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军事 查看内容

国防部官员:日本否认“干扰中国军机” 心中有鬼

加新网CACnews.ca| 2016-12-11 15:09 |来自: 凤凰网

中国军机近两天来在周边海域频频出动,成为亚太一些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焦点。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12月10日发表声明,称中国军机当天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时遭到日本自卫队战机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并提出严正交涉。此前,日方多次对中国军机通过进行干扰,并倒打一耙指责中方,但这次日本防卫省回应混乱,官方网站未有具体回应,日本媒体引述防卫省的说法不一。一名中国国防部官员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日方言辞躲闪,含糊不清,表明他们心中有鬼。

中国军方公布的空军战机赴西太训练资料图

“中国国防部10日晚罕见主动公开了一次‘例行性远海训练’”,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当天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表示,日本自卫队出动一批两架F-15战斗机对中方飞机实施近距离干扰并发射干扰弹,危害中方飞机和人员安全。中方飞行员迅即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并继续开展相关训练。杨宇军强调宫古海峡是“公认的国际航道”,中国空军的训练“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日本军机的行为是危险的、不专业的,破坏了国际法赋予的航行和飞越自由”。

对中方的声明,日本防卫省10日深夜才进行回应。日媒11日纷纷引述防卫省的回应,但奇怪的是,这些媒体引述的内容十分混乱。《日本经济新闻》称,防卫省表示,“没有使用干扰弹的事实”,“也没有做干扰中方的事情”。日本《每日新闻》则称,关于日本是否使用干扰弹,防卫省没给出明确回应,但称“没有妨碍中国军机飞行的事实”。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中国有6架战机,分别为苏-30战机两架,轰-6轰炸机两架以及图-154和Y-8情报搜集机各一架。而关于日本自卫队战机应对的措施,防卫省称“紧急拦截的具体行动不能公开,但自卫队战机遵守了国际法”。报道还称,中国军机没有侵犯日本领空。日本电视台称,中国军机上个月也进行了类似飞行,防卫省加强了警戒。该台还针对中方的抗议采访了一名防卫省官员,他表示“日方战机确实进行了紧急拦截,但是干扰弹具体指什么?这不清楚,(日方)没有发射(干扰弹)”。

《环球时报》记者11日在日本防卫省和统合幕僚监部(相当于总参谋部)的官方网站上并没有看到日方发言人的声明原文。在统合幕僚监部网站,记者看到有关10日“中国战机在东海飞行”的资料,上面有相关中国战机的型号、飞行路线图、飞机照片等,但是对自卫队的应对措施只有一句话:“采取了让战机紧急拦截的应对方法”。记者还发现,与以往日本官方在对峙发生当天就公布最新照片或对峙录像不同,这次日本统合幕僚监部网站公布的照片并非日方当天最新拍摄的,而是采用了其之前拍摄的中国军机旧照片。

一位受访的中国国防部官员11日对《环球时报》表示,目前还没有从日方的官方网站看到相关内容。仅从日本媒体报道来看,日本防卫省的回应混乱,出现两种不一致的说法。“以往多数情况是日本率先对中方发难,但这次日方却迟迟没有反应,加上言辞躲闪,含糊不清,表明日方心中有鬼。”


中国空军专家傅前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次事件明显是日本航空自卫队在我经国际航道进行正常训练时候对我军机编队实施近距离干扰。在这种情况下,我方飞行员采取机动,并占据有利阵位。“发射干扰弹说明日本F-15处于被动状态,被我战机咬尾,被迫发射干扰弹逃逸。”傅前哨介绍,干扰弹是用于保护自己的,一般干扰弹有两种,一种是红外干扰弹,用来诱骗敌方红外制导武器脱离真目标;一种是箔条干扰弹,用于干扰雷达制导。

这也是今年中日战机第二次发生空中近距离干扰事件。今年6月17日,中国战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例行巡航时遭日F-15战机火控雷达锁定,我军机采取战术机动后进行反制,日机被迫使用红外干扰弹后逃逸。傅前哨说,能够迫使日机发射干扰弹,“这说明中国飞行员在对峙中掌握主动权。首先是中国苏-30或歼-11战机性能要高于F-15。此外,中国飞行员技术水平更高,才能在近距离胶着中占据优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日AV女优到香港卖淫 每次收15万港元

港澳 1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