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对于从事石油勘探的科研人员而言,能有一双“神眼”,可以穿透地层并准确找到油气的位置,是他们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因为他们科研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石油。目前就职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林昌荣就是这么一个“石油地质人”,他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石油地质,继而提出了“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预测油气”的新理论。尽管林昌荣认为该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该方法实际效果卓越,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油气田,并得到了较好的开采效果,值得在全球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内推广。林昌荣此次来加拿大,正是受中海油阿尔伯塔省项目部的邀请,前来协助石油勘探工作。 “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预测油气”的理论是通过地震原始数据来找油气,即通过提取每一地震道的振幅数列,研究其离散数据点排列、组合的结构特征与含油气性的关系,最后达到在地震资料上预测油气层的目的,并由此尽可能地推广应用到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的探井、评价井、生产井或调整井的油气层识别上。这种方法的最终目的,在于直接在地震资料上预测油气,提高钻前油气预测成功率。 不理世事 一心钻研探油技术 1959年8月出生的林昌荣自幼受当教师的父亲的影响,酷爱学习。1978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进入同济大学海洋系海洋地质专业,从家乡福建泉州赴上海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的林昌荣被分配到中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广东湛江)从事海洋石油地质研究。 林昌荣说,搞石油地质的人,最终目的就是要找到油气田,以及更多的油气(石油、天然气)。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地震资料进行钻前油气预测的研究中,曾相继出现“亮点”、“暗点”等试图直接显示油气的技术,但应用效果不很理想。而传统的地质预测通常是通过露头、钻井等技术手段采集样品,结合石油地质等一些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推理、判断含油气性,十分复杂繁琐。 “能不能有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寻找到地下油气呢?”林昌荣找来南海西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下称南海分公司)保存的大量地震勘探原始数据进行研究,通过提取每一地震道的振幅数列,研究其离散数据点排列、组合的结构特征与含油气性的关系。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地震资料预测油气,提高钻前油气预测成功率。林昌荣最终于1985年提出了在地震资料上直接预测油气的“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 为了更系统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1985年林昌荣考入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成为一名石油地质专业的研究生。读研期间,他翻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资料,在完成研究生规定课程的同时,埋头钻研地球物理学。研究生毕业不久,林昌荣就写出两篇很有分量的论文,一篇是研究储层的《牛庄油田沙三段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探讨》、另一篇是预测油气的《地震数据结构特征与油气预测》,实现了从早期提出“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预测油气”到实际应用的质的飞跃,这为他此后形成的“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预测油气”的理论方法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1988年7月,研究生毕业的林昌荣回到湛江,继续从事石油勘探研究。根据自己提出的理论,1989年,林昌荣在南海分公司首先提出莺歌海盆地浅层存在着一大气田的判断。而在当时,“浅层不成岩的砂泥中是不可能形成大气田的”论断已是业界的共识,林昌荣的预测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时隔二年的1991年,中国海上第一个上千亿立方米的东方1-1大气田被发现,实现了海上浅层大气田存在零的突破。林昌荣的预测在钻井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但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林昌荣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只是运气好罢了。 为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从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林昌荣先后多次在南海、渤海、东海的中海油海域的陆源碎屑岩油气层试验,其预测准确率达70%以上。 顶住压力 用数据回击质疑 林昌荣说,自己是搞石油预测的,只要能为国家多找几个大油田,即使承受再大的压力也值得。“我在南海的13年,基本上是与外界隔离,不问世事,心思全用在研究油气预测上了。当年提出莺歌海盆地浅层存在大气田的判断时,是顶着巨大压力的,说什么的都有,因为此前从没有在海上浅层发现过大气田。” 1995年,林昌荣由中海油南海分公司调到北京总公司生产研究中心,继续从事石油地质研究,“油气预测”仍是他的“最爱”。同年,中国科研人员在地下1300-1500米处发现了渤海QHD32-6油田。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林昌荣在1996年明确提出,QHD32-6油田在浅层900米左右还有一个大油层。按照林昌荣给出的具体建议,很快就在井深900米左右发现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油层。 能用自己的理论和技术预测油气层,就如同拥有一双能够穿透地层的“神眼”,这让林昌荣很自豪,因为“这不仅提高了找油气的准确率,也节省了巨大的油气勘探开采的成本”。 1996年,林昌荣应邀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海洋技术博览会(OTC)。1999年,在印尼召开的由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主办的亚太石油会议(SPE99)上,林昌荣代表中国作了15分钟的大会报告,反响热烈。 之后,林昌荣又投入到对陆地油气的预测研究上,2002年以来,又陆续对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或浅层砂岩储集层含油气性进行研究,对中石油、中石化所属的克拉2气田、柯克亚油气田、阿克气田、塔河油田、大牛地气田、河坝气田等进行研究预测,都取得很好效果,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2005年开始,“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预测油气”技术在中原油田得到推广应用。由林昌荣领衔的“普光气田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油气储集层预测研究”和“普光气田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含气性预测及气田地质储量评价”两项研究成果,为普光气田的滚动勘探开发、为大气田主体开发方案部署的52口开发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成为气藏工程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川东北地区发现的普光气田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林昌荣对普光气田钻前含气性预测,成功率达80%以上。 坚持不懈 全面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45%以上,已超过国际石油安全警戒线(40%),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石油的对外长期依赖性和负面作用。而中国在石油勘探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装备制造能力还很不够,这导致石油公司每年都要花巨资购买国外的设备和软件。 林昌荣不无遗憾地说,“长期以来,在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的核心技术上,中国缺乏自信心,往往自己搞出来的东西,自己不敢相信或是不愿意相信。而在没有外部坏境的推动下,再好的东西也难以实现。所以创新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许多跨国公司抢滩中国,要联合开发中国的油气田,这让林昌荣忧心忡忡。 “有关方面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石油是战略物资,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绝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中国现在的经济技术实力已具备了独立开采油气的能力,绝不能轻言与国外合作。否则,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市场,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命脉。”林昌荣说。 林昌荣提出的“地震数据体结构特征法预测油气”的理论方法已经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检验,正被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和石油公司接受。林昌荣也如同中国石油勘探领域突然闯出的一匹黑马为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关注,加拿大石油公司最早向林昌荣伸出橄榄枝。但是林昌荣却不以为然,他说,“这几年,还有美国的大公司力邀我加盟,还有一些国外的大公司出高价要买我的技术,都被我谢绝了。我就想用我的所学为自己国家服务。”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