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科技 查看内容

机器人主刀手术时忽然失控 病人不治身亡

加新网CACnews.ca| 2018-11-9 08:58 |来自: 观察者网



英国在2015年2月进行了该国首例机器人心瓣修复手术,结果现场大乱:

机器人把病人的心脏“放错位置”,还戳穿大动脉;机械臂“乱动”打到医生的手;医生之间的交流全靠“吼”,因为机器人主机发出的声音过于嘈杂……

结果,这位病人在手术不久后就去世了。

据《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消息,自本月5日起,这场手术的主刀医师和其助手被英国纽卡斯尔市政府传唤,展开为期5天的听证调查。而从医生口中还原出的当时场景来看,机器人“暴走”的背后,可能还有人为因素。

“还没学会走路,就想着要跑步”


主刀医师纳伊尔(Sukumaran Nair)表示,自己曾错过两次机器人手术培训课程,其中一次是因为自己还有另一台手术太忙,抽不了身。“准备不足,我就像是还没学会走路,就想着要跑步一样。”

而当天是他本人第一次使用该型号的机器人进行心瓣手术。这台手术在当时,也是英国国内首台机器人心瓣修复手术。

当天的手术中,医生间的交流原本是通过话筒进行,但由于机器人主机发出“刺耳”的声音,很难进行沟通。当时他发现机器人把病人的心脏“放错位置”后,必须向其助手佩莱(Thasee Pillay)大叫才行。

他随后还看到机械臂“乱碰”助理医生的手,当场又一次大叫。


现场示意图 图自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

结果,机器人把病人的大动脉戳破,血溅到机器人的摄像头上,导致这台机器“失明”。这时,纳伊尔准备向在场的2位医用机器人专家(往往会在手术室内监控机器人的情况)求助。但他一抬头,发现两人“不见了”。

随后调查发现,这两人当时已经离开手术室,称“不想打扰医生工作”。纳伊尔最初觉得“他们可能是去喝咖啡休息了”,但其实两人已经回家。

医生不得不关掉机器,开始亲手操刀修复病人的动脉。但当时病人的心跳已经“相当微弱”。手术结束后不到1周,病人就在医院去世。

纳伊尔说,从那次事件以后自己主刀的手术再也没有使用过机器人。

本次听证调查预计在当地时间9日结束。

“由于技术垄断,美国一台1000万,到了国内翻倍”

手术机器人存在一定的风险。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2015年数据显示,自2000年至2013年间,在机器人手术中致死的患者已达144人。究其原因,包括“机器人短路走火”、“零件掉入人体体内”等。
 
但事故中那台机器人型号为“达芬奇”。据《福布斯》新闻网称,这是目前市面上“最成功的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最早在2000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认可。截至2018年10月,全球已有400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有超过500万的患者受益于这一技术。2012年,英国的医生首次使用“达芬奇”完成了一台心脏修复手术。今年10月,伦敦一家医院还用“达芬奇”进行了一场8小时的直肠癌手术。《每日邮报》称,患者术后还比人工手术后康复快。

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有70多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香港地区有10台在使用,共完成手术近10万例。其中在2016年,中国大陆使用“达芬奇”单台最多完成手术数量达到了888例。

《上海科技报》报道称,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张培茗副教授曾在今年4月表示,“达芬奇”机器人并非十全十美,手术机器人有一些非常显著的缺点,比如没有触觉反馈,医生无法感知;机器人替代医生会增加患者的紧张感;医护人员需要更多专业的培训等等。

国际公认的医疗机器人标准尚未建立,目前有两个国际小组在进行研究,而中国的标准制定才刚刚起步。他指出,中国还需重视发展手术机器人技术,“由于技术垄断,在美国销售价为1000万人民币的‘达芬奇’机器人,到了中国的售价变成了2000万元一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日AV女优到香港卖淫 每次收15万港元

港澳 2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