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SpaceX的“猎鹰重型”(图源:CNN) 北京时间2月7日,世人瞩目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历史悠久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39A发射台升腾起一片烟雾与火光,宣告猎鹰重型火箭成功升空。与当年冷战时期苏联发射卫星喜欢搭载小狗一样,这次火箭上还搭载着SpaceX公司旗下的一辆特斯拉红色敞篷跑车Roadster。约8分钟后,火箭的两个助推器成功在着陆器区同时回收。对此,美国商业太空飞行协会主席埃里克·斯托默声明称,“为2018年的商业太空飞行开了一个好头”,“猎鹰重型”的成功首飞“代表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商业太空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确,虽然芯级火箭海上平台回收失败,但火箭两个助推器同时完成回收,这一首射成功至关重要的动作,仍让该火箭夺下当今航天界“运载火箭之王”的桂冠,引发公众、媒体及科学界瞩目。 近年来,世界航天领域大国之间涌动着明争暗赛的较量,有人不禁担忧,是否当年美苏太空竞赛正在重演? 美苏太空竞争在冷战时期具有政治象征意义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使得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家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由于两国都俘获大量德国火箭技术及人员,太空竞赛就以导弹为主的“核军备竞赛”拉开了帷幕。载人航天作为高科技的展示,当然成为两国争夺的新领地。于是,大约从1957年到1975年期间,美国和苏联在开发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人类登月等空间探索领域开展了激烈的竞争。 具体而言,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在美苏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受此事件影响,艾森豪威尔政府外空政策发生了急剧变革,即从“外空和平化”、“外空非竞赛化”转向了“外空军事化”、“外空竞赛化”。从此,美苏两国开始在外空领域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军备竞赛。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1972年4月,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达成合作协议,并在1975年7月,美国航天人员与苏联航天人员在地球轨道相遇,双方局面得到一定时期的缓和。 显然,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是科技优势的竞争,国家安全的竞争,更是意识形态的竞争。外空在冷战时代具有特殊政治象征意义。在苏联“人造卫星”事件之后,批评艾森豪威尔政府外空政策的政治势力,正是利用了外空的这种政治象征意义,以美国国家威望衰落为主要借口,建构出了所谓的“国家安全危机”,进而主张美国应在外空与苏联展开全面军备竞赛,通过获得科技优势以确保国家安全。 航天领域依旧是政治象征的热土 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曾明确指出,“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期,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如今,对于此次“猎鹰重型”的成功首飞,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此次航天事件的商业意义之时,也不乏有人从军事角度的解读。如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五角大楼太空项目负责人帕特里克·沙纳汗日前就表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成功发射的“猎鹰重型”火箭“鼓舞人心”,从军事角度而言,此次发射有助于美国国防部能够在寻求捍卫太空资产的同时,从事更高风险且成本更低的发射活动,显然有一定的军事应用价值。 按照符号学及象征理论,符号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可以进行瞬间知觉的简单信息,象征则是表现某一思想的符号,为了构架信仰,我们发明了一套符号和象征物,并将其不断发展、丰富,使之成为信仰的一部分。这些符号与象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尽管有时很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事实上,外空活动,由于与前沿科技、国家安全及商业竞逐密切关联,本质上就是一种象征政治。 回顾历史,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外空科学发展主要经历了“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空间站”及“探索火星”等。围绕这些外空探索,美国政府、军方、科学界及公众等不同社会角色的意见差异颇大。外空也先后被塑造为“美丽的世界”、“美好的旅游天堂”、“苏联的空间威慑”、“女性的崛起”(女性航天员证明了男女的平等)、“寻找地外文明的希望”,等等,这些超越科学话语的修辞在不同时期为外空探索提供着不同的理由。 今天,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39A发射台升腾起的烟雾与火光,再次将世人的目光吸引在一起,在这一商业航天的“爆点”事件背后,其实依然是一种象征政治,该火箭夺下当今航天界“运载火箭之王”的桂冠,是否就意味着美国航天科学的领先?是否就意味着他国与美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差距?是否就意味着国家安全领域的危机?是否就意味着商业航天领域竞逐的新时代?等等。这些担忧与疑问,如同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一样,冲击人们的不仅是科学技术、也不仅是国家安全,更是意识形态,是公众心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航天领域,依然是象征政治的热土,无论是从大国竞逐的科技、安全、意识及商业哪一个维度来看,在长时段内都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一个事关国家利益的疆域,一个牵系人心涨落的象征。 (石海明,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