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口述:朱宏伟 整理:吴越 所在地:美国新泽西州东布朗斯维克 我是70后上海人,在美国已经生活了整整25年。新冠疫情暴发前,我和家人住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3月20日,两个儿子相继停课后,我带全家驶离纽约,来到位于新泽西州东布朗斯维克的房子,住了下来。
离开纽约的决定并不难做。随着纽约市的新冠确诊病例不断攀升,那里已经成为美国新冠疫情的“震中”,甚至是当下全球疫情最为惨烈的地区。我们很幸运,在地广人稀的新泽西还有一个家。这个家是独门独户,有院子可以活动,周边也很少有人经过。眼下,相比住在纽约一栋6户人家的公寓,这里显然是更有安全感的选择。 早晨,街道上非常安静,几乎看不见外出的人。为防止人群聚集,社区公园内的运动设施全部都关闭了。 离开的时间点取决于小儿子。我在3月10日就开始居家工作,太太是全职主妇,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上大一的大儿子也被学校劝回了家,当时,只有在公立学校读9年级的小儿子还脱不开身。在“斗争”了很长时间后,纽约州教育局终于在州政府、教师工会和家长的强大压力下“松了口”,宣布从3月16日起,纽约市公立学校全部停课。 收好了该收的快递,理好了随身的行李,3月20日一早,我们全家开始转移。那天早晨,沿途车辆很少,路途十分通畅,我们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疫情对我们一家四口的影响各不相同。 太太变忙了。以前,大儿子住校,她每天只要负责我和小儿子的每日两餐。现在,一家四口的一日三餐都“指望”着她,作为家庭主厨,她的工作量陡增。好在她本人对烹饪很感兴趣,洗洗烧烧也没觉得痛苦,还会主动上网研究菜谱。疫情来临后,我和太太唯一的“分歧”在于要不要出门。我主张全面居家,吃的用的都网上买,价格稍微贵点,但安全、卫生、方便,很值。但太太习惯了外出采买食品,全部网购,她不乐意。协商下来,我们暂且达成和解——尽量减少外出频率,实在要出门,防护要做足。 太太的任务更重了,要给我们一家四口准备每天的餐食。 两个儿子的学习、生活改变不大。他们理解并且接受疫情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事实,但内心还是盼着一切早日恢复正常,能够到学校正常上课。对于疫情,我们之间交谈得不多,但作为父亲,我向他们表达了我的想法和建议。我认为,作为普通人,外界的变化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控制,与其过度关注、过度焦虑,不如安安静静做好手头的事。上网课,就好好听课,做好作业。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看几部经典电影,或者去画画、学一门语言,好好利用起时间。也可以翻翻自己计划阅读了很久,但一直没有去读的书。上周,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对外宣布,免费开放30万本馆藏书籍的电子版,供人下载阅读。这都是很好的资源。我给儿子们这些建议,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提醒。居家抗疫,我们更要好好生活。 除了上网课,两个孩子在院子里打篮球,或是一起打游戏、看电影。 忧愁也是有的。疫情来临,各行各业都免不了受到冲击。经济遭受的创伤有多大,多少人会被迫丢饭碗,公司、所在的行业、地区经济能不能挺过来,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挺过来……还有很多的未知。我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疫情发生后,我向公司提议,中层及以上干部可以暂时给工资“打个折”,为公司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公司采纳了这个意见。从4月1日起,我和一些同事就开始拿“打折工资”了。 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我一直对美国家庭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很感兴趣。美国人大都崇尚消费文化,信用卡行业特别发达,每个月吃光用光的家庭很多。相信在疫情面前,许多美国家庭都已经产生了危机感。作为一家之主,我很庆幸自己信奉的还是我们中国一直以来讲究的“未雨绸缪”。在这种时候,有存款、有工作,便也有了底气与希望。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