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一组油菜地里“长出”的巨款龙袍照片近来传遍网络。这款占地108亩的“龙袍”出现在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由当地农民精心“绣出”。除龙袍外,他们还在占地140多亩的麦地上种出“双龙戏珠”图案。长江社区书记杨坤称,尝试稻田画在于带动旅游,提高当地知名度。 油菜田里的大型“龙袍”图案景观。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社区书记称尝试稻田画,在于带动旅游,提高当地知名度 一组油菜地里“长出”的巨款龙袍照片近来传遍网络,引发不少人的好奇。 照片上,油菜花做袍身,绿色苗木做章纹,金色巨型“龙袍”在绿色田野的衬托下格外壮观。 据了解,这款长194米,高152米,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龙袍”出现在南京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由当地农民用油菜和小麦精心“绣出”。除了这款占地108亩的巨型龙袍外,他们还在另外一块占地140多亩的小麦地上,种出了“双龙戏珠”的图案。 昨日,新京报记者对话长江社区书记杨坤,对于为何要在庄稼地里种“龙袍”?杨坤一一道来。 稻田画 稻田画原是日本的一种艺术形式,农民通过在稻田中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来作画。自1993年以来,日本青森县田舍馆村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稻田艺术节”展示农民所做的稻田画以吸引游客。现稻田画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中国的上海、杭州、沈阳、湖南等地,近些年也出现过稻田画。稻田画栽种时先在农田里用传统画线器,画出九宫格,依图样定出坐标,再牵线描出图样或字体轮廓,最后种上紫色秧苗,随着水稻生长,就会呈现出预先规划的图形或文字。据百度百科 怎样绣出“龙袍图”? 新京报:为什么想到了“龙袍”的创意? 杨坤:我们这儿是南京市十大农家乐旅游示范村之一,农家乐发展得比较好,蟹黄汤包尤其有名,但游客集中在核心区,周边的村庄游客去得少,老百姓赚不到钱。正好有两整块田在那儿,于是想到了搞一些特色景观,主要是希望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带动那几个村庄的旅游发展,给群众带来收益。 至于为什么图案选择“龙袍”,我们征求了很多意见,一方面肯定是搞一些特色的东西,最后选择了稻田画;另外一个,我们这个地方叫“龙袍镇”,相传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经过此地时,忽然一阵旋风将龙袍卷起,龙袍飘落于此。还传说历代很多皇帝都到我们这儿来过、品尝蟹黄汤包。我们从中得到灵感,就选择了“龙袍”和“双龙戏珠”的图案。 新京报:现在效果怎样? 杨坤:现在看起来效果很不错,我们还没宣传,网上到处都是,我们自己也很吃惊。游客应该会感到比较稀奇,这两周因为油菜花陆续开了,龙袍的效果刚刚出来,还不是最佳,但已经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除了龙袍,“双龙戏珠”也挺受欢迎的。修建时,我们特意把它设计成一个迷宫,它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进去走走,很多游客都喜欢带着小孩在里面“探险”。 为了让游客看得更真切,我们正在建观景台,我们实验过,游客在20米的高空,100多亩的稻田画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新京报:“龙袍”种起来是不是很难? 杨坤:真正实施起来,其实也不难。都是我们村的老百姓自己种的,几十个农民就搞定了。 新京报:具体是怎么种的? 杨坤:确定“龙袍”图案的麦田后,便开始用无人机在空中对准备绣“龙袍”的麦油田进行航拍,确定测绘标点连点成线绘制成龙袍图形,打印成彩色幕布效果图,然后将打印成彩色“龙袍”效果图幕布,一块块平放在100亩麦田。前来绣“龙袍”的村民根据手中的“龙袍”效果图,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在图案下栽植各种花灌木。 新京报:具体花了多长时间?投入多少? 杨坤:前后将近100天吧,投入也没花多少钱。“双龙戏珠”花了大约10万,“龙袍”花了14万多。 只要能赚到钱,老百姓就支持 新京报:“龙袍”和“双龙戏珠”这两个景观占地都是一百多亩,老百姓舍得把地拿出来吗? 杨坤:我们村年轻人在外面打工的比较多,剩下的多数都是老年人,老百姓都不愿意种传统农作物,辛辛苦苦一年,一年收入就是几百块,连一千块钱都没有。所以,我们提出来搞观光农业,老百姓就同意了。 其实,不管搞什么东西,只要村里面有收益,能让老百姓赚到钱就行了。 新京报:有反对意见吗? 杨坤:一开始,也有人提出来,为什么要搞这个(龙袍),最后也被说服了。我们这个社区是旅游村,跟其他村不一样,老百姓的思想比较开放,而且做生意的比较多,大家都想搞一些特色的东西,让游客愿意来玩。 新京报:所以老百姓就同意一起来种? 杨坤:我们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加入合作社,然后合作社将这些土地统一经营。这两大景观就是合作社具体实施的。 新京报:这个合作社主要任务是什么? 杨坤:合作社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开发旅游项目;第二是打造农家乐,把农民家闲置的房屋改造成农家乐;第三是把社区特色的农产品往外销售;第四个任务,整合社区现有的闲置资产。 新京报:老百姓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杨坤:一方面是游客来了,农户家可以接待食宿,卖一些农产品等等;另外一方面,参加合作社的老百姓,还能参加合作社年底的分红,我们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 新京报:这方面的收入能超过种庄稼吗? 杨坤:肯定超过,好几倍不止。 稻田画会一直种下去 新京报:绣好的“龙袍”在麦田里可以保留多长时间?能长期保留吗? 杨坤:现在是金色龙袍,等5月份油菜收割后,下半年会考虑种植水稻等经济作物,到时候游客又可以看到一件紫衫龙袍。只要维护好作为坐标的经济作物,龙袍就可以一直种下去。 新京报:明年是否有了新的设想,稻田图会一直种下去? 杨坤:会。我们的计划是土地画的面积还要扩大、互动游乐项目还要增加,要春夏秋冬各有特色。当然,项目成熟以后是准备向游客收门票的,这个门票收入也会在合作社里分成。 新京报:你看好“龙袍”这样的观光农业吗? 杨坤:肯定有前途。我们社区一共31家农家乐,去年我算了下,这些农家乐,赚得少的,一家也有好几万;经营比较好的,一年收入能有几十万,比种田强多了。最起码一点,有了“龙袍”,游客来得会更多,农家乐的收入会提高,老百姓的农产品能够卖出去,企业的产品也会有市场。 |
国际 3 小时前
中国 3 小时前
中国 3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