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说实在的,加拿大虽然地大物博,但在中文媒体上没有多少存在感。如果不是高晓松涉加节目被叫停,它一般只在暴发山林大火和出现贸易摩擦时才能登上媒体。 可特鲁多有点不一样。 在这个鲜肉当道的年代,全球“圈粉”大概是他最主要的媒体特征。 比如参加慈善拳击赛露“筋肉”。 比如在访问日本时秀恩爱,赚足女粉丝。 比如“讲解”量子计算。 来中国也不例外,据说要游长城,打篮球,玩微博微信,在7天内开展“魅力攻势”。 特鲁多那么卖力气,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你的前任是…… 哈珀,就是那个把中加关系一度搞砸的人。 他2006年当上总理,算到现在刚好是10年,这十年间,中加关系坐了趟过山车。 历史上,自由党领导人,如老特鲁多、让·克雷蒂安和保罗·马丁等都与中国关系不错,但哈珀是保守党人。 真的很保守 很保守 保守 守…… 他推行减税,反劳工法,缩短环评和审批时间等等,在对外用兵时也很积极。 当然,这些都是内政,我们不干涉~ 但他对中国也一样保守! 2006年刚上台,就干了一连串事情:延迟接见中国大使、指责中国工业间谍窃取高技术情报、授予某政治僧人荣誉公民称号、向某邪教组织道贺、延缓遣返赖星昌、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等。 中方很大度,毕竟这种上来“愣头青”的“民选”西方领导人,我们见得多了,还是给你个机会吧。 但2006年APEC上,我们要谈经济,哈珀要谈人权,双方领导人原定的会面最后成了15分钟的寒暄。 哈珀却试图显示自己既能维护人权,又不会影响合作,谎称会谈有意义有成果。 结果在野的自由党主席嘲笑说:“中国官方新闻最后一条却是胡主席会见新几内亚领导人。”(猴赛雷,你和大山学过相声么?) 插一句:大山虽然是说相声的,看上去乐呵呵,但那几年,没少为中加关系“着急” 2007年初,事情似乎有点转机,加拿大贸易部长和财政部长访华。 前者提出“中国战略”,可后者居然还一边说加强关系,一边谈人权。这访问效果可想而知。 2007年6月,胡锦涛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顺便见了哈珀。 中国的官方通稿说:“双方就加强两国关系交换了看法。”“交换看法”什么意思,你懂的。 不知道是不是铁了心,2008年西藏事件后,哈珀居然要求中国尊重“人权”,表现“克制”,奥运会开幕式当然也没有出席。 辩护者认为,加拿大总理除了本国奥运会,从没有出席过开幕式。但这本来确实是一个破冰的机遇,至少可以说,哈珀不愿主动抓住它,加之上半年的事情,双边关系继续冰冻。 光往下走,怎么能叫过山车 和许多案例一样,主动把对华关系降到冰点的人,基本都坐不住冰窟窿。 更何况,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了,虽然加拿大受到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毕竟习惯了唯美国马首是瞻,又在美国边上,心里哇凉哇凉是肯定的。 秋天刚刚胜选的哈珀,还想不想在新任期里坐稳?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在2009年底访华了。 对,是年底,在一堆部长打前站后,反正等于又拖了一年。 犹犹豫豫的哈珀 客观地说,在2006-2009年间,中加之间是“政冷经热”,哈珀的“阳谋”部分实现。 但“政冷”一直让商人们担忧,加中贸易理事会执行理事莎拉·库图拉科斯在谈到哈珀访华时说:“他终于去了。” 总理会面时还有个小插曲,温家宝对哈珀说,“五年(未访华)的时间对于中加关系来讲,确实太长了”。哈珀回应说,“中国领导人也有五年未访加了。” 温家宝的话被加拿大的主流媒体解读为对哈珀的“公开斥责”。 中国官媒则引用亲历者——加拿大密西沙加市安全委员会副主席胡子修的话说,当时温家宝的话是带有亲切含意的问候……翻译是直译,如果不是亲历现场的友好气氛是很容易误读成语言交锋的。 究竟怎么解读,就见仁见智吧。 总之,过山车开始往上走了。2010年,胡锦涛出席G20多伦多峰会,并正式访问加拿大。加拿大总督访问中国,出席世博会。2012年哈珀再次访华。 2012年,大山陪同访华的哈珀 但前面说过,哈珀这老兄是“真·保守党”啊。 即使关系回暖,与那些积极和中国交往的省长相比,也还是个“差生”。 大卫·马尔罗尼(中文名“马大维”)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担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他后来回忆说:“但不幸的是,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加拿大并没有找到最正确的方式,相反倒好像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估计在他任职期间,内心也是“崩溃”的,某种动物在心头不时奔腾。 