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中国实践和中华文化,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彰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论是作为一种思想学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处世哲学,还是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它的提出都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中华传统智慧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当今时代,中华传统智慧经过现代化改造和发展,成为中国智慧的重要来源,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和为贵”的处世哲学有助于化解国际争端。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战争威胁,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同时也意味着摩擦与冲突的几率增加,持久和平仍是人类社会需要长期努力追求的目标。没有持久和平,当然就谈不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维护持久和平,就要化解战争风险,这就要使和平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首要价值。而“和为贵”正是中国人处世的智慧,它与“兼爱、非攻”“仁者爱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等价值理念相交织。中国主张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些主张体现了“和为贵”的智慧,运用这种智慧有助于在国际争端中化干戈为玉帛。 “天下主义”促进人类在构建命运共同体上达成共识。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含有一些容易导致冲突的因素,如利益上的零和博弈、权利上的不对等、观念上的互不融通等。长期以来,主导国际体系的政治哲学是人性恶与“国际无政府状态”,民族国家被理解为利益的城堡。这种政治哲学是导致零和博弈、安全困境、观念冲突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有助于化解这种困境。“天下主义”包括“天下大同”“天下无外”“以天下为己任”“绥天下”“协和万邦”等思想和处世方式,也包括“天人合一”观念。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些主张表明,开放包容的中国智慧已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人情味”助力世界交流合作。传统西方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理解大都基于人性自私、权力制衡、利益博弈这些冷冰冰的理念,冷战后兴起的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修昔底德陷阱”论等也是如此。相比之下,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理解更富“人情味”。“人情味”讲究“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在处理与他国的关系上,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利益问题上讲合作共赢、计利当计天下利。在此基础上,主张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些政策主张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着眼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深入发展。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13日 07 版)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