠熠。 邵逸夫的髮妻为黄美珍,于1937年结婚,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邵维铭、次女素雯、三女素云及幼子维钟,及后黄美珍于1987年在洛杉矶病逝。1997年,90岁邵逸夫跟事业拍档67岁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再婚。2010年1月1日卸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职务,由其妻方逸华接任,但邵逸夫仍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 2012年1月1日卸任TVB非执行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由副行政主席梁乃鹏接任行政主席。邵逸夫则获颁授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也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邵逸夫小档桉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 出生1907年11月19日 逝世2014年1月7日(107岁) 配偶黄美珍(1937年—1987年)、方逸华(1997年至今) 经历 参与经营家族生意天一影片(1927—57) 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57) 合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67)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行政主席(1980—2011)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2012) 香港红十字会长(1972—1998) 香港艺术节主席(1974—1988) 香港艺术中心董事局成员(1978—1988) 香港中文大学校董(1977—1992) 联合书院校董会主席(1983—1992) 创办逸夫书院(1986) 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校董 港事顾问(1992—1997) 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成员(1995—1998) 创办邵逸夫奖(2003) 勳章奖章 英帝国司令勳章(1974) 下级勳位爵士(1977) 皇后勳章(红十字会)(1982) 比利时皇冠勳章,司令勳章(1989) 法国荣誉军团勳章,骑士勳章(1991) 万宝龙艺术赞助大奖(1993) 香港电影金像奖世纪影坛成就大奖(2007) 荣誉学位: 香港大学法学博士(1980)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博士(1981) 澳门东亚大学(1985)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文学博士(1987) 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理学博士(198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人文学博士(1989) 香港浸会学院(1990) 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1991) 英国牛津大学民法博士(1992) 邵逸夫奖 「东方诺贝尔」 百年来西方有「诺贝尔奖」,如今东方有「邵逸夫奖」(The Shaw Prize)。这是邵逸夫在2002年11月所创立,旨在表扬在科学学术研究或应用上,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丰富人类精神文明」的杰出科学家。 至今,邵逸夫奖已是一项重要国际性科学奖项。截至2013年止,已颁发31个奖项,分别授予54位着名学者。这是7日辞世的邵逸夫除了影视艺术外,遗留给世界的另一项精神文明资产。 奖项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基金会办事处设在香港。每年9月开始提名及展开评审程序,翌年夏季宣布得奖人名单,同年秋季举行颁奖典礼,形式与诺贝尔奖相似,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奖项分别设有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等三个奖项,每项奖金100万美元、一张证书及一面奖牌。奖牌正面刻有邵逸夫的肖像及奖项的中英文名称,背面则刻上得奖年份以及战国思想家荀子的格言「制天命而用之」,意指不能消极地顺从天命,而要主动地控制和利用天命。 担任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的杨振宁教授曾说明这个奖创立的经过。他说,他和邵逸夫很早相识。大概在1988年,邵逸夫问他为何诺贝尔奖办了那麽久,还那麽成功。 杨振宁在给邵逸夫的回信中指出,第一,是诺贝尔奖得奖人的评选非常公正和严谨;第二,奖金金额高,尤其是20世纪初诺贝尔奖的金额,以购买力来讲,比后来要高了很多;第三个,是长久。诺贝尔奖,因为它处理得法,所以一直办了下去,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 当时邵逸夫并没回信,不过到2002年,两人再见面时,邵逸夫说愿意设立一个邵逸夫奖。先成立理事会讨论具体细节,其中第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研究要设立哪几个奖项。大家觉得最好只集中在科学上,因为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学界的奖项,公认严谨,得到全世界科学家认可。 理事会认为,数学和天文这两个同步发展的科学领域,也是诺贝尔奖没有的奖项。 后来理事会又觉得,虽然诺贝尔奖有生物,但他们的名字是叫做生理科学,这是20世纪初年的学术名词,邵逸夫奖要设立的叫做生命科学和医学。 这是因为进入21世纪,医学和生物发展的速度大幅领先,人类变得富有,寿命变长,医学对整个世界的人的重要性就与日俱增,生命科学值得再设一个诺贝尔奖以外的奖,于是成为如今这三个奖项。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