没多久,过山车又开始往下走,2014年,渥太华跟着美国指责中国黑客,甚至声称非法入侵了加拿大政府的电脑网络。 接着,中国拘捕了生活在朝鲜边境附近的加拿大人凯文和朱莉娅·加勒特夫妇,指控他们窃取国家机密。渥太华大为不满。 当年11月,哈珀借APEC之机第三次访华,却“让中方等了数周才决定接受邀请”。 最后的考验几个月后就来了——亚投行。前宗主国英国果断“反水”,新“老大”美国待在角落画圈圈。加拿大跟谁? 英联邦国家里,新西兰一早就表示有兴趣,相当积极,澳大利亚则赶在最后加入了,照理说,加拿大的选择应该不难。 但“真·保守党”哈珀做出了毫不令人意外的决定:不!加!入!最终在G7里,与美日处于同一阵营。 这也成就了特鲁多。他积极谋求加入亚投行的态度,成为最好的访华名片。 特鲁多的家传 当然,对于中加外交界人士而言,特鲁多是不需要“名片”的,他的姓就足够响亮。 他的父亲老特鲁多在1948年就曾来中国考察,因战事而中断。 1960年,他又和好友、作家雅克·埃贝尔(后来成为参议员)再次前往中国,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并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红色中国的两个天真汉》(Two Innocents In Red China)一书,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一个没有被蓄意“妖魔化”的中国。 老特鲁多1968年4月出任加拿大总理,表示在对华关系上要摆脱美国的控制。1970年10月,中国与加拿大建立了外交关系。 老特鲁多对华的友好,也改变了白求恩在加拿大的地位。 之前,共产党员白求恩根本无法获得官方的充分肯定。 1973年,老特鲁多正式访问中国,并特意赠送给中国政府白求恩生前发明并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肋骨剪”和“铁制助理医生”。 老特鲁多又见到两位领袖了 同年,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1976年,加拿大政府才购下了白求恩的父亲在格雷文赫斯特的住宅,将其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子,又把邻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了“白求恩纪念馆”。 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里的肋骨剪 甚至小特鲁多第一次“访华”,就是跟父亲来的。 特鲁多在访华致辞中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还是一个小男孩,当年我父亲是总理。这次是我第四次访华,也是我作为总理对中国的第一次官方访问。所以我特地带来了我的女儿,这样,她就可以像我当年那样随父访华一样了解贵国。” 虽然在政治世家中,儿子偏离父辈的道路是常有的事,但从特鲁多的表现看,家传还是有积极影响的。 看看什么叫家传:老卡斯特罗抱着小特鲁多的弟弟迈克尔。1976年,4个月大的迈克尔随父母访问古巴,后来在23岁时不幸死于雪崩。 在老特鲁多的葬礼上,老卡斯特罗抱着小特鲁多本人 可笔者在分析澳大利亚总理时,也曾说过,对于这类“夹”在中美之间的国家,政治人物个人的偏向,往往只能使政策在小范围内摆动。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双方释放了很多积极信号。中加关系的过山车开到了十年来的高点,而且很可能继续往上爬。那么最终能爬多高呢? 这不仅取决于特鲁多本人的倾向,也取决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笔者在上篇末尾提到了特鲁多的父亲。在老特鲁多任期内,中加建交,他可以说是两国关系史中的“英雄”之一,但另一方面,英雄离不了“时势”。 1970年10月,中国与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1973年,老特鲁多访华。 在中法1964年建交后,加拿大确实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但从之后的一连串事件,也能看出当年的“时势”: 1970年11月,中国意大利建交; 1971年,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与中国建交(这两年还有大量亚非拉国家与中国建交);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3月英国、5月荷兰、9月日本、10月德国与中国建交…… 冷战故事不是重点,就不展开了,但简单地列下事件,就能看出“天下大势”。总之,英雄需要时势,现在也不例外。 中国读者最关心,甚至“义愤填膺”的问题是:为什么前几年中加会“政冷经热”? 最直接的原因:经济还不够热啊! 而且是远远不够…… 总理一来访,有些媒体就强调说,中国是加拿大的第二大单一国家贸易伙伴。但看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2010年时的数据,现在虽然有变化,但格局还是一样的 一目了然,美加的箭头深深插向对方……中加的经贸关系与美加相比,实在差得太多。 美加的贸易暴增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而现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不是摆设。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美加贸易都遥遥领先。 虽然特鲁多表示中加将“探讨启动自贸协定商谈”,但过程肯定是漫长的。特鲁多在竞选时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中加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可基建同样是长期项目。 因此,可以判断,中美加现在的经贸形势还将持续很久。 有趣的是,“经济捆绑”是在中美关系讨论中,经常听到的词,但根据彭博社的统计,2015年中国才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主要原因是中美贸易继续稳步增长,而加拿大出口美国的石油等大宗产品价格下跌。 三国之间态势的改变,虽然不快,但对中国是有利的。 有贸易必然有摩擦 中加“政冷经热”,自然有商界人士为我们说话。在澳大利亚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后,加拿大企业和学术界也向政府施加压力。 但并不是所有加拿大商人都会对中国有好感,比如钢铁业。 2009年哈珀访华前,决定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实行高达182%的进口关税。加拿大钢铁企业当然乐坏了。 钢铁业是中加贸易纠纷的热点之一,不会轻易转移。 转眼到2015年底,特鲁多已经成了新总理,加拿大边境服务署(CBSA)仍旧完成了对中国碳素钢线管的初步双反调查,认定存在“非市场经济情形”。今年3月,决定实施为期五年的双反措施。 今年2月,加方对原产于中国的钢筋进行双反再调查;5月,对中国大口径碳钢管的双方调查告一段落,做出了损害初裁。 加拿大人还普遍认为中国资金炒高大城市的房价,最终政府出手管制。 这类事情没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即使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也经常有贸易冲突。 就在2015年底,加拿大和美国又开始闹起软木贸易纠纷,互相指责对方不愿意谈判。美国木材业频频抱怨加拿大补贴木材出口。 最好的出路是,通过并购等手段,让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但这可遇不可求。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进行艰苦的谈判,坚决反对、阻止对方将贸易问题政治化。 近年来北美农作物流行黑胫病,中国从控制疫病的角度考虑,限制了航运公司在每批货物中的种子比例。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花出口国,而每年中国消费加拿大油菜花出口量的40%以上,因此对加方有很大影响。 加拿大方面认为,不解决油菜花贸易问题,将损坏双边关系。对此,中国驻渥太华大使馆回应称:“我们反对将独立的贸易事件与中加两国关系联系起来。” 当然,限令本身并不严厉,不是完全禁运,只是限制货物比例,因此最后中方同意给个“缓刑”延期执行,也算是给特鲁多面子吧。 像钢铁、油菜这种重要行业,政治能量还是有一点的,就算总理有心缓和,也未必能帮上什么忙,不受其影响就不错了。 放开禁令有多难 中加贸易结构还有个问题是不大平衡,如果能像李总理所说的,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不失为一个“调结构、保增长”的好办法。 笔者想起一件陈年旧事…… 新中国成立后,加拿大不得不“随大流”,对华实施贸易制裁。但20世纪50年代末,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加拿大的粮食出口受到限制,只好寻找新的合作对象。 最先派出来接触的是个媒体人。1958年7月,加拿大《环球邮报》总编来中国,还见到了刚刚兼任外交部长不久的陈毅。 1961年1月,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派出两名代表,秘密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了小麦订单。加拿大政府还答应向中国提供信贷。 中国人当然还想买啊,但加拿大人有点“方”,美国不高兴怎么办? 1966年5月加拿大小麦局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进行小麦贸易谈判 我们也理解加拿大的苦衷,协商后让加方通报了两国关于小麦贸易的谈判。美方没有完全阻拦,但还是要求检查、干预,声称中国会拿小麦资助北越。 好在加拿大人当时还是“捍卫主权”,把中加小麦贸易坚持了下来。 这和现在的形势有些相似之处: 1. 加拿大需要为经济找更多更好的出路; 2. 加拿大本身并不热衷于禁止这禁止那; 3. 加拿大有操作的空间(2014年,ARJ赴加拿大进行结冰测试,那时还是哈珀主政呢,相信特鲁多能做的更多); 4. 但总还得看美国眼色; 5. 不过,最终或许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总要看美国眼色? 除了美加强大的经济联系,地缘上也接近,军事上需要,意识形态上则有相当多的重叠。 在军事上,美国的核保护伞、五眼窃听联盟,都是中国给不了的。加拿大也屡屡跟随美英四处征战,“甘之如饴”。 在部分外交事务上,中加也不可能一致,比如科索沃独立问题。 在意识形态上,加拿大一直对自己的“人权”感觉良好,动辄指摘别国。 之前哈珀的表现就不多说了。单讲今年6月,外交部长王毅与加拿大外长迪翁举行首次年度会晤。加拿大记者竟然用“人权问题”发难。 王毅的回答很精彩,忍不住多引一点: “我必须说,你的问题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与傲慢……我不知道这从何而来,但完全无法令人接受。” “关于中国人权状况,没有人比中国人民更了解,中国人民才是最有发言权和发言立场的。” “你知道中国已经帮助超过6亿人民脱贫吗?你知道中国已经把保护和推动人权写进了宪法吗?” “我建议你,请不要用如此不负责任的方式提问。我们欢迎善意的建议,但拒绝毫无根据和没有理由的指责。” 其实加拿大人权有好的一面,也有许多问题。2015年7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公布关于加拿大人权问题的报告,在肯定积极面的同时,狠狠地批评了一番。 报告的一半篇幅涉及原住民,尤其是原住民妇女失踪或被杀害的,在押犯人中原住民比例过高。另外,反恐法违反加拿大自己签署的国际公约,对示威者过度使用武力,加拿大矿业公司在国外侵犯人权…… 说到加拿大原住民,就想到高晓松:你可以去拉联合国官微哭诉啊 但这些不会妨碍某些加拿大人采取顽固的立场。毕竟在冷战中和冷战胜利后成长起来的加拿大人里,不可避免地有相当一部分继承了冷战思维,对过去妖魔化中国的信息深信不疑,对新的发展视而不见。他们的影响力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华裔厅长在王毅怒斥记者后表示,应该从民生的角度去看人权问题,结果遭到部分加拿大主流媒体和政客的围攻。 2012年,甚至有国会议员公开攻击白求恩的共产主义色彩,虽然遭到主流的抨击,但他敢于出头本身也说明加拿大仍有大量的保守势力。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如果“真·保守派”上台,自然会紧跟美国;即使特鲁多有意转变,也不得不考虑保守势力的作用。 他在就任总理后,甚至在出访前,也多次提到“人权”两字。 空间嘛,挤挤总是有的 虽然有种种客观限制,但特鲁多仍大有可为。 此前,在派兵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哈珀坚决追随美国出兵,特鲁多等当时的在野党则反对,最多提供一些后方支援。可见,与美国分开走的空间总是有的。 今后,加拿大很可能加入亚投行,双方在留学生方面也会加强双向合作,增进年轻人的互相了解,对两国都很有好处。 特鲁多目前还是非常谨慎的,比如访日、访华都是借峰会的机遇,时间长度也差不多。在面对日本媒体时,他还说:“历史上,加拿大与世界各地区都保持积极关系……我希望加深与所有亚洲国家的关系,包括中国。” 这似乎显示出一种对华对日的“等距外交”,两边不得罪。 但在笔者看来,访日时允许安倍对“南海问题”放两句嘴炮,与访华时送上“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大礼,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特鲁多心里应该是有一本账的。 老一辈革命家在外交工作中,既有原则也有耐心。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儿子,虽然他以后还可能扯两句“人权”,任期内仍会有贸易冲突,我们也应该耐心些。空间可以挤,但挤也得花力气和时间不是? 小特鲁多已经去长城了,全家照片一如既往美美哒,很温馨,不知道能圈到多少粉。 我相信,当有朝一日,他也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时,这位“圈粉王子”一定会圈到更多粉,而且是真粉、实粉。 |
国际 昨天 17:21
中国 昨天 17:18
中国 昨天 17:13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